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 Background
2018年7-8月,以“成都最美書店”為名,由成都天府新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共同主辦、一筑一事協辦的“興隆湖書店建筑創意設計競賽”,共486人報名,249份概念方案參與評選,MUDA慕達建筑最終從入圍決賽的20組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贏得了本次設計競賽第一名。
▼項目概覽
▼場地概覽
“成都天府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2018年2月,公園城市的概念第一次在興隆湖畔提出。”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競賽主旨是以“湖畔書店”鏈接生態價值與人文精神,打造一座全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興隆湖畔的書店
▼建筑與場地
MUDA慕達建筑以此為契機,希望通過此次湖畔書店設計,反映出成都特有的城市氣質和生活方式,并最大程度地尊重興隆湖的自然環境,繪制出“山水相融、城境共生”的生態藍圖。
▼山水相融、城境共生
設計概念 | Concept
MUDA慕達建筑以“一本天上掉落的書”為故事起點,建筑外形取意于“書”。通過這個隱喻,希望使用者能夠真正地走入建筑空間,沉浸于靜謐的環境氛圍中,去閱讀自我,去完成一場自我發現之旅。
▼設計概念動畫?MUDA慕達建筑
▼建筑外形取意于“書”
場地與環境 | Site and Surroundings
項目選址于興隆湖灣區東側,以一個12m x 40m的矩形為平面基礎,在水體與湖岸的交接邊緣處,打造獨特的室內外濱水空間。
▼位于水體與湖岸的交接邊緣處
建筑屋頂最低點高度為3m,建筑東南角抬高至16m,東北角抬高至7.5m,形成了具有精神象征意義的屋頂。曲面坡屋頂造型也呼應了川西民居傳統屋頂的建筑語匯。同時,屋頂的曲面與湖面的水紋形成恰到好處的呼應,微風吹過,湖面上蕩漾著的漣漪,乘風延展至屋頂,形成輕盈的屋面,與興隆湖公園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建筑體以線性展開,順應場地,使其得以與開闊的湖面相連。臨湖側玻璃幕墻延伸至水下,為室內下沉閱讀空間引入柔和的水光,烘托出靜謐、美好的空間情緒。
▼建筑形體生成
▼屋頂呼應傳統建筑語匯
▼以“半透明”的方式融入場地
建筑空間與自然環境產生積極的互動,以某種近乎“半透明”的方式來融入并回應場地的自然環境:樹木、草地、水草、平緩而廣闊的湖面,表達出設計對于自然的尊重與敬畏。
▼看向入口方向
流線與空間 | Circulation and space
從南側主入口進入書店,空間的尺度并未完全展露出來,入眼是恰到好處的前臺、幾級臺階和兩面藝術展墻,形成入口的空間層次序列。
▼軸測分析圖
▼南側主入口
陽光透過左側的玻璃幕墻照射進來,自然光線將湖景引入室內,訪客行至此處,只能隱約地看到建筑的局部核心區域。入口采用展墻藝術空間的形式,使訪客內心平靜下來。邁上臺階,情緒亦可隨著步伐變得平緩,為進入閱讀空間做好準備。
▼入口藝術展覽區
穿過入口藝術展覽區,緩下幾步臺階,可見隱藏于展墻后的下沉式閱讀區。或站、或靠,亦可隨意落座于臺階之上,使用者可進入最舒適的閱讀狀態。
▼下沉式閱讀區
建筑整體為鋼結構,沿湖一側的鋼柱巧妙地隱藏于幕墻龍骨之中,而建筑背面的豎向鋼柱則被墻體包裹其中。因此,整個建筑的內部空間最終以無柱的形式完美呈現。
▼無柱的內部空間
▼大空間燈光效果
臨湖側的玻璃幕墻延伸至水下近一米深處,靈動的水光和波紋為空間增添更多趣味性。MUDA慕達建筑借此將水的語言引進空間,形成水體圍合的空間場域,為使用者帶來獨特的水下閱讀體驗。
▼水體圍合的空間場域
一排桌椅沿著玻璃幕墻擺開,構成咖啡閱讀區。訪客可就座于此處,在柔和的光影中,捕捉自然的瞬息萬變,享受一切自然的饋贈。景觀設計也為建筑正面的水下部分添加了水草藻類植物,游魚時刻穿梭其中,與室內的使用者形成對望,產生互動,相映成趣。
▼桌椅沿著玻璃幕墻擺開
建筑內部冥想區的設置,則充分考慮了閱讀者與自我對話的需求。這是一條狹長的走廊式空間,外墻上采用大小不一的開洞,由此引入室外的自然光。隨著光線和投影的變化,使用者可透過光影語言,感受時間的步伐。
▼墻內視角
而另一側室內片墻,則采用橫向細長開口,開口高度與人視點接近齊平,讓使用者感覺仿佛自己藏匿于冥想空間之內、置身于世界之外,可以透過開口,窺望整個世界。在此處,讀者與自己產生對話,思考與世界的關聯。
▼透過橫向細長開口看閱覽區
會議及后勤區位于整個動線的末端,可從建筑外圍進入,保證了空間使用的便捷性和私密性,亦不會打擾到閱讀區的使用者。場地的景觀設計與書店建筑設計相配合,最大程度地尊重自然和場地。建筑背面還原了場地原始的坡地等高線,形成層層疊落的草地,并設置弧線的景墻與之呼應。使用者可以休息坐于草地,或坐于景墻,形成人與自然、人與建筑的和諧共存關系。建筑的兩側入口均設置了木平臺,為使用者提供室外的休憩親水空間,亦可為書店運營活動提供更多的空間延伸。
▼會議區
細節與材料 | Detail and material
建筑表皮采用進口鈦鋅板,板面以平鎖扣形式排布,形成獨特的“魚鱗形”肌理,與波光粼粼的水面相得益彰。鈦鋅板的建筑肌理,也呼應了川西傳統坡屋頂建筑的“瓦屋面”形式。
▼呼應“瓦屋面”形式
鈦鋅板材料具有極強的自愈能力,可以通過材料的氧化以修補輕微程度的創傷,其表面的氧化層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為建筑表皮增添獨特的魅力,歷久彌新。
▼立面細部
吊頂是由建筑屋頂雙曲面延伸至室內的統一語言,采用整體雙曲面格柵,由700余根不同曲率的木紋鋁型材拼接而成,形成平滑的三維曲面。同時,為了實現干凈純粹的室內空間效果,所有的機械排煙管道、燈具電路系統皆隱藏于吊頂格柵與屋頂鋼結構的夾層空腔中。室內整體效果以最簡潔、純粹的方式呈現,以木紋、混凝土肌理漆這兩種材料作為空間底色,意在省去繁瑣的裝飾,為使用者帶來更為舒適的視覺體驗。
▼吊頂細部
水下玻璃幕墻按照汛期最高水位(最不利水壓情況)進行設計和計算,并在施工過程中多次進行防水測試。防水主要針對玻璃自身抗水壓性能,以及幕墻柱與玻璃之間縫隙的密閉性這兩點進行強化處理,并減少水與鋼結構接觸的可能性,以達到防銹的目的。沿湖3.2m x 4m的超大板塊玻璃,采用4層夾膠超白高透鋼化玻璃,以實現室外抗水壓、室內防撞以及建筑的保溫節能。
▼水下玻璃幕墻細部
結語 | Conclusion
沒有蜿蜒迂回的走廊,亦沒有故作神秘的隱藏,整個空間給予了閱讀者無限的可能性,和極大的身心自由。
▼建筑插畫
MUDA慕達建筑借由建筑語言,探討了人與書籍、人與自然、人與空間的關系。在這座建筑里,山石和人與物等價,物我相忘,自成生趣;在這座建筑里,我們希望喚醒人們面對自我的原初感覺,修復逐漸退化的感官。
▼總平面圖
▼平面圖
▼立面圖
▼剖面圖
項目名稱:成都興隆湖中信書店
項目類型:建筑設計、室內設計、軟裝設計
項目地點:中國 成都
建筑面積:500平方米
主創建筑師與總負責人:盧昀
競賽階段設計團隊:趙國竣,倪丹,李岳,賃佳溢,劉肖俏,李讓,劉漢寧
深化階段設計團隊:徐建丹,呂晨宇,榮典,倪丹,何帆,梅藝璇,詹子琪,柳斌,賈舒然,劉靜怡,付堯
建筑材料:鈦鋅板,木紋蜂窩鋁板,木紋鋁格柵,橡木飾面,混凝土肌理漆
業主單位:中信城開
燈光設計顧問:BPI照明設計
幕墻設計顧問:成都幾里創意幕墻
結構設計顧問:iStructure
建筑施工圖設計:中國中建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軟裝采購配合:凡德羅
書店湖區水生態治理:萬華清源水環境
書店湖區景觀團隊:萬華景觀中心、昱道景觀
攝影:存在建筑Arch-Exist、形在攝影Here Space、Luyun
建筑插畫:RUIS銳兮設計
文章編輯:盧昀,王沛婷,韓榮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