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設計委托改造的房子在北京市西城區,步行十分鐘就能走到老胡同、老四合院薈聚的地方,套內建筑面積200平方米。當我們實地測量后發現,無論是朝向,還是采光都沒有優勢,加之原本的隔間使得功能,動線混亂,完全不能滿足空間使用者的未來生活。
本案的挑戰不僅僅在于設計的技術、功能的設定,還有格調的提升和文脈的傳承,需要統籌兼顧。當一個陽光正好、滿眼翠色的午后,天棚、魚缸、石榴樹那些屬于老四合院的意象和現代設計理念仿佛火花碰撞,一個城市里的“方亭”的概念油然而生。
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審美理想,是我們和委托方討論最多的地方。所以,一次就通過的設計方案,其實就是對委托方生活的充分理解。那是一種律動,須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在這變而不猛的線條與構成里。
拆掉思維的墻,平面的布局歸于原點,將東西北三面都用大面積的玻璃窗引入日光,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提升居住舒適度,通過設計讓自然光線流轉靈動。這是一種對光影還有空間的組織能力,需要對各部分尺度關系與使用者進行溝通和梳理。視覺上的開闊,光暈染的每個角落,讓人隨心沉浸到自我的空間當中。
客餐廳開放式格局,行云流水的幾何線條于空間中,模糊了區域邊界和認知,構建出更多元的公共空間體驗場景。沒有隔棧堆疊,以沙發餐桌為重心的生活形態漸次向外自由延伸,光影流轉間,滿是生活哲意。客餐廳和走廊之間的定制木門,每扇門各有200余個透光的正方形小方格,既呼應了整個戶型的方正格局,又在功能上虛實相生,使得作為公域的客餐廳和作為私域的居住區既有聯系又有區隔,在動線和空間組織上非常合理。木門的底部兩側借鑒了四合院的門枕石,打造了兩個石質構件,既有現代大宅的設計感,又將北京傳統中式建筑的暗線草蛇灰線隱含其中。
餐廳北側的雕塑臺依托于一個弧形結構,顯得空間感豐富多樣,這里的內部實際上是包括煙道等在內的多種管道——功能必須保障,視覺則需要修飾。
三代同堂,雙衛是解決生活功能的標配。對收納的定制化設計,秉承以審美意趣以生活體驗,臥室和走廊都有收納空間,以存儲空間大、足夠私密為第一要義。走廊東側墻的收納空間,主要是以展示物品,提升美感和高格調為首要目標。入戶門左側也就是客餐廳的西首是大型的收納空間,與廚房的收納空間貫通,外面配以木門。日常零星大小物件各得其所,方便實用。
客廳北面有一道暗門可以通往存儲間,對于主人來說能夠方便的進入私域空間處理雜務,而對于客人來說,這里就是一個木飾面的墻體,根本不識廬山真面目,有著良好的私密性。
四季的變換在北京雖然短暫但大抵是分明的。三個臥室的舒適度是首要考慮的點,將臥室部分還原基礎的功能,把睡眠變成一件極為單純的事情,在平面上形成細節和參差凸出空間本身的自然美感。
材料語言組織與處理方式
從視覺享受至實用功能的構筑魅力,以意大利超白洞石、手工染色木皮、荔枝紋皮革、霧面不銹鋼、巖板等材質賦以溫度,亦追求藝術與功能的通融蘊意,為生活留白。
色彩關系要處理得融洽、和諧、統一,所以我們把握傳統色彩文脈,也引入現代大宅時尚流行色,用中度灰串聯整個空間。首先要局部服從于整體,然后再深入細化局部。在傳統四合院中,灰色系是十分豐富的,煙灰、棕灰、青灰,屋檐、院墻、照壁,編織成一片灰色的波浪,在其中我們可以發掘出深淺漸變的多元的灰,雅致而協調。
軟裝方面,無論是Natuzzi, Ligne Roest,Minotti,還是B&B,這樣屬于東方、屬于中國的審美的產品設計形態內斂于中。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