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 丹健國際 新作|晶采軒北京三星店,無形之水
高級的餐廳不僅僅為讓人果腹而存在,更是一個人和人交流的場所,餐廳最奢侈的是空間。
——「晶采軒」董事長包華
「晶采軒」自品牌建立以來,一直堅持在提供精致可口的菜品之余,營造出優雅高級的用餐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也因此受到精致老饕們的追捧。每一個新店的空間設計都邀請到不同的設計師或團隊為其注入新鮮血液,例如上海芮歐店,便是出自已故著名設計師Jaya之手。
其北京首店坐落于CBD核心區域的三星大廈四層,毗鄰中國尊和央視大樓,大隱隱于市。創始人為延續其對空間的尊重,對傳承傳統文化的堅持,不僅委任DIA丹健國際進行空間設計,還與其一同投身于山西古建筑保護的公益項目。傳承之美與設計藝術在這家以粵菜為主的融合餐廳相互碰撞,激發出味蕾之上的更多奇妙體驗。
三星大廈作為一棟超甲級高端寫字樓,建筑空間的商務氣息較為濃厚。晶采軒三星店作為品牌在京城的首店,如何讓其精神層面的初心本意在新城市和新空間內精準、鮮明地表達出來,是設計師最先考慮的問題。而難點在于整體形象的再塑,將品牌氣質掩于優雅別致和簡約明快之中,這樣的空間才具有能夠持續的旺盛生命力。設計師和業主一起花了大量精力在平面布局上,既要有含蓄雋永的東方式審美,又要符合高端餐飲營運的規律。
△ 前廳部分三維分析圖
此次設計以晶采軒的“軒”為題眼,將江南水鄉的人文情懷引入其中,是我們的“解題思路”。移步換景的效果以多處虛實結合的墻體飾面來實現,層層疊疊的墻面猶如水鄉沿岸的住家。這一處理手法不僅弱化公共空間的狹長感,使曲徑通幽的連廊猶如水鄉河道,將這些包間串聯成片,同時也豐富了空間層次。食客宛若泛舟水上,在探索空間的同時,緩緩靠岸自己的包房,在這個樓宇中的水鄉慢慢探索舌尖上的美味。
作為上海之外的首個空間,品牌文化的傳遞尤為重要。前廳就是一個富有藝術文化氣息的展廳,為八方來客展開這家餐廳的序言和展示名片。
富有江南韻味的調性也就此開始蔓延,灰墻青瓦的色系以懸空半墻和鏤空堆砌的磚材呈現,枯山水的景觀處理手法為這個室內空間引入了“水”,整個通道剛柔并濟,虛實結合。
各式的燈光倒映在波紋不銹鋼吊頂上,“水波”在空間中若隱若現,輕輕蕩漾。
移步至餐廳入口,一抹宮墻紅印入眼簾。在此陳列的1:10的木構古建筑模型,其原型位于山西省高平市米山鎮米西村內,是一處具有金元時期特色的瀕危古建。這也是由DIA丹健國際牽頭成立的“繕”基金,在2021年開始的首個古建維修保護項目。晶采軒不僅代表社會力量積極投身其中,更是將這一藝術與文化交織的項目呈現在新店的重要位置,品牌的社會責任感溢于言表。
解構形式呈現的手工建筑模型,不僅增加了作品的厚度,也便于更加直觀的了解建筑物內部構造,感受古建之魅力。
從迎賓臺到餐廳等候區,多種顏色的紅以橫平豎直的木制結構與豐富的墻面肌理在連廊中穿梭,打破了原有視覺上的單調,豐富了橫向與縱向的體量感。層次多變的紅色大理石地面也宛如涓涓細流,引導食客繼續向前。
以一方掀起漣漪的黑色石塊為界,四方“溪流”于此匯集,玻璃吊燈也如魚群一般在此匯聚回旋,磚灰色與宮墻紅的墻面互相穿插,等候區與服務臺便設置于此。
落座等候區需邁過兩階汀步“上岸”,這片“水岸”以隱約通透的半墻形式環繞聚攏,頂面的設計與地面呼應,劃分出這個聚落區域的邊界。柔和的燈光搭配自然質感的家具,可供食客稍作小憩。
動、靜兩種狀態在此交匯,呈現一片酒店lounge般的感受。落座區的柔光,讓食客在親密的氛圍中舒適交談。
服務臺緊鄰等候區,色調整體與空間一致,自然粗獷肌理的背景墻襯托精致的方形體塊水吧臺,在燈光輔助下,點亮了這一小片區域。
整個餐廳面積約有1500平米,通過如水道般的連廊可以抵達西餐廳(散座區)與10間大小不一、各具風情的包間,盡可滿足不同的宴請及聚會需求。
菜品主打精致粵菜,兼有上海本幫特色時令菜肴,輔以蘇菜、浙菜傳統烹飪工藝。在包間的設計中以中式圓桌為主,根據包間尺度的不同,搭配茶室和接待功能,提供顧客不同的空間類型選擇。
其中西餐廳以長條形桌面布局,利用燈光作為區塊分隔的暗示,亦作為散客區。
洗手間的設計配合包房風格不同而各具特色。
當食客選擇來到「晶采軒」北京三星店與親友聚會或宴請賓客時,設計師希望對方在品味美酒佳肴的同時,還可以在一個優雅別致的私密空間中自由交談,在此感受時間、空間、美食三者的緊密相關的藝術表達,也體會這種南北交融的精致高雅。借此機會,也再次感謝「晶采軒」董事長包華先生對“繕”基金公益項目的支持,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可以加入,一起去保護我們中國的古代建筑。
項目名稱|晶采軒 北京三星店
項目單位|上海晶采軒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項目地點|中國 北京 朝陽區 三星大廈4層
項目面積|約1500㎡
設計團隊|邵俊兵、徐嘉顥、付多藝
燈光設計|北京光石普羅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完成時間|2021.10
項目攝影|羅文、鐘永剛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