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lex Hogrefe翻譯:格言
有個問題我經常被人問起,那就是:我要如何設置相機?,下面就來聊聊這個技術,以下的例子可能不能完全適用到全部的情況,但作為一個指導方法是還是很有幫助的。
1. 三分法則
這個技術在攝影里很基本,這也是我設置相機時候最常用的一個技術:把畫面橫向縱向一分為三總共9個格子,將重要的部分放在最惹眼的格子里。
我喜歡把水平線放置在底部的三分之一處,而不是畫面的正中央位置,你會發現基本重要的部分都在這一條線的位置上,甚至鐵軌就是從這條線的一段延伸到另一端的。
這種把水平線放置在畫面的頂部三分之一處的構圖也是一種低位的鳥瞰圖。
該法則在室內里也很好用,在這個例子里,相機的透視起始于底部右側三分之一,落在左側上部三分之一處。
2. 用單點透視
歡聚畫說,就是一個帶透視的立面圖,雖然有時候這種透視無法看得很全面,但有時候作為一系列角度很大的畫面來說是個不錯的補充視角。在一些諸如紀念館和政府大樓之類需要嚴肅氛圍的表現里很實用。
上圖里,相機和橋垂直,在畫面里制造出了很多垂直和水平的直線,而不在由對角線統治畫面了。
3. 居中
居中其實蠻難的,不過做好了可以產生出非常震撼的效果其做法就是把相機的目標點放在畫面的中心,一個你覺得比其他部分都重要的點上。
上圖里,這個畫面并不那么對稱,但還是能在視覺上產生平衡,周圍的環境相對較低,不過好在高度還比較統一,這就使得人們的焦點都放到畫面中心的建筑身上了。
4. 自然主導
有時候環境部分甚至比建筑本身更為重要,這種時候水平線就需要設置的很低來表現出更多的天空背景,或者反過來把水平線設置的高些來減少建筑占據畫面的比例,從而擴大地貌的表現。
這張圖里,天空和地面占據了很大的比例,取代了建筑成為了畫面的主體。
5. 近景
在高層建筑里,我們很多時候想在一個畫面里盡量表達出更多的樓層,這其實反而弱化了畫面的表現力因為缺乏一個焦點,與其把相機架設的很遠不如靠近些就表達一個樓層反而更具感染力。
在這個畫面里,完全可以拉遠些看到更多的東西,不過這里為了說明各個部分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這樣一個近景更加具有說服力。
這個畫面里雖然東西很多,但其實最想表達的還是這個建筑是如何通過這些臺階來結合到街道里的。
6. 透視修正
很多時候建筑攝影為了表達真實感遵循這條規則,一般視屏線和低位鳥瞰圖需要做這種透視上的修正。
好比說上面這張圖,是個視頻線高度的透視,當越高時透視就成了一個角度變得越來越傾斜。
上圖是修正后的透視,有幾種方法可以進行這種修正,直接在物理相機里修正或者到PS里再去修正。
7. 不做巨人視角
假如是要做一個視頻線高度的表現,最好就是將相機高度設置到仿佛身臨其境的高度,但往往人們想當然的要表現出更多的地面效果而拉高了相機到2米甚至3米,這就使得透視看著很不舒服,當然這條規律在要站在陽臺上看的情況下不適用.
上圖里的相機差不多有3米多,很難說這個相機是不是故意要表現一個站在陽臺看得效果,假如確實要表現一個高些的視角,那干脆再拉高些直到10米。
這里的相機差不多在1.8-2米,給人感覺就自然多了,如同你站在這群人中間在看。
當在架設相機的時候,其實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以上講到的都是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情況,不過可以作為一個基本設置來參考。
轉載自“簡一”表現網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