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漢堡港城與漢堡同盟之間
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的所在地
漢堡港口倉庫A雖然眾所皆知,但之前卻鮮有人關注。如今,因為新的音樂廳落地,它儼然成為了德國城市
漢堡人民們社會,文化,日常生活,以及游客們的另一個熱門聚集地。
其實,傳統理念里的文化中心常常只是為貴賓們服務的場所,為了讓新的交響樂團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民眾聚集地,設計引人注目的建筑以及提供方便人民使用的公共空間變的尤為重要。
這個建筑綜合體包含了一個交響樂音樂廳,一個室內音樂廳,一個可以看見漢堡城市全景的觀景平臺,以及各種餐廳,酒吧,公寓,酒店和停車設施。當人們在其中體驗時,就會發現這些多功能的集合如同一個囊括了無數功能的城市。
港口倉庫A和音樂廳在功能上雖格格不入但是建筑師卻做到了有機結合,充分展現了建筑內部空間的豐富性;一方面,古香古色的港口倉庫基座保持了整個建筑和港口的關聯;另一方面,優雅剔透的音樂廳建筑又表現了另一個一個奢華夢幻的世界。
兩者之間,充斥的著振奮人心的公共和私密空間,變換著空間個性和尺度:巨大的港口倉庫露臺,就像一個公眾廣場,延伸向遠處,默默相望著頂端內向的交響樂音樂廳。
綜合體的核心就是易北愛樂廳, 這個空間積極地把音樂創作者和傾聽者融合在一起,以至于他們的存在就可以代表建筑本身。其實,易北愛樂廳的建筑形態經歷了非常激進的建筑變革,宛如一個足球場一樣。前所未有地強調著藝術家們和觀眾之間的親密關系。
一個為文化愛好者設計的城市建筑
新的交響樂音樂廳不僅僅是為音樂設計的,它也是一個設備齊全的住宅和文化綜合體。在奢華的公寓以及五星酒店之間坐擁著2100個座位的音樂廳,550個座位的室內音樂廳,餐廳,健身風,醫療養生中心,會議室等等,設別設施齊全。
過去緘默于世,鮮有活動的戰后歷史遺跡如今一躍成為一個充滿生機的國際化文化中心,不僅為音樂愛好者們,也為游客和商務世界開辟了新天地。易北愛樂廳已經成為了
漢堡的一個地標建筑,也成為了音樂廳的典范。它將為日益發達的哈芬港口帶去空前的活力,讓該地區不再僅僅是一個漢薩同盟的小地方,而是一個個性分明的城市組成部分。
古香古色的港口倉庫
港口倉庫,由Werner Kallmorgen設計,是在1963年和1966年之間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一個倉庫。上世紀末期才剛剛關閉。之前為了儲藏上千沉重的可可豆們而搭建了扎實的地基,如今恰如其分的成了新的交響音樂廳的地基。舊建筑的完美的結構強度足以支撐上方的加建的新建筑體塊。
然而,但我們不想讓港口倉庫A繼續這樣,他雖然像其他漢堡港口的倉庫一樣看起來老舊沉重又巨大,但是它古老的立面是很抽象以及傲慢的。建筑上規律的50 x 75 cm開洞并不能稱之為窗戶,他們的結構屬性多過窗戶。
我們的關注點不光是倉庫未被挖掘的強大結構基礎,也包括它的建筑潛能。舊建筑粗狂而又傲慢的建筑形象理想地成為了新音樂廳的載體。之前的建筑雖然是周邊景觀的一部分但是并沒有真正融入其中。
這個倉庫的設計師映射了19世紀城市歷史建筑的立面: 窗戶,基座,山形墻和各種裝飾元素都完美的保留著以呼應當時的時代。從易北河觀望,我們可以猜測保留這些具有時代建筑也是為了營造舒適的城市天際線,盡管作為倉庫,他們既不需要陽光,也不需要新鮮空氣。
入口和廣場
港口倉庫新的入口在東邊,由一個加長的扶梯引導著人民進入廣場,局部的彎曲使得人們不能從一端看到另一端,由此渲染了建筑的神秘性。
從空間體驗的角度來說,這個通道直直地穿過了整個港口倉庫,在進入廣場之前設置了一個巨大的全景取景窗和一個可以觀望碼頭的觀景平臺。 廣場夾在新舊建筑之間,就像新舊建筑之間的一個巨大鉸鏈,作為一個公共空間,讓到訪者得以欣賞獨特的城市全景。餐廳,酒吧,售票處,賓館大廳以及通往音樂廳的門廳也都設置于此。
新的玻璃建筑
新的建筑體塊外形延伸了倉庫的體塊,從平面圖上看,兩者便有著同樣的形狀。然而,從頂層和一層來看,新的結構又脫離了安靜文氣又普通的倉庫平面:如波浪般起伏的屋頂從東邊的最低點飛躍到另一端的108米(半島的頂端),使得易北愛樂廳遙遙相望就鮮明可見,也給水平蔓延的漢堡城一個垂直的重心。此外,由于其濱水的地點以及日夜往來的船只這一地域優勢,該建筑在這個新的城市區塊里獲取了很強的空間存在感。
玻璃立面的一部分有著彎曲嵌板,另一部分被鑿開了,由此讓新的建筑體塊有著流光溢彩的巨型寶石效果,水,天空,和城市反射于建筑立面上,使得視覺效果時時處于流動的狀態。
上層建筑的的底部也有著這溢于言表的活力。順著它的邊界,在廣場就可以通過拱頂狀開口處看到變換的天光云影,創造了一個壯觀又極富戲劇性的漢堡河景和城市景觀。進入建筑內部,極深的垂直開口更是讓在門廳和廣場聚集的人們在不同樓層都能享受著不同的視野。
易北愛樂音樂廳
音樂廳到底應該是個怎么樣的空間? 在建造過程中有何聲學以及建筑考量? 相比于東京,洛杉磯和柏林的地點來說,在這個港口的音樂廳又該保留怎樣的傳統? 從一開始建筑師就明確了要設計一個不同于柏林Scharoun的交響樂音樂廳的漢堡音樂廳?;氐奶厥庑浴劭谝约皞}庫的存在賦予了新建筑不一樣的使命。這個21世紀的設計將是一個從來沒有設想過的設計。除了保留音樂演奏的基本功能和位置安排,還要顧及從聲學以及欣賞演奏家和觀眾們的視覺體驗。 建筑師的這些邏輯思考又得出了另一個結論,建筑空間應該互相滲透: 樓層,墻體和天花板應該融合成一個整體,也是因此,建筑師借用了近年來足球場的設計理念,目標就是拉近演奏家們和音樂欣賞者之間距離,加深親密關系。
我們也借鑒了古典音樂廳的形態,比如倫敦那個有著垂直空間尺度設計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音樂廳的幾何體量便能在保持其靜止的形狀同時,呈現出有機的動感。行走,站立,就坐,被觀看,去聆聽…… 音樂廳里人們所有的活動和需求都可以在建筑形態上明顯的表達出來。 這樣的空間,就像一個垂直樹立的帳篷,給2100個觀眾或是演奏者提供了享樂的聚集空間。音樂廳塔樓的形狀也定義了整個體塊的靜態結構,其身影也由此強調著建筑的整體性。
更多實景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