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以來,中國城鄉摁下了急速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進鍵。一方面是物理層面的現代化建筑空間海量涌現,一方面是城鄉傳統的室內外公共空間面臨凋敝和零落。于是,舊日輝煌如何煥活,新生力量如何創造,成為時代新課題。
走進坐落于廣州天河由一處軍工老舊廠房微改造而來的知識空間辦公區,我們首先看到的便是紅磚與灰瓦。綠蔭環繞之下,陽光透過窗戶的縫隙灑落一地光影。在這里,我們見到了知識空間創始人黃偉先生。
五年前,他們從三人的小團隊出發。而今,知識空間已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首批創新型中小企業,擁有“知識空間”完善商標及品牌體系,是粵港澳大灣區重點項目廣州設計之都的戰略合作單位。
此次DESIGN TRENDS 設計趨勢特別訪談跨界創業者黃偉先生,剖析其從廣東省委機關報南方日報到扎根設計行業的創業歷程,以其獨特的視角切入,洞察社會迭新,并進一步探索未來設計趨勢。
黃偉,湖北恩施人,知識空間創始人。先后畢業于湖北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分獲文學學士學位和公共管理碩士學位。下海創業前,其曾任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日報深圳新聞部記者、珠三角新聞部采訪策劃室副主任、廣州新聞部副主任等職。
從事新聞傳媒業期間,曾策劃參與《廣州策論》《珠三角競爭力報告》《大戰略 新引擎——珠三角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等重大主題報道,對中國政經有著較為深度的認知。跨界創業五年來,他和團隊深刻地認識到,設計正變成跨學科、跨行業的復雜創新活動,設計的內涵和外延正在發生質變,設計行業必須要有全鏈條增強思想厚度和知識濃度的行業自覺,才有機會去擁抱真正的高水平、高質量發展。
# 01
從出峽到下海
知識空間,在時代中演進
從李白、蘇軾等唐宋名家起,長江三峽一帶便流傳著“出峽”的在地文脈。近代以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走出大山,走向江海”成為了越來越多川東鄂西年輕人的人生抉擇。
“我們是在信息化社會前夜這個特殊時期,于湖北恩施大山里成長的一代,那里是真正的巴山楚地交界地。在川東鄂西一帶,祖輩就有‘出峽’的講法,到了宜昌就算‘出峽’了,從恩施到武漢到廣東,其實我一直都是沿著‘出峽’的脈絡向前而行。”黃偉徐徐說道。
作為伴隨著信息化社會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黃偉認為“出峽”其實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概念,更多的還在于思想意識層面,“我們這代人更勇于走出舒適區,敢于去擁抱變化和面對變革”。
供職于媒體期間,黃偉同樣面臨著崗位的變化和城市的變換,“在這個過程中,坦率講既有被動的成長,也有主動的選擇,但無論如何,我都始終秉持著擁抱變化、奮力前行的積極樂觀心態,深交同道、擴大視野、沉淀知識、積蓄力量。"
訪談現場
-
2018年,改革開放迎來40周年,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盛,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運行實現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然而在這一年,卻有人說是創業浪潮黃金時代終結的一年。雖大環境如此,但黃偉卻錨定專業領域毅然創業。
“廣東是創業者集聚的‘洼地’,因工作之便,我曾深入了解過不少創業者及團隊,萬眾創業浪潮之下,有人登頂有人隕落,可以說,我們也見證了企業的沉浮、市場的興衰,所以對創業這件事不算陌生。我結合個人對人生的思考、對社會的洞察、對城市的理解、對行業的認知,決定沿著‘出峽’的路徑,開啟‘下海’的歷程。”黃偉如是分享。
彼時,恰逢國家正式開始實施一系列針對中小微型企業的扶持政策,緊接著,國家又旗幟鮮明地鼓勵各類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正是乘著這一股東風,知識空間應運而生。
當前,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性交匯,知識空間提出,設計的內涵和外延正在發生質變。“珠三角擁有中國乃至世界最完備的工業產業鏈,是中國最好最優展開設計創新和變革的經濟區域。”黃偉認為,設計行業變革應該從創新人才和產業鏈條兩端來入手,“打下這個地基,夯實這個根基”。 ??
歷經五年發展,知識空間確立了“好空間,知識造”的發展愿景,將公共空間作為產生和創造商業機會的主場景。目前,公司已是一家集智庫研究、主題策劃、空間設計、視覺設計、藝術展陳、數字互動、施工運維、項目運營于一體的知識空間營造商,業務網絡也從廣州、深圳等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出發,開始向武漢、長沙、海口、北京等全國城市延展。
?
# 02
好空間,知識造
讓公共空間更有思想文化內涵
21世紀初,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進程進一步加快,而今,“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時代命題,投射到人們的生活場景中,公共空間是必須邁過去的一環,黃偉認為:“從根本上說,是否有思想文化內涵,是決定空間品質的基礎標準。”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空間本身即是重要的文化載體,這一方面不缺乏宏大敘事,但硬幣的另一面,社會還存在大量的“有血有肉”“細致入微”“小而美”“精而新”的公共空間營造需求,“進入新時代,公共空間的規模需要擴大,更需要提質”。
要做到每個公共空間都有思想文化內涵,絕非易事。知識空間團隊認為,這不僅僅是技術和路徑的問題,更是理念和方法的問題,需要理念創新、模式創新和產品創新。“我們倡導的‘三化’設計理念,即智庫化設計、藝術化設計、數字化設計,從本質上說重構了營造的生產流程,為公共空間的新生、再造和活化提供了多向賦能的可能性。”黃偉闡述道。
近年來,知識空間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實踐:
深度參與廣州“英雄花開英雄城”系列活動的綜合設計,融合創新運用音樂及其他藝術元素,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中山紀念堂、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等具備全國影響力的廣州十大公共文化場館設計營造系列打卡藝術裝置。
深度參與武漢文明空間形象塑造和空間營造,在城市地標和重要節點建設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間,構建深化市民養成、展示創建成果、塑造城市形象的平臺。以變體的“文”字為主體,融入武漢人文元素,展現武漢文明特質的新空間成為江城新風景線。
深度參與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廣州起義烈士陵園英烈人物主題展館的設計營造,巧妙借鑒木刻版畫這一大眾熟知的紅色藝術形式,融合雕刻、手繪技法,針對建陶瓷磚綜合材料進行工藝創新和藝術創新,提升空間表達的藝術性。
在佛山三水,依托中山醫學院陳心陶教授防治血吸蟲病事跡而營造的初心學堂,成為全國首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在廣州白云,運用解放戰爭新村革命根據地史實打造的紅旗坊,成為廣東省紅色文化研究會的研究基地。在韶關新豐,協助遙田鎮江下村深挖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北江第一支隊這一地方紅色資源,建設全國紅色美麗鄉村試點村。在湖北鄂州,精心活化抗日戰爭時期鄂南抗日橋頭堡這一珍貴紅色資源,為這一全國首批宗教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注入更多的思想文化內涵。
僅以紅色文化領域而言,知識空間已形成集紅色智庫、圖書策劃、空間展陳、標識打造、空間虛擬、藝術創作、主題論壇、數字實訓、整合傳播于一體的智庫化、藝術化、數字化產品線。當前,知識空間正聚焦紅色文化、城市更新、鄉村振興、文化校園四大版塊,助力城鄉公共空間擴大提質。
?
# 03
驅動設計發生改變
每個人都能成為智庫化設計師
在知識空間團隊看來,設計行業的內涵和外延已經發生改變,其本質已演變成為一種將策略性、系統性解決問題的過程應用于產品、系統、服務及體驗的創新活動,是創新鏈的起點之一,也是價值鏈的源頭之一。
歷經五年探索,知識空間團隊正在通過扎實的實踐,去驅動設計發生一些改變,他們的思考及行動包括:
數字化設計不僅僅是把數字化技術和產品融合設計于具體項目中,更要把數字化思維和數字化方式嵌入設計流程本身,去提高設計效率和創造設計價值。
設計正變成跨學科、跨行業的復雜創新活動。某些核心要素是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這一前端環節來完成,某些核心要素必須要在產業創新活動和創新企業運行這一中后端環節來完成,需要兩端一起發力。
設計行業必須要有全鏈條增強思想厚度和知識濃度的行業自覺,才有機會去擁抱真正的高質量發展,才有能力去真正踐行新發展理念,才能去迎接當下的挑戰。
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為設計行業提高效率和質量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但也對從業人員駕馭知識體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戰,從業人員要保持更多的開放性。
設計行業的企業創新組織越來越呈現出知識化、智庫化特征。有志于成為設計行業的優勝企業,必須持續不斷地進行理念變革、組織變革和管理變革。
在黃偉看來,他及團隊在主流權威媒體的工作經歷,其本質是一種知識生產行為。如今在知識空間,則通過知識生產發散并與其他方面結合,實現從平面轉向立體,從短期走向長期,及至更多時空維度的創造,在這其中,智庫化設計作為其核心競爭力,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智庫化設計思維,實際上呼應了設計內涵和外延發生的質變,首先,憑借技術工具,節點智庫功能獲取十分容易,其次,梳理、歸納再創新為核心的學習能力,讓這一過程變得容易操作。”黃偉表示,在其團隊中,每個人都是智庫化設計師,無論是前端的研究員,還是后端的設計師,彼此之間都能更好地實現雙向融合,“都具備發起進攻的能力”。
—
比爾·蓋茨曾說過:“時代是屬于那些有勇氣奮進的人。”與黃偉先生共同成長起來的那一代人,他們曾在時代的激流之中奮力向前,讓我們一起來見證設計新力量的誕生。
?“未來,我們期待知識空間能夠始終像星辰大海一樣,不斷吸納并沉淀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知識,同時這些知識又會在互相產生化學反應的同時,創造出新的事物。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我相信只要一步一步向前走,知識空間未來將擁有無限可能。”黃偉展望道。
以實現城市品質人居生活為出發點,「DESIGN TRENDS設計趨勢」以設計為鏈接,發現趨勢、探索產品力,贊頌中國好設計。
我們堅持設計的人文理想,定義在地產、設計與大家居領域,以全球化視野挖掘商業環境,以專業的設計產品力邏輯來經營該平臺。我們鼓勵推陳出新的研發,真正為人居環境提供優秀的解決方案;我們關注在設計領域鉆研與精耕的人物,讓專業者輸出有價值的觀點;我們報道優秀的地產產品體系、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與軟裝設計作品。
高屋建瓴,深刻追溯
回顧過去,正視當下,看見未來
翻開《DT趨勢人物》訪談集,你將迅速發現這是一座扎根地產設計領域橫跨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研究的智庫,我們與活躍在海內外地產、設計界一線的領軍人物展開深入對話,回溯成功企業發展歷程,發現與分析前沿信息,同時呈現具有創新意義的行業思考。
# 策劃
總編 / Melody
產品總監 / Jeff
華南主編 / Nina Fang
原創內容,非授權不可轉載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