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發薪日前幾天,我都想起一句話:“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薪水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據OMD行業報告研究院的統計調查顯示,在已經工作的90后人群中,有26%能做到持續地存錢,38%是標準的“月光族”,而且有36%是處于超前消費的狀態。
今天,我們征集了設計師行業內表現年輕設計師理財的案例,不知其中有沒有你的影子呢?
1
李曦,25歲,設計師助理
月入:5k;每月存款:2k
如果用一個成語來形容我現在的消費觀,那應該是“克己復禮”。在大學的時候我是個開支上比較瀟灑的人,反正花爸媽的錢,愛吃吃、愛玩玩,總覺得“千里散盡還復來”。
畢業后,生活好像按住我的頭,逼著我直視未來的路:我被趕出600塊一學期的學生宿舍,“瀟灑”的性格被找落腳點時的各種房東和中介磨干磨凈。我自己也對校招海投回來的offer不怎么滿意,總覺得什么時候沒了工作斷了收入就會被趕出這座城市。
為了稍微緩解這種不安與焦慮,我逼著自己去存錢。我給自己設定了“每個月存一半收入”的目標,因此列出了細化到每日開支的限額。從此我艱難地培養起了記賬的習慣,來監控自己的開支狀況。記賬的方法確有奇效,每次想有沖動消費的時候,想想還有記一筆在本子里,就會重新想一遍有沒有這個必要。
從此我戒掉了奶茶(美其名曰減肥),每天在吃上的消費也控制在了30塊以內。至于今年最大的花銷,那應該是雙十一時把一年要買的衣服全買下來了。我花了700多,但起碼省了500塊。日子可能是苦了點,但其實也說不上有多苦,就是沒那么自由而已。最重要的是,我換來了我最想要的安全感:現在的我起碼能夠在北京不工作堅持一年。所以我覺得一切都是值的。
2
Candy,26歲,設計師
月入:7k~9k;每月存款:3k
坐標廣州,每月房租2000+,剩下的每月平均生活費和零花可以控制在2500左右。年度最大消費是旅游,也因為旅游支出沒有存款。每半年,我都會給自己一個目的地,提前安排好出行時間,做好預算然后攢錢,看到特價機票會提前買。
2016年到現在完成了3個旅游計劃:上海、斯里蘭卡、稻城亞丁。喜歡上海的精致、斯里蘭卡的復古和稻城的曠世絕色。接下來也打算做2018年的出游計劃。
身邊有的人不解我這種消費方式,并有人總想游說我投資房產,可是我并不感冒,比起做房奴,我還是更愿意不時去流浪我的身體和靈魂,看看遠處的世界。
3
胡飛,25歲,設計助理
平均月入:6k;每月存款:-1k左右
非本地人,工資不高每個月還要交1600+的房租,基本每個月月底都需要花唄支撐。感覺是一個無底洞,總是在提前透支限額,下個月發工資的時候又被扣了一截,總得來說就是入不敷支。
微薄的工資讓自己改變了大學時間的消費習慣:一年沒有出國旅游,朋友聚會次數減少,工作日的飯都是自己提前一個晚上做的。
但是由于工作每天需要面對客戶,護膚品和化妝品的花銷依然很大,感覺臉都是靠花唄養著的,基本每月透支1K左右。
畢業一年了,有猶豫過要不要回家(十八線小城市)發展,卻是一次次壓下了念頭,大概是還是希望在一線里再堅持一會兒,直到能證明自己是能夠在城市里有立足能力的。拿著這份工資有想過明年換一份薪水高點的工作,希望2018年會更好吧。
4
柯林,26歲,設計師
月入:7k~8.5k;每月存款:3k
(存入基金賬戶)
我有一個財務自由的夢。所謂財務自由,官方的定義是“被動收入>日常開支”。也就是說,當你每個月不工作也能有的收入大于你的個人開支的時候,你就“財務自由”了。
我自己算過一筆賬:如果投資的年利率有8%的話(樂觀估計),我想每個月有10000塊被動收入,就需要本金……150萬。于是我一個朋友就笑話我:你一個月才工資加提成才8千塊左右,房租各項就去掉了一大半,你拿什么錢理財?
話雖如此,但月入8k不妨礙我有一顆理財的心。為此,我有一段時間瘋狂地上網找各種投資方式。存銀行自然不屑為之,玩股票有感覺風險太大,于是折中了一下,選擇風險較低的指數型基金。
那段時間真的有點著了魔的感覺。自從每個月準時把工資的一部分托管給基金后,就每天都要查一查今天漲了多少。有時候甚至明知收益的變化是以天為單位的,但還是忍不住一天看幾次。看著自己的錢在幾個月之內就漲了幾百塊,心里沾沾自喜,覺得找到了別人不知道的理財之道。
崩潰的時候還是會有的:例如前段時間大盤暴跌的時候。那天打開軟件一看,發現累計收益那欄紅色的三位數突然變成了綠色,心里咯噔一下冷了半截。我一開始還不敢相信,直到上網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大盤暴跌。我半天回不過神來,后來才鼓起勇氣又看了一下自己的數據——大盤暴跌原來讓我虧了幾十塊。幾十塊,也就是兩頓飯的事,那時突然覺得自己這幾個月像個傻子似的。
5
Anna,27歲,設計師
平均月入:10k;每月存款:基本月光
我的人生最大難題就是:每個月的工資都去哪了?幾乎每個月都是月光,錢似乎是夠用的,但是又好像永遠不夠。也算過一下經濟帳:家住上海所以不用交租,家用1500,交通費200左右,給家里買東西和請爸媽吃飯花銷平均1500,剩下的錢都在吃吃吃和買買買和偶爾的旅游里,偷偷溜走了。
其實好像我的錢都沒有離開,只是換了一種方式陪伴我。道理其實都懂,說到底就是物欲自控力問題。可是美食的寬慰和購物的愉悅總是能消解一點生活的愁苦。因此就在“開心花錢-存不下錢-繼續開心花錢”的循環里糾結……
你每個月的工資都花在哪里了呢
歡迎分享到評論區
如樓下所說,去了馬爸爸 和 東哥家
到了馬粑粑 東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