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院,明清時期江南五大名鎮之一,曾以“日出萬匹綢”被譽為“嘉禾第一巨鎮”, 項目便位于距離濮院古鎮約20分鐘車程的星旗村。場地東側緊鄰村道及大片荷塘,南側為開闊的稻田,步入場地內不禁被其間參天的水杉及郁郁蔥蔥的香樟林所震撼,幾幢年久空置的民宅掩映在這密林間仿若遺世獨立,呈現出與外部鄉村日常景觀截然不同的氣質。業主希望在這里設計一座秘境般的療愈度假酒店,以及一處為村民服務的鄰里中心。
▼項目概覽
▼鳥瞰
自然力的編織
Weaving the natural powers設計伊始我們便堅定于對原始自然環境的敬畏與尊重,希望盡可能地保護和利用原有的生態環境,而面對任務書,我們卻發現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6000平的用地范圍內3000平的建筑面積,且可建設用地被限制于犬牙交錯般不規則的原宅基地內,顯然常規的設計手法無法應對如此復雜的現狀。
▼場地現狀
我們從歷史悠久的濮綢文化中汲取靈感,以“編織”的手法將新建筑謹慎地“織”入樹林中,試圖找到用地條件限制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除通過踏勘研究,確定保留一棟風貌較好的老宅外,其余新建建筑包括一棟村民服務中心、一棟酒店公區以及23間客房,均以組團形式編織于原樹林中。風車狀的組團既契合了曲折的紅線,又滿足了組團內各單元四面八方、互不干擾的景觀視線。 而組團亦是由模塊化的建筑單元編織而成,層層針腳注釋下便逐步勾勒出一幅以樹林為布,建筑為梭的大地濮綢。最終驚喜地發現,通過大小合適的模塊,巧妙地化解了宅基地極端不規則的問題,并且最大可能保留了原始樹木。建筑最終以最古老,最地域,最柔軟的方式,融入原生態設計,實現和自然的和諧共處。
▼近觀周邊環境
樹林中的庇護所
A refuge in the woods我們希望新建筑在這片蔥郁的樹林中回歸到基本的庇護所概念,成為環境的配角。因此一層以低矮的檐口面向公共路徑,而另一面則以大面積落地玻璃面向私家庭院,感受自然近在咫尺。二層則在滿足人體基本使用尺度的前提下,將建筑的屋面全部往每個風車的中心傾斜內聚,斜切掉多余的形體,以確保樹干無限接近墻體的情況下,樹冠仍能在屋頂上自由展開,生長。二層伸出屋頂的陽臺因此亦更接近樹木,讓人體會到自然的觸手可及。餐廳中保留的大香樟樹,穿透屋頂繼續向上生長,亦讓就餐時的人們時刻感受到自然的滲透。順應場地內原有樹木位置,因此每棟建筑與樹木之間形成了不同的空間關系,為到訪的人們提供了不同視角的自然體驗。
▼生成分析
▼建筑概覽
樹林中的路徑亦是重要的空間體驗。像樹杈一般的連廊營造了半公共空間,再抵達樹葉一樣在末端的客房,每個客房外面,又有一個私享的庭院。從公共到半公共,再到私密,再到半私密的過程,讓游客在有限的場地中,體驗到樹林中路徑和場所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項目模型
▼林中路徑
消隱的弱建筑
Architecture that disappears我們希望新建筑是這片樹林的配角,因此新建筑整體被深色耐候竹木飾面板和深灰色木瓦包裹,來自自然的材質提供了溫暖的觸感。深色自然的質感與環境中蒼莽的樹林和諧共處,而超白玻透出的暖光亦和深色外墻形成強烈的對比,人工在自然中僅以深邃的庇護所概念出現。庭院的圍墻亦以竹模混凝土板來呈現自然的肌理。室內由粗狂的片石及溫潤的木飾面包裹,延續自然的氣息,傾斜的天窗引入的自然光,仿佛穿過時空的隧道進入室內,山洞般的光束,用搖曳婆娑的樹影提醒著人們對樹林的想象。▼室內分析
▼客房
▼宴會廳
▼用餐空間細部
建筑整體以簡潔的線條對體量進行雕刻,營造體積感與幾何感,配合周邊蔥郁的樹木,重構極簡美學。最終實現以安靜的狀態悄然融入原生態環境,融入自然,從自然中獲取內心平靜的力量,這正是療愈場所的價值體現。
▼夜覽
▼總平面圖
▼平面1F
▼平面2F
▼屋頂平面
▼墻身
▼材質分析
項目名稱:原舍·濮院
項目地址: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
建設單位:桐鄉市濮院鎮新農村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設計委托:鄉伴文旅
項目面積:3106㎡
竣工時間:2024.07
建筑設計:水石設計-米川工作室
主持建筑師:徐晉巍、謝湲
設計人員:趙驚喧、唐一峰、劉鳳鳴、張宸、林毅沖、奚海田、周瑞棋
技術總監:李文章
室內設計:巢羽設計事務所
景觀設計:上海東線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鄉建顧問:朱勝萱(上海)建筑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項目施工:松陽縣四達建設有限公司
建筑攝影:胡義杰、徐義穩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