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泥土的地方,總會生長著我們的故鄉”,鄉村是遠離塵囂的桃源;亦是記憶與精神的皈依。鄉村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獨特的味道,它可以是雨后的野草的甜潤;也可以是木頭與泥潭的潮苦;抑或是豬油蛋炒飯剛出鍋的鮮香,百色百味匯成了鄉野生活的閑然雅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消解都市生活的束縛與壓力。
花跡·山野項目位于南京市浦口區,落址于老山腳下,周邊山谷環繞,村屋林立。作為鄉村旅游改造項目中的經典案例,本案以簡約、質樸的原生美學,將鄉間的徐徐微風、裊裊炊煙、盈盈碧草、幽幽蟬鳴納入空間,打造一方溫柔舒適的就餐溝通場所,傳遞自然撫慰人心的溫度。
望野,與山石同塵
與鄉村農家菜“凝其意,縱其形”的追求一致,項目的整體設計與施工也未囿于圖紙與細節的桎梏,一切靈感與創意均來自于設計師與施工人員的交流協作。設計團隊拆除了原有房屋的樓板,將層高盡量向上延伸,同時增加了采光天窗,借由空間的延展將光影、質樸的天然材料與木石本色應用在建筑外墻,讓自然透過建筑肌理滲入空間內部。
環顧空間內部,堂屋的方正框架被設計師進行連續的小場所細致切分,刻板的秩序感無形間被結構,內部開始相互敘事。原木與植株穿插于塊面與直線之間,仿佛野蕨鉆破了磚石、晨霧籠罩了灶火,山野的枝芽伸入了高堂廣廈之間,人們以空間滿盛山的饋贈,自然的呼吸與時間的沉淀皆匯聚于一室。
以古法燒制的紅磚,不僅凝結了匠人的心血,也深蘊著濃厚的人文內涵。設計師將紅磚用于室內的墻面裝飾,精巧的紅磚墻與周遭粗糲璞拙的墻面形成質感的鮮明對比,一貫質樸風格中點染幾許匠心,虛實交錯間時空漸生。
尋野,食山間樸味
步至公共餐區有豁然開朗之感,設計師采用全幅落地玻璃設計,構成開闊通透、自然流動的物理空間,將室外的光影與風物引入室內,模糊空間的界線感。室內選用原木桌椅,搭配蓊郁綠植,不飾浮華卻在細節處展露用心,與餐廳“土菜精制”的經營理念暗相呼應。
“春醪凸盞燭光搖,素月中天花影立”,燭火與燈影交映成一卷暈染的詩畫。有序排列的射燈隱于水泥頂面,光照濃淡有致、傾瀉而下,與綠樹枝丫間曳動的燭火交輝,柔化了一室的調性與氛圍,平衡了整個空間的氣息。
“春醪凸盞燭光搖,素月中天花影立”,燭火與燈影交映成一卷暈染的詩畫。有序排列的射燈隱于水泥頂面,光照濃淡有致、傾瀉而下,與綠樹枝丫間曳動的燭火交輝,柔化了一室的調性與氛圍,平衡了整個空間的氣息。
顧野,賞拙然古器
包間仿制了老堂屋的格局,原石與實木的材料賦予了視覺和觸覺天然而溫潤的高級感。設計師保留了原始的木板及石磚,毛坯水泥與原木的結合提升了層次感與豐富性,搭配現代簡約風格的軟裝,將空間粗獷質樸的氣息與精致極簡的美感完好中和。
為了完整具現“鄉野”之味,設計團隊回收改造了大量古老家具、材料,無論設計風格或用材,都積蓄了悠長時光,歷經淘漉。鐫刻書法家真跡的石頭、書畫藝匠的墻繪與就地取材的山石花樹將凝固的歷史與記憶洇染開來,釀出獨一無二、無以復刻的山居雅味。
歸野,棲自然心鄉
建筑大師王澍言及,“‘營造’可以是砌筑水利溝渠、燒制陶瓷、編制竹篾、打制家具、修筑橋梁,甚至打造一些聊慰閑情的小物件,這種活動即是生活的同義詞”。時間、文化與自然相互交融的老物件貫穿于整個空間,其蘊含的人文氣質與古老工藝已然滲入空間情緒之中,浮光掠影,行皆成境,沉默不語的器物拼湊出平靜無聲的生活。
歩轉于回字長廊間,日光穿過天井靜謐流瀉,庭中枝蔓蒙絡,沿光線向陽拔節。光影搖曳在米色的墻面上,流淌在老木家具野性的肌理中,包裹著古樸的木梁與墻體,滲透出歲月洗滌的質感,毫無造作之意。這種設計給人一種自然倒敘的秩序感,讓人自然經歷心緒浮沉的過程,最終沉心入境,對自然與生活肅然起敬。
項目名稱|花跡·山野
項目地址|中國 南京市 浦口區響堂游客中心
設計單位|南京拿云室內設計有限公司
主案設計|陳詣杰
輔助設計|蔡恩偉
項目面積|1600㎡
設計日期|2023.2.1-2023.3.1
完工時間|2023.6.16
主要材料|回收木板、紅磚、石灰粉
業主名稱|花跡
項目攝影|黑曜石空間攝影 & 邱文锏攝影工作室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