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Elements博物館
環境背景: 對于高山環境中的建筑而言,可達性是設計中的關鍵因素。在高山上建造的項目隨著人們的需求變得愈發具有挑戰性,與此同時,空中索道技術也在不斷發展與更新。在高山環境中,建筑與自然之間的聯系會比在其他環境中更強,因此每一個干預的步驟也都與環境有著更加密切的關系。
▼博物館坐落在海拔3040m的山地上
在該背景下,建筑扮演了一種象征性的角色,它可以被視為一種用于向世界展示地域身份的有效營銷工具。這要求建筑師能夠對區域特征進行準確的分析,并將這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轉化為鼓舞人心的建筑成果。成功的建筑不僅能夠成為一個地方的“地標”,同時還能夠促進其在經濟與文化方面的發展。媒體對于地標建筑的大規模報道便是這種趨勢的一種例證。就該項目來看,奧茨塔爾阿爾卑斯山脈之所以能夠成為旅游勝地,也要歸功于當代地標建筑所產生的影響力。
▼博物館由9個以山間坡道相連的獨立混凝土體量構成
該項目旨在打造一座能夠充分適應場地的創新型建筑。設計團隊將每項任務視作獨一無二的挑戰,并為之量身定制解決方案。建筑的形成源于對場地具體特征的考量和分析、對于環境影響的細致評估以及富有責任感的回應方式。
愿景與方法基于可持續的設計宗旨,設計團隊通過跨學科的交流實現了高度創新的設計方案與施工方案,并且兼顧了能源優化與材料的選擇問題。在007 Elements博物館中,富有戲劇感的自然環境被充分引入到建筑內部。寬闊的窗面帶來山谷的壯觀景色,同時冰河路、冰Q餐廳、Ventertal及Rettenbachtal谷地形成視覺上的連接——這些都是電影《007:幽靈黨》的實際取景地。聲學舞臺的建造則進一步增強了這種感官和視覺體驗。
▼博物館大廳
設計團隊希望創造一個富有沖突性的空間,以此來展示出007電影中的多面場景。最初, 團隊從007電影藝術指導Ken Adam的作品中尋找靈感。為了以最佳方式呈現出裝置和道具中所蘊含的哲學,團隊還與博物館策展人Neal Callow(最近四部007電影的創意及藝術總監)以及Tino Schaedler(創意公司Optimist Inc的設計總監)進行了激烈的討論與交流。團隊從一開始便拒絕使用制冷或制熱系統,為的是讓高山上的空氣直接滲透進博物館內部,從而使觀眾對這座位于3040m高山上博物館產生難以忘懷的印象。
▼寬闊的窗面帶來山谷的壯觀景色
設計過程 007 Elements是一個電影式的場館,比起傳統的博物館來說,它的體驗更接近于電影本身。設計團隊希望打造一個與眾不同的展覽空間,使當下的現實和未來的虛擬世界能夠相互交融。內向式的空間序列能夠進一步刺激感官,從而讓參觀者完全沉浸在詹姆斯邦德的世界當中。
▼內向式的空間序列能夠進一步刺激感官,為參觀者帶來沉浸式的體驗
最初的設計方案是在山脊上建造一個雙層的混凝土立方體,使其兩端懸浮在深淵之上,并通過懸索橋來連接空間。后來由于地質環境等因素的限制,該方案沒有被實現出來。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和調查之后,設計團隊為方案引入了“在山間”和“冰山原理”兩個概念,最終打造出9個由山間坡道相連的獨立混凝土體量。平緩的坡道使參觀者在觀展過程中幾乎覺察不到水平面的變化,而跌宕起伏的空間體驗卻在其中交替展開:時而逼仄昏暗,時而寬闊敞亮,時而真實,時而虛幻,時而高聳,時而狹長,時而緊湊,時而伸展,時而空間變成多邊形,時而又變成圓柱形。在旅程結束時,參觀者們將突然置身于陡峭的山頂,將山巒的壯觀美景盡收眼底。
▼指揮室
▼行動大廳
▼科技實驗館
▼頂部的“槍管”艙體
▼放映室
實際建造 該設計方案的一個重要思路是使用盡可能簡單的材料,包括混凝土,鋼材和玻璃。原始、簡約而裸露的環境與博物館內充滿科技感和創新感的展覽形成一種戲劇化的對比,同時能夠承受極端的溫度變化。展廳和家具均是由預制的混凝土結構建造而成,超大尺寸的不銹鋼門強調出每個艙體之間的空間轉換。懸浮式天花板則選用了穿孔的黑色鋼板,能夠起到隔音的作用。
▼室內空間
▼原始、簡約而裸露的環境與博物館內充滿科技感和創新感的展覽形成一種戲劇化的對比
▼遺產展館
設計團隊需要在海拔3040米的高地上解決凍土層的問題。對于這種不穩定的土壤,團隊延續了Gaislachkogl纜車站臺和冰Q餐廳的做法,使用了能夠自然通風的基座,并通過能夠適應礫巖運動的結構將建筑的混凝土體量固定在山體上。施工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困難。由于氣候等原因,施工團隊需要輪班工作。施工期間還遇到了當地5年來最惡劣的天氣狀況,7月份便開始降雪。在冬季,風暴和大雪使車輛無法到達現場,因此團隊不得不使用直升飛機來運送混凝土。最終的建筑體積達到8500立方米,其中展覽空間面積約1200平方米。
▼建造過程
▼3D模型
▼場地平面圖
▼首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剖面圖1
▼剖面圖2
▼剖面圖3
更多實景推薦:
感謝分享
雪上中的博物館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