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瑣碎的,永遠都是?!?項目經歷了場地變更等諸多問題,從幽靜無鄰、遺世獨立的懸崖海岬景觀轉換到雞犬相聞的村中海景,環境氣勢一變,原方案的細枝末節也就忍痛舍棄,過程漫長,長到到中間穿插了甲方的另一個小院改造。好在甲方團隊與設計方默契演繹了一群糙漢的堅守,“出于對共同目標的美好期待,排除萬難,共赴山海”
▼項目外觀
經由對民宿項目的參與,我們也介入了鄉村改造這一時代命題,相比于聲勢浩大的宏觀工程,我們更著迷于針對單一個體的考量,前者以鳥瞰視角描繪藍圖,后者需要沉浸空間之內,通過細節敘事。
▼建筑立面
情緒殼體 | Emotional shell
房子原是一處民居,前后兩棟錯落排布。設計功能前面兩層為沿街餐飲,后面三層為民宿空間??臻g本質是殼體,以恰當的方式包容情緒。入口處有一棵梔子花,香氣可以飄到三樓客房,久久不散。
▼入口
以情緒引導設計一直是我們的設計基點,面對項目周圍的山海景觀,考慮到情緒對于空間的附著狀態,腦海里的直覺閃現便是原始人類在洞穴里向外張望的狀態。退回到人之初對于空間的需求,想要的感受是無非是自在安然,可避風雨,可觀世界。于是項目的設計觀便成了山海觀,以不打攪的材質和空間,賦予使用者一個安定的狀態。
▼室內空間
▼空間與材質
海邊的房子多見因地勢而建的高差關系,有時是意外的驚喜——于本案便是如此。依次上升的體量,房間最大限度的擁有海景視野。沿街餐飲空間也因地勢出現兩處平行的高差錯落體量,一開始被人們判斷為消極空間,折損了可用面積。
▼二層用餐空間
但有時設計的迷人就在于諸多功能,元素,動線如此繁雜的展現在腦中時,總有一些恰當發生,彌合現狀的不足,甚至無聲無息的打開了空間重塑的潘多拉之盒。高臺最終成了一處構思許久的設計火光,海灘上的沙做成的扶手裝置獨立成景,又兼具功能。
▼用餐空間細部
裂隙 | Fissure
裂隙不是縫隙,我們定義為空間對視與流動的方式。抽離出空間動線,開窗的形式,通道的比例,統一升格為裂隙,呼應兩個體塊之間的交流,講述連貫的動線如何影響空間秩序。開窗的形式——在室內以何種視角觀察外面的環境,是裂隙的一種形式,對于餐飲空間高差的處理是裂隙的另一種思考:空間重新規劃了使用尺度,讓兩個空間獨立適用功能,相互獨立。兩者之間我們保留了一條400高度的縫隙。坐在后面高位,恰好可以通過縫隙看到外面大海。兩處高差通過裂隙交流,從對視的感受上有了新的不同。
▼空間的對視和流動
圓形是最為包容的元素,可以協調所有秩序,入口處圓形裂隙似乎限定了視野,本質是對于門前梔子花,室外座椅,海洋風月跟室內空間有了一處圓潤的呼應。所有的對視都有了焦點。
▼從上層看向入口圓形裂隙
流質空間 | Fluid space居住單元設計的情感基礎,可以定義成,風吹進來可以順滑的流出去。流質空間的預設,使人可以于質樸中感受周遭氣候,而又具備審美上的典雅和驚喜。
▼居住單元
▼親子房
▼親子房的木質家具
關于親子房:高低床,滑梯,海洋球池,寫字臺區。親子房間的設計基本挖局了空間從水平到垂直每一寸的極致使用,好的親子空間應該圓潤親和,耐久,有棲息之地的安穩,也要跑起來有風。
▼寫字臺區
頂層洞穴房間是對情緒殼體以及流質空間的直白展示,入此,便瞬間忘掉了快捷塵世,眼前只有亙古海洋。
▼洞穴房間
▼海景視野
殼體洞穴設計上模糊了墻面與頂面的概念,一切變成了一個流暢的內環,當封閉與開放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紛亂情緒依次褪去,無瀾之印,是為人生大隱
▼細部
▼一層餐飲空間
▼二層餐飲空間
▼三層民宿空間
▼四層民宿空間
▼五層民宿空間
項目名稱:印瀾食集.二舍
設計方:青島舟不離空間設計
項目設計 & 完成年份:2021年7月份
主創及設計團隊:張舒維,王夢波,歐陽海,李信良
項目地址:青島.嶗山.返嶺村
建筑面積:500㎡
攝影版權:花頎 Huaqi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