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的主題街區
年少寫作文時,涉及上海最常用的形容詞是“日新月異”。但當時并無特別感受.只是覺得身邊不斷建起新的高樓。廣播里越江大橋、隧道通車的消息越來越頻繁。時隔20多年….曾經兒時的印記,似乎只有腦海中的模糊影像,忽覺時光悠悠…
“場景”讓人不出戲的主題街區
上海北外灘來福士-里弄位于北外灘來福士負二層,定制了“重逢·記憶中的90年代上海”的主題場景街區,重現90年代上海熱鬧的弄堂文化,比如80、90年代虹口申花隊、東亞運動會等,整個裝修設計全部采用舊改、拆遷老物件,街區用文化、場景等元素為消費者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回歸市井煙火氣息,喚醒消費者的城市生活記憶。由此,空間設計上的沉浸化、體驗化、互動化是實現年輕一代圈層文化的“出圈”,消費人群也順其自然成為場景中的互動參與者。
▼空間概覽,overall view of the space ?黎偉
用“記憶”串聯多元客群
如何讓不同的消費者產生驚喜感、共鳴及新鮮感,在設計之初,設計師便希望運用記憶感,專注打造情感和回憶,串聯多元客群的不同心理需求。以場景作為基石,將記憶中的場景與餐飲業態融合在一起,消費者不僅可以在餐廳內享用美食,也可以在此拍照、與空間中不同道具產生互動,每個餐廳的場景都不同,讓人有身臨其境,穿越之感。通過場景,喚醒記憶,讓每個人找到自己內心的回憶。并且在提升餐飲業態的差異性的情況下,讓消費者在每天習以為常的生活中,用最短的時間成本下,體驗到驚喜感與差異性。
▼街區入口
entrance ?黎偉
▼記憶中的場景與餐飲業態融合
integration of scenes in memory and catering formats ?黎偉
▼多樣的餐廳場景
diverse restaurant scenes ?黎偉
“關系”的協調者
項目建筑平面整體為轉折形態,連接商場地下兩個出入口,考慮到商場大部分人群會集中到中庭交通樞紐區域,我們在設計之初,便將平面分割成前街(輕餐)和后街(重餐)兩個區域。前街連接主入口,在平面規劃中,特意將提籃橋美食、上海老字號、特色小吃為主的業態安排在此區域,讓消費中從中庭商場進入主題街區之后,便感受到人來人往熱鬧氛圍。進入前街后,我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建筑體量元素,包含:單層建筑、二層含夾層建筑、敞開檔口形式等等,將不同建筑形態組合成豐富的街區視覺元素。后街主要以重餐為主,意在連接前街人流及次入口人群,同時在后街增加不同互動場景,90年代的乒乓球臺、亞運會的打卡廣告、兒時的滑梯、弄堂內賣蘭花的蠟像婆婆等等,希望消費者在街區內并非是單純的目的性消費,可食、可游、可玩、可逛….加載不同互動內容,通過多元化街區內容連接客群。
▼前街-不同建筑形態組合成豐富的街區視覺元素
front street- different architectural forms are combined into rich visual elements of the block ?黎偉
▼多元化街區
diverse neighborhood ?黎偉
設計師應該是“關系”的協調者,功能與形式的關系、需求與現實關系、業態與布局的關系等等。我們希望在處理好各需求關系的基礎上,加載沉浸式主題街區內核,為消費者提供優質且具有記憶、新鮮感的多元化就餐環境,為商場吸引客流助力。
▼復古門面
facade ?黎偉
▼平面圖
plan ?上海之見空間設計有限公司
▼街區局部立面圖
elevations ?上海之見空間設計有限公司
項目名稱:上海北外灘來福士廣場-里弄
設計方:上海之見空間設計有限公司
項目設計時間:2020年08月-2020年12月
項目完成時間:2021年5月
主創及設計團隊:之見設計
項目地址:上海市虹口區東大名路999號北外灘來福士廣場B2層17號
建筑面積:3500㎡
攝影師:黎偉
客戶:上海城市集市
材料:金屬、水泥、玻璃、木材(做舊)、涂料(做舊)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