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廣州設計周終于如期舉行,據不完全統計,展會期間人流量高達40.27萬人次?!窪ESIGN TRENDS設計趨勢」亦攜手大道恒美品牌管理、廣州設計周,在現場搭建一對一訪談場景,與地產、設計、商業、農資等多個領域的先鋒人物進行深度對話。
此次借著「設計趨勢訪談室」空降廣州設計周的契機,我們特別邀請到中國室內設計資深媒體人趙毓玲女士,嘗試從其獨特的視角,回溯中國室內設計行業發展歷程。
作為扎根室內設計領域多年的媒體人,趙毓玲女士創辦了中國室內設計行業第一本雜志《室內設計與裝修(ID+C)》,并主持策劃了廣受業界認可的《中國室內設計年鑒》,如今依舊活躍在專業領域媒體的第一線。
在近一個小時的訪談過程中,我們聆聽時代人物的人生故事,紀錄專業領域的真知灼見,共同探索行業之間的共融共生,共論城市創想。
趙毓玲女士,是中國室內設計資深媒體人,其于1985年創辦《室內設計與裝修(ID+C)》,退休后,在2005年受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邀請主持策劃《中國室內設計年鑒》,至今連續出版18年,獲得行業充分認可,被臺灣著名設計師登琨艷評價為“設計師的保姆”;很多設計師都親切的稱呼趙毓玲女士為“趙媽媽”,更是一種對她在設計行業的肯定。
?
?
# 01
回溯人生歷程
不悔似水年華,無愧流金歲月
在《鋼鐵是怎樣練成的》中,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曾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回首往事時,不因虛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p>
20世紀70年代,受到日益高漲的前蘇聯文學影響,同時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剛剛自南京林業大學木材加工專業畢業的趙毓玲,懷揣著“為一生事業而奮斗”的決心,被分配至南京知名的家具廠工作。
“當時我所在的家具廠,是江蘇省唯一一家全民所有制單位,中國第一高樓金陵飯店、北京香山飯店等國內著名建筑的家具都是出自我們廠,我在其中主要負責一些新聞宣傳類工作?!壁w毓玲回憶道。
改革開放以后,以《天津日報》、《文匯報》及上海電視臺等為首的媒體機構紛紛恢復廣告經營,整個中國傳媒行業也逐漸在艱難中謀得生存與發展。彼時,入行已有十余年的趙毓玲,秉持為社會做貢獻的初衷,提出了希望創辦一本與家具相關的雜志,以記載、傳播時代思想與內容。
“起初,我只是隱隱意識到家具是室內設計行業中尤為重要的一部分,但其實并沒有一個十分清晰的概念。或許是冥冥之中有指引,在一次南京東南大學教授的學術分享會上,我受到兩位老師的啟發,確定了雜志創辦的方向?!妒覂仍O計與裝修(ID+C)》便在機緣巧合之下,被我一個行外人誤打誤撞地辦成了?!壁w毓玲不禁感慨道。
在室內設計行業尚依附于建筑業的年代,趙毓玲排除萬難,從解決刊號問題,到資金、人員問題,其奔走于各個政府單位與全國各地的學術單位之間,最終創立了中國第一本室內設計行業的雜志《室內設計與裝修(ID+C)》,至今已有38年。作為一本橫跨紙媒到新媒體時代的雜志,其紀錄了時代之歌,致敬經典,贊頌優秀設計。
參與活動現場照片
圖源網絡
?
?
# 02
18年18本《中國室內設計年鑒》
“紙媒”時代的設計發展記錄者
2005年,自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外國勢力的涌入與本土設計力量的自生張,讓中國室內設計行業一派欣欣向榮。正是在這一年,剛剛退休的趙毓玲受邀主持策劃了《中國室內設計年鑒》。
“當人生走到某個節點的時候,回憶往往會給你帶來更深的感觸。所以,在那個時候,年輕時喜歡的保爾·柯察金那句話,再次在我腦海中回旋,我恍悟到這就是人生的意義:當我們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如果我能為社會留下有價值的東西,那么我應不后悔我的一生。”
多年來,在互聯網與新媒體的重重沖擊下,趙毓玲一直以堅定的信念、執著的態度策劃出一版又一版的《中國室內設計年鑒》,至今已有18年。在她的抒寫下,《中國室內設計年鑒》見證了中國室內設計的積淀與成長,成為室內設計界具有獨特價值的文獻圖書。
“與其說在賣書,不如說我們在做設計師成長平臺。我們希望通過《中國室內設計年鑒》讓年輕人可以回望歷史,共創未來。”趙毓玲說道。
面對“紙媒已死”的消亡論,趙毓玲表示,“我認為,書籍會有復蘇的時期。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或許疲于應付快速的、大量的、碎片化的內容,但是只要人們開始回望,這些留存下來的作品將會被一一收集。其實,目前我了解到已經有一部分設計師開始收集書刊,他們正在試圖系統地梳理整個行業的發展歷程,深入研究優秀的思想與觀點,為行業的革新與迭代做準備?!?/p>
媒體,對于任何一個行業而言,都是強有力的助推者與共創者。如果不再有人記錄歷史,那么我們終將消亡于歷史長河之中,趙毓玲及其同行者在磨難與困苦面前,不曾畏懼,始終抱持初衷,以書為鑒,留存經典。
《中國室內設計年鑒》
# 03
從國有家具廠走出
為當代設計師品牌驕傲
回溯中國室內設計發展的歷程,從最初的“向外求”到如今的自生長,中國設計力量在一代代先鋒者的探索下崛起。
“從1985年到現在,在近40年的歲月間,可以說我伴隨著中國室內設計行業成長而成長。從第一個學會的創立,到今天我們看見全國各地涌現了不同分支的學會、協會,包括當前行業內眾多知名的獎項、媒體平臺,這一切都意味著行業正在走向更好的未來,而我作為助力者之一,感到很欣喜?!壁w毓玲說道。
面對冉冉升起的新生代,趙毓玲認為,一方面,在新時代背景下,年輕設計師擁有著與過去相比更便捷的途徑獲取前沿資訊;另一方面,隨著時代成長起來的一批設計師正在漸漸回歸本心,真正走進各個領域鉆研設計,而他們將會為未來設計師成長路徑創造更多可能性。
與此同時,在參與大大小小的國內展覽、拜訪眾多高精尖設計師后,趙毓玲發現,越來越多設計師開創了屬于自己的設計師家具品牌,比如,呂永中的半木BANMOO、吳濱的未墨、孟也的WHYGARDEN、曾建龍的融舍時尚藝術家居等等。
“我是從家具廠走出來,我對此感到很驕傲。我從大學畢業就開始和木材打交道,在工廠里度過了20年光陰,所以我對工廠是有感情,現在我也常常會去參觀一些設計師的家具廠。”
至于未來設計,趙毓玲展望道,“我相信設計行業將涌現一批‘跨學科’的專業領域精耕者。過去,我們都是用風格來定義不同的設計師,通常我們了解一位設計師,首先都是問‘他是什么風格的設計師’?,F在,可以看見在地產、住宅、酒店、商業、醫療等多個領域中都出現了鉆研與精耕者,設計師們正在通過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等不同的專業學科,賦能設計本身?!?/p>
—
時代,在數萬億人的腳步聲中前進。當一路高歌向前,是否有人會停下來回頭看看?身處此時此刻的我們,不知道未來如何,但卻因很多人的努力,看見了歷史的片段。
“如果你想了解中國室內設計近20年的發展歷程,其實很簡單,只要你從《中國室內設計年鑒》的第一本翻起,每一本書都代表著一段歷史,每一個作品都彰顯了那個時代的印記?!壁w毓玲女士在訪談中的這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們。
在紙媒已式微的今天,依舊有人在堅持做歷史的記錄者,他們不在意在“流量為王”的時代下,紙質書刊是否能夠為他們帶來現實的利益,而是駐足停留,讓精神以書為載體,于時光中傳承,在歷史里永存。
以實現城市品質人居生活為出發點,「DESIGN TRENDS設計趨勢」以設計為鏈接,發現趨勢、探索產品力,贊頌中國好設計。
我們堅持設計的人文理想,定義在地產、設計與大家居領域,以全球化視野挖掘商業環境,以專業的設計產品力邏輯來經營該平臺。我們鼓勵推陳出新的研發,真正為人居環境提供優秀的解決方案;我們關注在設計領域鉆研與精耕的人物,讓專業者輸出有價值的觀點;我們報道優秀的地產產品體系、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與軟裝設計作品。
高屋建瓴,深刻追溯
回顧過去,正視當下,看見未來
翻開《DT趨勢人物》訪談集,你將迅速發現這是一座扎根地產設計領域橫跨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研究的智庫,我們與活躍在海內外地產、設計界一線的領軍人物展開深入對話,回溯成功企業發展歷程,發現與分析前沿信息,同時呈現具有創新意義的行業思考。
# 策劃
總編 / Melody
產品總監 / Jeff
華南主編 / Nina Fang
原創內容,非授權不可轉載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