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老房改造成火鍋店最重要的并非飾粉著裝,而是加固修繕。原有屋頂做了全面的更新,防水保溫一樣不少,美化修飾一項不落。修舊如舊。以保證房屋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不再有隱患同時也兼顧修繕后的建筑與原有環境的匹配。西側的對外墻面我們保留了原有水泥柱體并增加了部分新的墻體,讓建筑的臉面出新卻不出格,如舊卻不守舊。這種處理既增加了建筑的強度也對得起來往市民的心情,內外都可以看到美的存在,就餐者可以感受到戶外青磚梧桐的古樸,行人不必被遮天蔽日的廣告霓虹而騷擾。
結構——方案放棄了原有建筑后增的所有結構,重新規劃以期合理美觀。我們釋放了更多的空間給了客人的感受而非甲方的經營面積,這里我仍然需要感謝我的甲方給予我們方案的最大尊重,沒有尊重設計的甲方就不會有好的作品誕生。我們僅保持了兩層的使用,入口處做了挑空處理,挑高的門廳,通透明亮,賓客蒞臨心情陡然舒暢,無需穿堂越席便分流到該去的地方。賓客盈門之時客人可以在此安心等待,即不影響就餐的客人也不平添等待的煩躁。往來的路人可以看到室內燈火通明卻看不到賓客的把酒言歡。
色彩——之前的火鍋店設計案例幾乎都是通過色彩來改變空間氣質和氛圍的,這是我們第一個紅色為主題的案例。我們希望這紅色就是繁花舊夢中的那靜美的女子,從這沉悶的灰色跳脫出來,不焦灼,不艷麗。為了控制好如此有活力的紅色在本案的使用,我們大量的使用灰色,黑色和老木色,這些沉悶色彩的大量使用一度成為甲方擔心的問題(因為我們也從不出效果圖)。當這恰到好處的紅色出現在該出現的位置的時候,整個空間便活了,它在每一個空間都在表達著我們想要傳達的信息,或熱烈,或嫵媚,或濃烈,或溫暖。
一層以原有承重柱為中心將整個布局分列成U字型布局。原承重柱部分為酒水吧的位置,餐位環繞其前后。后廚處于建筑的東側,開東門便于后廚的進出。二層是回字型布局,其核心是建筑內的內建筑這就是一個獨立餐區,這種設置保證每個餐區的相對獨立卻不打破二層整體空間的共享。通道從入口便分流,圍繞內建筑做環形通道,南側盡頭是一二樓之間傳菜口,北側盡頭是全餐廳唯一的包間。包間有獨立通道可以直接通往停車場。包間和洗手間的上部隔出一個封閉空間為不開放的區域。
景觀——建筑的景觀至關重要,我們開放了能夠開放的面,也關閉了不想打開的面。南側是喧鬧的夜總會,夸張粗俗的外表皮與整個城墻邊古樸的老南京風貌格格不入,我們不想讓就餐的客人感受到對面的喧囂,在修繕的過程中,我雖然更換了所有的門窗,但在這一側我們仍舊覆蓋了一層新的建筑表皮——銹鋼板。樹影斑駁的鏤空銹鋼板既保持了原有老建筑的古樸也增加了室內光影變化的趣味。后來我們把這一元素也使用在了室內的很多地方。建筑西側的入口在前面已經講過,我們開啟了很有節奏感的落地窗體,為了不使建筑突兀存在還在臨窗的位置種植了竹子。我希望但凡我們可以自主項目文化脈絡的時候,能夠做到離自己民族的文化近一點。因此建筑帶有濃濃的中國風情,青磚翠竹,黛瓦葦底,舊時宅邸酒肆門口的拴馬樁鱗次櫛比錯落門前。
室外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這些了,室內便是繁花舊夢的展現舞臺。我們借助紅艷的梅花為意向載體,營造了一個靜美,端莊的美人。開敞的前廳有一株怒放著的紅梅,讓整個灰色的空間陡然充滿活力,但不驕不躁,雖為艷紅卻依舊靜美。酒水吧的兩側各有紅梅做區隔,既隔離了賓客就餐時的視線也營造出浪漫的就餐環境。走向二層,內建筑內的區隔完全是因為紅梅的綻放而更加別致,正對的東墻有一束光打在枯枝的梢頭,意蘊在,美好在。紅梅是全案物質載體的靈魂,因此紅梅樹枝也異化在了各個位置,一層頂部的燈光是梅枝變形,青磚上的壁燈也是如此,窗外光影律動的節奏來自梅枝在鋼板上的演繹,墻面打破寧靜的仍舊是這棵梅枝。
?這個火鍋店設計承載色彩的除了美艷的梅之外,還有陳設品和繪畫作品的呈現,在繪畫作品的選擇上,孟繁峰設計師與甲方出現了很大的爭執。我們選擇了非常前衛的仕女畫和極具抽象概念的陳設飾品,甲方還是堅持使用較為大眾火鍋店一些的作品來打破空間與界面的呆板。在這里我仍然要感謝我的甲方,我們微信爭執了兩個多小時,雙方都該是面紅耳赤了。最后仍舊尊重了我們的第三選擇——胡永凱的仕女圖。胡先生的畫作恰如其分地將傳統東方繪畫的線條美與現代繪畫的色彩美巧妙的結合,創造出既富東方情調又具時代氣息的畫作,置于本案的概念中再合適不過。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