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
讓物質世界有了生動的表情,
是讓人覺得安心的存在。
對于一間房子而言最重要的就是
當人們住進去后會在里面
生長出什么樣的生活,
這常常是意想不到,
但又最為美妙的部分。
但又最為美妙的部分。
平面布置圖
設計師丨曹珊
項目地址丨合著花園
項目面積丨230m2
文案策劃丨修合文化
攝影丨王浩空間攝影
The Owner丨家的主人
女主人薛老師,一個地道的北方人,喜歡音樂繪畫書法,常和朋友在家品茶、小酌。原房子結構較好,新家的設計旨在幫女主人找到“自然舒適”的生活感覺,讓家人深深體會到“慢生活”帶來的幸福味道。她的第一想法就是藝術館,經過設計結合,把生活和藝術結合,她也為這個家貢獻了很多靈感,包括后期很多配飾和裝飾畫都是她親力親為,由于拍攝的時間,很多藝術掛畫都還沒送來,這是最遺憾之處。
Designer Said|設計師說
認識薛老師真的是很奇妙的緣分,剛就業的那幾年里遇到的客戶各式各樣,其中她的審美和見地都是讓我印象最深的。中間多次的溝通磕磕碰碰,差點合作不下去,后面慢慢了解,和她對于裝修還有生活都很聊得來。第一次新家裝修結束后聯系不多,但也成了真正的朋友,她也給我陸續介紹了不少客戶,讓我對設計有了更多學習和實踐的機會。
這是她在蘇州第二套房子,離上次裝修不到3年,她說想要一個美術館一樣的家,不用太多裝飾、造型、材料,只要簡簡單單,舒舒服服,能把后期很多的畫展示出來即可。從溝通方案到確認設計再到拿房,前后經歷了差不多半年時間,施工中還一直在調整和優化細節和造型,過程諸多不易,好在最后的結果是完美的。
玄關和鞋帽區
玄關和客廳之間原先是鐵藝帶點弧形的玻璃隔斷,經歷了幾番討論,最后磨不過業主的喜歡,選用了另一種當下運用較多的玻璃珠完美代替。一方面,進門處有了自然的間歇;另一方面,光線由大落地窗透到門廳處,隔而不絕。照明選用鋼帶燈,方寸之間,藝術蔓延。
最令業主滿意的就是門口鞋帽間的設計,工作結束、逛完超市或者旅行結束,無需回房間整理,直接回到家就能立刻減“負”,隨手卸下身上的外衣、鞋包,在這片小天地里整理出一個居家的自己,過道銜接與過渡空間,具現出場館式的感覺。
客廳和餐廳
沉浸在藝術品之中的生活,有著”靜水流深”的厚度與分量。朗闊通透的住宅格局,為藝術品的陳列和藝術氛圍的醞釀提供了明朗干凈的空間。當居住者用愉悅的心情來享受生活時,包圍在空間中的藝術會成為精神的養分,滋養出更加幸福的人生。
藝術感的創造并不止來源于空間的布局,也來自于軟裝的細節。咖色渲染著典雅又不失風尚的空間氣質,成為藝術品們最好的展覽舞臺。木質、金屬、皮革、絲絨、玻璃等材質在空間內融合,迸發出美妙的藝術生命力。
收藏品《蓮之愛》出自婁東畫院院長羽空
挑空的客餐廳層高,帶來了天地遼闊的通透感。結構性的梁柱交錯橫亙,與晶瑩的燈具一同構成了錯落參差的立體格局。餐廳中隨性舒展的空間感,在綠植與畫作的點綴下更具層次感。來自于畫家羽空的《蓮之愛》,點亮了蓬勃的生命力。
原餐廳為挑高空間,保留原始挑高,擴大陽臺,自由的氛圍一秒拉滿。沒想到結構梁的高度有點低,放在客廳上空比較別扭,后經斟酌,把西廚與餐廳位置調整到了挑空之下,這道梁也成為了餐廳的特殊裝飾,美其名曰——是藝術之家的支柱。
業主喜歡和家人朋友一起隨時聚會,餐廳其實是個很放松的環境,我希望大家在這里能盡興聊天。空間夠大,大家才坐得住,聊得開。”廚房與餐廳中間的島臺也很妙,無論是望著忙碌的家人,或是自己讀書,都能怡然自得。這個家在不知不覺中就有了可以游走穿梭的路線和安靜坐下的所在。在一動一靜中,主人漸漸找到了與空間的互動、交融。
站在門廳處,可以望見從客餐廳邊緣“生長”而出的一方吧臺。輕奢而復古的白金羅馬風格造型,被簇擁在綠絲絨、石膏雕塑與花草畫作中,傳遞著豐富而和諧的藝術感,像一杯香醇的紅酒一般充盈著靈魂。
廚房
廚房的設計依然延續了歐式輕古典風格,釉白色的櫥柜在灰色的瓷磚墻下更加明亮溫潤,創造出一個輕盈且舒適的烹飪空間。L型的操作臺簡化了烹飪的流程,為尋常的三餐省去瑣碎,增加趣味性與幸福感。
臥室和浴室
庫孛休閑椅
主臥的設計,從門外就開始安排了“引子”。門外墻角處的一張庫孛休閑椅,以充滿后現代主義藝術精髓的形態,營造著慵懶又隨性的氛圍。臥室內簡約的陳設、灰色的背景墻與特殊的吊頂造型,構建起一個溫柔的入睡空間,讓夜晚靜謐且安寧。
次臥清新又恬靜,像是春雨后的小花園,又像詩里描繪的場景,散發著生機勃勃、輕盈舒適、自由靜謐的美好。
甜蜜溫柔的配色、夢幻朦朧的窗紗與探索世界的望遠鏡,把各種小劑量的浪漫匯聚成溫暖至極的愛意,春日的序曲搖搖晃晃開始奏響。把所有的期許和夢幻都喚醒,把所有的柔和與細膩都珍藏,藝術溫養著居住者的精神世界。
嫩嫩的奶油綠色背景墻、復古的鏡子、藝術的拱形門賞心悅目,不用費心去尋找詩意,你的心之所向,就是詩意的生活。
品茶區和休閑區
國畫《蘭生幽谷》出自婁東畫院院長羽空 ?陶瓷出自張國君陶瓷“象外”系列
業主主要活動空間雖然在半地下,但是由于增加了天井,從而擁有了明亮而柔和的光線。這光線隨著太陽的移動而變化,給空間里的老物件照上絲絲光影,在如此舒適的氣氛中,人也會變得安靜慵懶。在自由自在的空間里,處處又都是有趣的小景。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是古代文人墨客對于居家環境的精神追求。喜愛音樂、繪畫和書法的女主人,同樣需要在家中總有一處更加純粹的“烏托邦”。一張古琴、一縷佛香、一株枝條,寧靜致遠的旋律徐徐入耳。
藝術不是一成不變的模式,而是大膽且自由的嘗試。拱形的元素在空間內被運用得淋漓盡致,原有的形式被“陌生化”,形成一種“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的獨特視覺力量,藝術感油然而生,亦凸顯出健身區的格調與內涵。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