馬艾洋室內設計 | 銅小館餐廳/不一樣的川菜館,滿滿的極簡與時尚-
煙火江湖
綿延疊嶂的山崖峭壁,湍急奔涌的江河巨浪,高低錯落的城市建筑與街巷,多情的云霧無聲籠罩……重慶,天生就是一個充滿神秘張力的城市。
有賴于重慶地緣地貌,山勢縱橫,河谷交錯,“平行嶺谷”的地理結構,讓它充滿著無限的現代立體主義,輕軌穿樓,崖洞嵌山,江河飛撲,高低莽然,崎嶇綿延的樓梯街巷,一邊連著地,一邊通著天,數百的橋梁在山谷里平行交疊,無數的防空洞豁闊在山地之中。重慶的莽莽飄逸的江湖氣,也自這山水城樓里浩蕩出來。
銅小館,便是這樣一間有態度、有溫度、有重慶山水人文與歷史積淀的川菜館。它以傳承、堅守的匠心精神,收集、還原瀕臨失傳的老川菜、功夫菜。十余年經營,在重慶餐飲江湖地位不可撼動。銅小館的每一道菜,辣可翻騰江湖,柔可化骨綿長,每一道菜,皆有法可循,遵循傳統川菜的工藝,讓老川菜得以發揚光大。
銅小館一直以來踐行“以味為本“的行為準則,售賣的不僅是有底蘊的老川菜,還有對美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讓食客能夠品味充滿故事的老川菜,更通過和美食共生的環境、器皿、細節、擺設等元素,品味川菜蘊含的精神,品味重慶這座城市的精神,銅小館的設計,也不可避免地要從眾多的傳統中餐廳脫離出來,用極簡的設計手法,變得更具有風格,更有城市人文意蘊。
這是設計師與業主用心籌劃的一種新嘗試。區別于其他餐廳,摒棄傳統中餐廳或江湖菜館紛繁復雜的環境呈現,將餐廳與重慶城市特征氣息相融、血脈相交,結合銅小館的餐飲特質與重慶地緣地貌特色,將餐廳與設計藝術做最直接的連接,讓餐廳的江湖在城市的血脈里重構。
同時,銅小館餐廳落地在位于沙坪壩的金沙天街,這里人流量大,年輕客群多,設計師用極具藝術魅力的色塊與幾何構成設計語言,構筑更簡約、年輕、更具未來感的用餐環境,植入具有活力的現代設計符號,感受味道與品鑒城市并行,提升用餐體驗的同時,讓用餐的客人將心神全部投注在賞味美味佳肴上,關注餐廳本身,并通過這種方式向未來邁進。
城市立體主義將城市血脈融入餐廳 重慶的建筑從來不拘一格,依照地形地貌飄灑發揮,交織錯落的交通軌道、立交橋、防空洞、開闊連綿的江岸和撐起江面的橋墩,這些都是重慶有著奇異的立體城市符號。重慶人吃飯,也從不拘一格,橋下、江邊、洞子里,也都是餐飲多的地方。
從某種角度來說,洞子、橋梁橋墩、江岸等符號構成了重慶人的文化屬性和精神世界,設計師將這些具象的實體存在提煉變異,轉化為空間中的抽象表達。拱洞,是防空洞,亦是橋洞,在設計師聚焦下,它們以若干不斷變化大小、面積、形狀的立體架構,彼此之間形成了立體的、互相呼應的空間關系,構筑具有力量感的空間符號。
在外擺區,設計師將防空洞剖出其剖面,將拱洞獨特的結構美與立面感糅合在空間之中,甫一進入空間,人的眼光便被吸引,空間的張力與城市的魅力似乎由此為軸心逶迤展開。
圓弧卡座區用輕軌與橋墩符號構成空間,火山巖材料的橋墩是具有年代質感重慶建筑的表達,橋墩之上有弧形軌道圍繞,寄予空間平衡張力的同時,讓設計的美學趣味與城市建筑觀念藏在空間內,亦有類似中國傳統園林借景之妙,讓空間中的各個區域隔而不絕,連綿不斷。
設計師不斷強調城市符號——拱洞在文化意象與設計表達上的認知和趣味,在一些位置上,拱洞不再單獨出現,它們與重慶大橋符號相結合,空間中矗立起橋的景觀洞的風貌。因為需要通透,橋墩符號就演變成了一種線性構成的屏風。
而在包房區域走廊的對墻是重慶跨江大橋的紅色拱洞,進入包房,也需要從兩扇橋墩中穿過,人不覺間便完成了城市肌理中的建筑書寫。
在大廳圓柱的隱形暗門上,設計師巧妙地將重慶地標——十八梯及其所在的城市風貌畫和圓柱相融合,畫中階梯的線條與圓柱線條互相交融,不經意間,人的尺度與感官仿佛發生錯位,畫中景象延伸出來,與空間中的橋、洞、軌道交匯,重慶的地域風貌在此間被延展還原,空間與意識緊密相連,空間環境在此既是主觀也是客觀。
“打望”是重慶方言,本意指觀望、觀看某事物,在重慶人的日常交際中,它常用指看美女帥哥以及一切美好的街景,有著“窺看春色”的意味,重慶人喜歡打望,歡迎被打望,也是重慶饒有意趣的城市性格符號。在分隔餐廳空間與外部商場通道的墻面上,設計師利用雙面鏡造型,以人的視線為錨點做出用餐環境與外部商場環境的半隔斷,不論是餐廳內用餐的客人,還是商場里行經此處的人們,當他們“打望”時,看鏡子時看到的是自己與自己的“打望”,看鏡與鏡之間的空隙則看到別人和別人的“打望”,人的視線在自身亦在他人在城市,橫生出“我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我”之妙趣,通過身體的運動,視線亦在景觀與空間之間游走,豐富空間層次,加強人對餐廳的體驗和參與感。
用異形破異形色塊與幾何體構建的靈活空間
銅小館的整個空間是完全不規則的異形結構,設計師馬艾洋用“異形破異形”,空間化整為零,滿足不同功能做分區。
在優先滿足廚房與通風的設置情況下,在入口處靠窗敞開做出8間包房,結合外廊做出外擺區,圓弧式開放式大廳半開半隔圓桌內廳,沿著異形的線條交織展開,設計師巧妙地將橋墩、拱洞、江岸等重慶地域文化符號和異形的空間線條及功能婉轉糅合,在這些特有地域文化符號呼應下,空間功能與空間景觀之間構成了層次豐富的遞進關系,為用餐的客人提供了獨特趣味的視角與體驗,人穿過空間,有開放與半圍合的交替的連續感受,空間更加靈動。
餐廳摒棄繁復繚亂的顏色營造,以極簡為切入點,外觀以黑白為主色,里觀在黑色與白色中糅合灰色,沉穩具有風度的灰度中透出的是室內的平順與溫暖,用餐畫面變得簡單、干凈,提升空間的視覺美觀和用餐體驗感。
以家庭川菜為主的銅小館,是煙火氣的載體,設計師在區別于傳統餐廳,更加簡練年輕的設計語言上,試圖“用心中的黑白世界點燃煙火的彩色世界”。
在極簡的黑白灰中,開放的公共區域以灰白淺色和莫蘭迪綠為主,輔以局部暖木色點綴,突顯雅致干凈,仙人掌綠植景觀的出現,賦予空間生機活力。在極簡之上,包房色彩更偏絢爛,以Tiffany藍、克萊因藍、馬卡龍粉、復古紅為主色塊,色彩的深淺光影中,是具有蒙德里安韻律的構成。
整個空間從不同角度看,既有順色,又有撞色,色彩沖突、交融、重疊、呼應,在灰色的極簡空間中充滿了驚喜,空間變得有趣而生動。
光影的符號化重慶的光影,既輕盈又開闊 光,是塑造空間的媒介與手段,是空間氛圍的線索與營造,是藝術與技術對自然的模擬和改變。在空間光影的營造中,設計師依舊從重慶特有地域文化符號入手,在空間光影語言上,再一次完成人與空間、空間與城市的對話。
半開放區是一整面西曬的玻璃幕墻,設計師用重慶常見的斜拉橋符號,營造江邊勝景,橋上“拉索”交織構成的網格,將陽光進行分割過濾,減弱刺眼光效,提升此處用餐舒適感的同時,讓空間形成斑駁的光影效果,與空間的線性橋墩屏風投射的光影流動交織,時間仿佛被彎曲,更緩慢地流逝。
而墻面、橋墩隔斷的肌理感也在光影的滲透洗練之下變得更純粹凝練。開闊的玻璃幕墻,也使空間呈現出被照射的通透感,與室內環境滲透統一,透過室外自然天光的變幻交替,形成虛與實、明與暗的對比呼應,空間擁有了更無盡無窮的魅力。
人是空間的使用主體,設計師對餐廳空間的營造,是對用餐客人在區域尺度下聽覺、嗅覺和觸覺的感受加強。
一個空間里有地域山川,有城市意象。一個餐廳的表達,也可以說是一個城市的語言,以城市文化符號為本,又以人文氣息與空間藝術為底蘊,空間的設計語言與城市環境相融合的二次表達,是整個城市發展之下,人們對更富有品質感的環境的心理訴求與碰撞,摩天大樓,煙火生活,最好的餐廳設計,是讓餐廳本身去講述它和它所在城市的變遷和故事。
項目名稱|銅小館餐廳
項目地址|中國 重慶
設計單位|馬艾洋室內設計事務所
主創設計|馬艾洋
助理設計|張琳玲 胡柔娟
軟裝顧問|覃勇毅 王雅竹 / 重慶熙予軟裝?
工程施工|重慶帝安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材料|大理石、火山巖板、涂料、木飾面、金屬板等
項目攝影|張騎麟(除特別注明)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