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1935年的和平碼頭,是廈門最早的港口起始港,它與鼓浪嶼隔海相望,見證了近百年來廈門的港口興衰。借由獨特的景觀優勢和露天環境,業主希望這個位于碼頭頂層的餐廳重現一種傳統的閩南生活樣貌。
▼項目概覽
“埕”和“戲”在這個項目設計中被作為兩個重要意向。閩地食材從海產到山貨,“人生海海”的閩南人好客、愛吃、愛熱鬧,無論烹飪方式還是辦桌吃飯,都熱鬧鮮明。所以在小埕戲里,“戲”除了是常有木偶、歌仔戲出演的一個戲臺,更被理解為飲食男女、人間百態的煙火景象。
▼由室內看露臺外擺區
▼接待/收銀臺
▼餐廳內的煙火氣息
而“埕”,則是房子門前或被建筑所包圍的開闊地。閩南人家厝厝相連,內院外埕,加之閩地多由血緣、宗親串聯,所以埕除了是晾曬、納涼、豐收時曬谷的所在,也是節慶宴客、孩童嬉戲、鄰里八卦的集散空間,有著許多閩南人兒時的公共生活記憶,是人間百態的空間承載。
▼由“埕”看柴火灶間
▼細部
▼室外細部
穿過煙霧繚繞的柴火灶和幾個海景包廂,登上一把木梯,你會看到以水泥、夯土、灰磚、青石作基底的斷壁殘垣,桌椅散落在其中。以及處處可見的從福建、云南、貴州、四川等地搜集來的民俗生活器具。景觀也未雕琢,是俯首或轉頭即是的雜草、果樹、枯木和小溪,四季都有枯有榮。
▼通往主要餐廳空間的木梯
▼建筑成為景觀的畫框
▼空間氛圍彰顯閩南特色
▼樓梯與天窗
▼包廂細部
在這個項目里,并不追求單一材料的設計語言,相反,希望在整體的把控下容許或者說組織相當程度的無機和失序,在“荒置”上重新起爐生火,擺桌設宴,搭臺唱戲,讓它“重現生機”,重現一種市井煙火的飲食場景,是“埕”和“戲”的連結,也是這個項目的本意。
▼包廂入口
▼桌椅散落在斷壁殘垣中
▼夜景
▼平面圖
項目名稱:小埕戲
項目類型:空間設計
設計方:退化建筑
設計團隊:DEVOLUTION 退化建筑
項目地址: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鷺江道3號和平碼頭1電梯4樓
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
攝影版權:攝影師:許曉東
客戶:小埕戲
材料:木頭,夯土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