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地實勘感受得設計操作思路九條:
1.大門后退,讓門房于外,便可引勢于內,解入口巷窄游人閃過之困。
2. 理過道上下以求空簡,下減水景踏步,上閉墻頭雜景,取未入室內,意境先行。
3. 前行內外邊界,主屋大門必精致有心,把手獨特。
4. 前廳兩要事,接待與分流,餐食與住宿各明去處。
5. 內庭有天井多間圍合,與大廳開墻洞以求暢闊,拆舊格以除雜亂,開窗理光取景。下屬餐廳上為客房,此區為整體功能中心,必上下層整體兼顧,閉視線引頂光顧隔聲通達實用,二層客房形無二同,需逐一思慮,提優避劣,和而不同。
6. 梳理院內水池南闊,院中圍屋破墻為透,改茶食輕亭上疊,水面下藏。意連通前后兩院之勢,化院為園。
7. 選前院一側加連廊,穿圍屋輕亭南側為后院,此區氣韻松閑,功能舒散。東側茶室,西側寢樓。
8. 茶室鄰家三合,唯下理平窗以閉視野,上開采光以求氛圍。寢樓開窗即屋脊青瓦連綿,室內功能整理配合觀景。后院鄰家茂竹欲求不得,必開墻以求竹影搖曳,翠窗逼眼。
9. 另天臺實勘早中晚三景,可俯瞰古村全貌,觀日月生落,牛郎北斗。可力掘功用,以待美景星辰。 (勘地歸程車中小記)
▼餐廳概覽
緣起
Foreword接到項目委托是在二三年的四月,徽州天氣微涼,宏村游人還不很多,院內桂樹下藤椅散坐,安靜、閑散,陽光曬的身體暖熱,恍惚間不知身在何處。關于項目的功能和設想也在這最初的溝通中醞釀發酵。項目功能是以餐茶為主營方向的民宿,地處安徽宏村景區中心,是兩代人在祖宅基礎上數次購買增擴,基地鄰里邊界復雜。建筑加建改造多次,結構信息模糊。場地實勘煞費心思,還好之前改建房東都全程親歷,逐一詳解告知。
傳統民居改造總是有些包袱,可拆可留的裝飾構件太多,拆除顯得略有可惜,保留則除了對民俗和房主的情感尊重已別無意義。這些斟酌與決策讓我們頗費了些氣力。項目踏勘游走體測數遍,回杭途中阿施駕車,我蜷在副駕用手機記事本潦草寫了開篇文字,完工后整理文字才憶起翻出。驚喜雖后期過程有諸多操作調整,關于項目改造的原初意愿竟未曾移改。
▼草圖
▼餐廳外觀
遮蔽與滲透
Concealment and Penetration主體建筑一樓設接待與餐廳,二層客房。院落與其他建筑作輔助功能。實勘分析,我們認為主體建筑構造是圍繞天井分布的多個關系不明確的小“間”,彼此多隔分少交集,天井原頂已加鋼梁三分天空,上覆玻璃,有天光直瀉,不可落雨。一二樓房間都直面天井而圍,視野聲音四通。隔分和連通相互的邊界限定,通過空間的相互遮蔽與滲透,建立新的空間關系是解決這些矛盾的解藥。
▼自餐廳06B區域向上望
中央天井區的處理我們采取上下隔分,用倒漏斗型的圍合墻體在二層圍廊三分天井,形成回廊。一二樓各分得1/3和2/3的天光,解決了上下層各自的采光同時,也解決了功能分區,視線遮蔽與隔音。一層餐廳區保留高挑的天井有天光下探,二層因為“漏斗”造型的分割使得回廊四通,內向開窗可使上下窺望,互視成趣。
▼天井區2F南側走道向東望
▼天井區2F南側走道向西望
▼天井區2F北側走道向東望
前廳設接待引導分流客人,廳中鑿一淺池與旁側厚壁相切,人繞圓池環行,池中一柱一石,池水倒影巨幅若歸墟般深邃青綠圖像。厚壁為原建筑廢棄樓梯封改,留孔意為多竅太湖石意向,孔內再置石點題,以營造松弛的東方山水意像。孔洞與門洞連通餐區,餐廳之貌若隱若現,似窺似探,引人前往……
▼接待區域水景立柱細部
▼厚壁凹龕
若處理一二層之間的關系用“隔分”來概括,那一層可以概括為“連通”。多個橫向空間的處理用“穿墻破壁”來形容恰當不過,用窗口和門洞來連通和模糊各個空間的界限,使其變成一個若太湖石般多孔多竅的整體,彼此間對望互成,營造深遠的空間關系,增強空間體驗。使得多個獨立的小間變成彼此相互呼應聯系的室內“園林”。擴建原有天井中心水池,下設步石小徑互通,上映天光流云。天井內壁金屬板的飾面透著銅綠,與窗外的青綠、前廳的青綠,厚壁孔洞的青綠和飾畫的青綠相應,映射出婉約清透的意蘊。
▼自餐廳06B區域望向接待區
▼自1F天井區域向東望
▼自1F天井區域水池踏步望向餐廳洞口
前院的曲廊是為整合庭院流線初衷而設,原意希望擴大水池伸于輕亭之下,使得感受水面無限和亭的輕盈從而雙向獲利,當然池上的曲廊更有實用,池中設兩片折墻,廊緊靠折墻互設,從墻縫伸出。折墻橫向分隔庭院,使庭院分大小兩區,生出大小、明暗、向背和虛實。廊連通主體建筑與輕亭,繞道墻后,人影流動的虛實關系頗有趣味。 曲廊的兩片黑色鋼頂在中部壓低疊合,落水收于此處,匯于池水。江南多雨,曲廊內側的空間尺度與水聲,最適宜這落雨的天氣。
▼在客房陽臺望向曲廊
院中輕亭是內向的,由原來的圍屋中段分開大小兩間,大間緊鄰水池做餐廳延展補充,小間(“黑屋”)做書房小歇。面向前院和彼此相對的立面都改隔墻為玻璃,求得輕盈通透。內部全設黑色,作為外觀大片玻面的底色,而身處暗色室內更能感受陰翳光線下的慢時光。
▼輕亭近景
▼黑屋近景
茶室設在后院的獨立小室,原是三面探入鄰家的一個倉房,整理天窗與側窗,終為一光線柔和的條形茶室,適合數人茶席小聚。
▼輕亭與黑屋之間通向茶室的小徑(左)與茶室內部(右)
客房均設在二層,避雜亂日常,獨享自我天地。因依原建筑整合梳理,房間形無二同,開窗風景也各有取向,或院外青竹碧眼,或古村屋脊連綿……
▼窗洞的亞克力在夕陽的照射下散發神圣的光芒
▼客房02F
項目整觀,從面長巷而開的入口,內行的過道,再到前廳與餐區,客房以及行至庭院、曲廊、輕亭及后院,都在強調空間遮蔽與滲透的操作中,空間漫游帶給體驗者游園般的身體感。
在建筑和空間淪為媒體符號和網絡流量的今天,我們仍然強調空間的體驗感。正如傳統園林所倡導的行、望、居、游一樣,關注空間中身體移動的豐富感知與主體體驗。
▼后院客房
題外(空間的鑰匙)
Others “Key to Space”曲廊片墻的短墻上有一缺口,我們戲稱這是空間線索的鑰匙,它牽出一條貫穿項目南北軸線空間上的一系列開洞,站在最北側的餐廳,視線可以穿過餐廳中區、前廳、曲廊片墻的縫隙、輕亭、直到后院的茶室。曲廊片墻上的缺口,正是為了這視線穿過的躲閃。也是項目中多次“穿墻破壁”的空間遮蔽與滲透操作的副產品——或許也算做這操作背后的點題。
▼午后陽光灑落在曲廊斑駁的墻面上
▼1F平面圖
▼2F平面圖
▼空間軸測圖
項目名稱:嵐葉和庭餐宿
設計單位:邊界空間設計
公司地址:杭州市江漢路1785號雙城國際1號樓401室
項目完成年份:2023
建筑面積:700 ㎡
項目地點:安微宏村
主持設計:黃三秀
項目攝影:汪敏杰
設計團隊: 黃三秀、施甫、宋帥奇、高巍東、葉惠雄
委托方: 嵐葉和庭
施工方: 黃忠偉(鋼材)、江美容(木工)、查國礎(泥工)等
材料:鋼、瓷磚、馬賽克、金屬板、鋼網、橡木板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