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項目位于福州倉山區倉前路129-131號,是一棟沿街的三進式宅院。原建筑由清光緒末年福州的橄欖大王、第一個開發出多種橄欖制品的福州人、有著“橄欖五”之稱的鄭則銘興建。因此它也得名“橄欖五大厝”。
▼臨街立面
結合鄭家后人回憶及建筑形態考證,建筑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完工應晚于1900年。經歷了上世紀50年代的“公私合營”、“社會主義私房改造”,以及1970年代特殊歷史時期倉前新村的建造,它的功能和歸屬權不斷發生切分、流轉。百十年的時間里,它可以說見證了一個家族、街區,甚至一個時代的興衰起落,自身也在缺乏修葺的時光里日漸凋敝。近年得益于煙臺山區域的整體改造,才又顯露出容貌。
▼臨街入口
▼臨街第一進室內空間
▼空間一角
▼柜臺
▼室內通高空間
▼開放的室內空間
▼座椅細節
▼室內一角
如今它的新委托方,是一個同樣起源于福州的食品品牌——“馴”。雖然上百年來不論是這座城市的食品行業、加工技術,還是福州人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橄欖五大厝”和這個專注于野生酵母(Sourdough)發酵、尊重天然本味的烘焙品牌之間,仍然存在著一種冥冥的連結。
▼第一進二層
▼建筑和時間共同的肌理
我們的設計因此承擔了在過往和當下中間建立起這種連結的使命。充分了解它、修繕并復原出它最好的狀態、在此基礎上融入功能需求、當下的材料、工藝和設計語言,比重新去搭建一個符合現代審美的消費場景,更應該成為我們的工作共識。在這點上,品牌方也給予了充分支持。
▼通橋第二進的棧橋
▼臺階細部
而當它的表皮被一點點剝開,露出建筑和時間共同的肌理,它也給了我們正向的反饋。我們將更多精力花在了找到以前的工藝修補,以及用現代技術去保護它原有的沉靜和溫度感,或者用一些新材料去輔助它將自己的氣質散發出來,而不是過分矯正咯吱作響的木樓梯,或者沒有任何一條直線的墻面。這些松動同樣可以視為它的一部分,既是閑適的,也是不那么理所當然的。金屬細線結構被引入到這些松動當中,也克制了松動。
▼連接第一進與第二進的階梯
后來品牌方告訴我們“馴”的含義,是敬畏、尊重,是一個相互的過程,而非馴化,它與設計動機相謀合。
▼內部庭院概覽
▼第二進入口
▼從第二進室內望向入口
▼第二進室內概覽
另一個我們的共識是:比起一個閉塞的消費空間,我們更希望它是足夠開放的,因此你會看到這個三進式宅院的第一進被充分展示給了街道,入口釋放了它遞進式的結構,大的櫥窗將街上的人輕松引入。只有少量的商品在第一進被展示,人們走進這座百年大宅里閑逛、休息、觀看
▼第二進二層概覽
▼就餐區
傳統的建筑結構,比起商鋪它更像一個具有公共功能的空間,但這種“奢侈”的空間使用也將激發進一步探索的好奇心。
一二樓之間、一二進之間,被天井、拉窗、連通廊打通。原本狹小封閉的“柴欄厝”(柴樓)被打開,寬的窗臺成為座位區,柴樓和大埕之間過大的高差則被階梯座椅消化,整個戶外是貫通的,人可以隨意就坐下。而原用于晾曬橄欖的大埕,如今是自然粗糲的景觀。我們壘砌石塊、撒下石礫和草種,下次再去時,繁茂的植物已經從石礫中冒出來,將一條小路藏在其中了,我們希望它不同于別致的園林和精致刻畫的造景。
▼傳統的建筑結構
▼大埕階梯座椅
▼大埕概覽
▼景觀
家具的使用上,戶外家具和立面整理一樣,呈現了一定的秩序感,室內家具則雜糅了現代設計師家具、傳統的庭院石臺、工匠手打的鐵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古家具或更有年代感的歐洲椅子。溫潤的磚、木、草木灰墻和這棟建筑的歷史都足以包容不同時期、風格的混合。
▼秩序感的家具
我們很高興看到這個曾經風光過的“橄欖五大厝”最終沒有被馴化成一個嶄新的、有界限感的消費空間,它延續了自己的溫度,只是在被擦拭打磨后露出原有的光澤,和當下的生活重新連結在一起。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立面圖
▼剖面圖
項目名稱 :馴 · 烘焙(煙臺山)
業主:馴 · 烘焙
項目地址:福建福州
主創設計:湯建松、王琦
設計團隊:黃龍濤、林程輝、王二璇、張鈺涵、Kaki
項目面積:1800㎡
項目時間:2023年10月
主材:亂紋不銹鋼 泉州白石 老杉木 石灰涂料
項目攝影:鄒訓楷
施工方:EMCC結廬
景觀工程:老白
燈光設計:ELA尋光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