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一詞出現在明清時期,是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概念。包括馬來群島、新加坡、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color=var(--weui-LINK)]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
這次的項目和以往的不同,業(yè)主是有非常明確的風格意向的。本案為深圳圣莫麗斯的一個485m2的下疊別墅,附帶前后兩個院子,周遭的環(huán)境安靜清宜。黃先生是這棟房子的主人,他在廣州出生,在海南長大,家族有南洋經商背景,和家庭環(huán)境、家風文化有關系,他希望這個家整體是以「南洋風格」的方式來呈現。
黃先生是在網上看到了我們的案例找到我們的,起初他對我們前面講的商務流程并不敢興趣,直到末一進來給他分享了剛完成的一套案例,或許他被觸動了,或許他能懂我們付諸在空間里面的情感,并非“設計”這么簡單,于是在我們沒有一套南洋風案例的背景下,堅定的把設計委托給我們。這才開啟了長達近5個月的跨年設計探索。
民末清初時期,人口暴增糧食不夠,廣東和福建屬于丘陵地貌,山多耕地較少,為了討生活,大批華人鋌而走險開始下南洋。為拓展人脈,會娶當地女子,男子叫Baba,女人叫娘惹。原著采集、華人收購,與西人做生意,實現財富的積累...
華人去南洋經商,并在當地建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這些建筑既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又與當地的熱帶氣候,文化環(huán)境相融合。而后又受到殖民地統(tǒng)治的影響,多種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碰撞:法國、英國和中式設計糅合在一起,從而形成獨特的南洋風。
說它是一種裝修風格,應該更確切的說是華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它既有東南亞熱情奔放又有中國文化的深沉溫厚...它是一代人一代人的堅持,是歷史沉淀下的另一種風骨
于是從十集記錄片“下南洋”,到1993年電影“青木瓜之味”,進入到一個深厚的歷史文化美學體系,它(這個家)最終呈現的樣子一定是:輕舟已過萬重山后的深厚和堅定…
我們通過ppt概述了整個設計形成的邏輯,從對南洋風格這個美學體系的理解到如何結合現在的房子打造空間出南洋氣質、家族文化,匯報完,我記得他沉默了很久~我在他的臉上看到了觸動,欣喜,無聲勝有聲的堅定~
▂
“黃先生一家人太有愛了,他們有各自關注的領域,并且投入極大的熱情。黃先生畢業(yè)于人民大學,主修經濟學,喜歡書法;太太做外貿,熱愛傳統(tǒng)瑜伽;哥哥9歲,熱愛繪畫;弟弟1歲。”有感于這種多元而包容的家庭氛圍,讓他們身上始終透著股蓬勃的少年感,對追求美和品質的生活有著不懈的熱忱。
設計師也下定決心,“在空間中把每個人的熱愛都囊括進來”。
改造之前,房屋還是毛坯房的形態(tài),周邊環(huán)境詩情畫意,但是屋內比較昏暗,不夠通透,院內雜亂無章,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將它與周邊環(huán)境巧妙的融合起來,并且合理運用南洋建筑的一經典元素,讓房子和南洋以共存的方式呈現,家族歷史的延續(xù),南洋經商背景,儒商?質怎么塑造?」這都是設計師面臨的問題。
在外觀上,傳統(tǒng)南洋風格居所比較繁復古樸,和現在建筑的外觀差別很大,所以我們結合現有的建筑,用當代的表達形式將南洋的建筑形式合理的表達出來,用青色木門,磚墻,花窗,廊柱、熱帶植物來塑造外立面空間,取其南洋風的精神,但是又很好的融合了現在建筑外觀的樣子,在一幢幢房屋對比下更顯現出清朗氣質。
門前老樹,壁燈微亮,踏著溫潤的青石臺階轉折而上,推開那扇青色木門,一篇綠意盎然的景象在那院子內徐徐鋪展開來,風吹拂,黃先生為女主人種的三角梅從二樓的露臺垂墜下來,正緩緩且輕盈地搖晃著,一片火紅,浪漫至極。
擯棄傳統(tǒng)的鞋帽間形式,以“空間交互”的形式將這個家鋪陳開,隔柵花窗等鏤空元素模糊空間邊界,人的視線可以從前院穿越至客廳,竹子景觀區(qū)以“隱隱約約”的形式把參觀者的視線引導至后花園,讓人心生向往。
熱帶植物、青色花磚、鐵藝屋檐、質樸的老木頭、亦如《青木瓜之味》影片里面描述的潮濕氣候里的清爽濃郁的色彩,撲面而來的生命力與清透感,塑造出一種質樸寧靜的美好。
原來的玄關連接客廳和長輩房,造成過道空間浪費,我們重新梳理動線,用墻體將玄關區(qū)域和長輩房區(qū)分開,墻體間預留一個開口,增加的彩色玻璃元素,既可以讓玄關和過道之間有一個很好的視線、光線穿插,空間上也可以增加一點趣味性。
“我們常說,住宅見證了一個家庭、幾代人的生活,收藏了日積月累的寶貴記憶。客戶是什么風格,我就會幫他們挖掘出來,讓個人的印記可以承載變化。
”“墻邊上的對聯(lián)字畫是業(yè)主家現收藏很多年的,對他們來說有不同尋常的情感,他們希望能把這個放進新家里面,我喜歡這種帶著情感寄托的物品,它能讓你感受到一種微妙的情感聯(lián)系,讓人不禁去聯(lián)想者其中發(fā)生過什么故事,所以我們將它將以新的形式融入家中,老物件的置入,讓家更有溫度,它將陪伴屋主記錄新的家族記憶。”
一棟住宅往往承載著一個家族值得珍藏的時間記憶,設計師希望新空間的存在是對舊空間的延續(xù),不能只為了求新而造成割裂,所以,整體空間以馥郁木質構建的底色、繁復的木質家具、熱烈的壁紙、歐式的線條、木質吊燈在新空間中得以沿用,南洋建筑典雅懷舊的氣息不露痕跡地蘊含在新空間中。
原本的一樓空間昏暗, 玄關通向客廳又通向臥室,過道橫生,動線混亂,會客廳對面的是一個暗房,作為什么功能區(qū)都很尷尬,上兩步階梯經過樓梯區(qū)域才到餐廳,空間零零散散,像走在迷宮里。空間通過設置屏風重新劃分區(qū)域,相互銜接。一側是會客廳,大面積的玻璃將室外光線、景觀引入進室內來,用玻璃隔斷框住人影流動,讓其變身成一幢“會呼吸的房子”。
另一側,向上生長的木質樓梯引人探尋,由社交氛圍逐漸轉向私人化,充盈著儀式感地通往私人空間。情緒在上升的視線中,感知光,感知平靜。
會客廳里也設了有趣的小場景,以這偌大的會客廳為一個回游動線,將左右兩側的落地窗推向一邊,就能去到前院或者花園,空間的行走路線變得靈活豐滿。
南洋傳統(tǒng)木門窗相對繁復,不適合深圳的氣候環(huán)境,難以維護,所以室內外用的是經典的格子窗鋼窗,經久耐用,搭配室內木質元素,依然沉穩(wěn)質樸。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作為一種富有東方文化底蘊的植物,在這里也被設計師巧妙地運用。
在室外的長廊上,設計師最初的設想是營造出竹徑等空間形式,塑造出“竹徑通幽,人在畫中行”的清雅美景,所謂“竹深不見人,徑聲在空翠”。和業(yè)主交流過后,他更喜歡簡約、緊密一點的造景形式,所以設計師決定用幾株老竹、枯樁、太湖石等進行造景,塑造更為簡約、自然平靜的氛圍。將竹種在墻邊一角,形成“墻為紙、竹為畫”的生動畫面,不僅達到了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充分體現了自然和文化的融合。房子的玻璃外墻終日保持敞開,感覺像隱逸于一座林間竹屋,也像棲身在一處夢幻而愜意的世外之地。
留在人們印象中的南洋風情,似乎是各種絢麗奪目的顏色的調色板,對比極其強烈,大朵的花和大棵的樹,海和帆船;桃紅、橘黃、寶藍、翠綠等毫無顧忌地混雜在一起,有著亞熱帶特有的蠻風和野趣。總之,和那里的氣候一樣,熱烈、奔放、張揚。從這所房子里我們可以看到另一種南洋。藤編的元素,典雅的立柱,絢麗收斂的地毯,褐色,結實、粗糙,如當地人在陽光和海風中黝黑了的臉色,以及堅韌緘默的個性。記憶中南洋常見的顏色在這里幾乎都可以找到,只是都變得收斂、有分寸、嬌嫩的、淺淺的、絕對不會夸張。整體空間至純至雅、輕盈深邃,散發(fā)著強烈的人文精神的魅力,在歷史與當代文化間,找到很好的融合和平衡。
通常而言,生活的詩意并不在追求宏大的敘事性,反而是蘊藏于一抹投射而進的晨光、午后的閑庭信步或片刻的遐想之中。無論繁華鬧市中的住宅,或是山川河流之間的自然居所,設計師在創(chuàng)造空間的同時也在有意構建與自然的關系,即便建筑和人都會隨著時光而流逝,但回憶、情感、體驗等深層次的感知和表達而出的精神意義卻永恒存在。
原先的樓梯位置在現有房子的中心位置,對于家里的整體面積來說,顯得不大氣,于是將樓梯挪到客廳對面,在原樓梯位置處造一處自然景觀,栽種龜背竹或等大葉植物,更顯得生機勃勃。
走在這過道間,過道的屬性被消隱掉了,人忘記了物理空間本來限定的模樣,只關注游走于光的世界,感受著時間所帶來的靜謐。
我們家平常是不看電視的,只有一家人在吃早餐的時候會偶爾開著看下新聞,黃先生說。半開放式廚房與餐廳相連,通透寬敞,餐廳同樣與室外景致相連通,坐在那里往外一看,庭院外栽種各種各樣的鮮花,枝條優(yōu)美地垂墜著。
相比會客廳的沉穩(wěn),餐廳這里更顯得清爽,通鋪的淺米色地磚,繁復的線條,木制古樸吊燈,深淺顏色的搭配交融在一起,裝飾空間的材質細膩,奢華雅致和自然氣息結合。家中仿佛有了一處活水,承載著思緒流動在空間每一處。
簡約素雅是整個長輩房的基調,木質為空間增添了自然的氣息與溫潤的觸感,營造出更加真實的狀態(tài)。整體營造一種清爽、婉約、莊雅的感覺。
拾階而上,進入二樓空間,實木護欄構造讓視線自由望遠,或看到庭院景色、或與樓下的人互動,空間更輕盈、通透。
林語堂曾說:“讀書,可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養(yǎng)性靈。”
黃先生家族歷來尊崇"私塾教育”,請“先生”來家里給孩子“上課”,相比當代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黃先生更重視陪伴和保護孩子的“天性”,讓其不受束縛的自由生長。也正是如此,幾歲的孩子在藝術造詣上已經顯示出驚人的天賦,平常的畫作習稿,寥寥幾筆,畫面卻生動有趣,許是功力深厚的成年人也達不到的松弛和自由。此刻,獨立的認知和選擇似乎有了堅定的回想。
二樓擯棄傳統(tǒng)的客廳起居室,轉變?yōu)橐粋€舒適的讀書區(qū)和家庭互動區(qū)。
黃先生和家人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看書大家會聚在一起看,不可以把書拿進臥室,所以學術氛圍的營造在家里也至關重要。
他說家里大約有一萬多本書,而且每年還會新購書籍,80%是16開,20%是8開。到頂的柜子能滿足大量的書籍擺放需求,在書柜的構成上我們根據書籍類型進行了區(qū)分,朝過道是兩排可以放置大的畫冊類型區(qū)域,里面的書柜則是放置16開的書籍區(qū)域,這樣更方便拿取。這個空間連接茶室和兒童房,在這個空間里,家人可以共同閱讀,相互交流,增進感情,馥郁的木質調,字畫、陶瓷、藝術品、成堆的書籍,為家庭創(chuàng)造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寧靜環(huán)境。
超長書法臺的設計滿足了業(yè)主想要開闊書法創(chuàng)作空間的需求 ,業(yè)主可恣意揮灑潑墨亦可得閑品茶會友。長桌上的盆景與書架上的器物,以沉靜的生命力,成就了主人的雅致樂趣。閑暇之時,心中之想,盡在筆下。一點一提,一撇一捺,一字一句,是對傳統(tǒng)的敬畏,也是風骨的傳承。文獻金石、字畫古玩,成為這個空間純粹的藝術杰作,擁有漫長歲月賦予它們的氣場和能量。
“我們家是那種家族集體觀念很強的家庭,兄弟要一起住到高中才可以有自己的獨立臥室,我和我弟弟也是這樣過來的,我希望我的孩子也是這樣。”黃先生說。業(yè)主家有兩個活潑的男孩,考慮到屋主家庭情況,所以在做兒童房設計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兩個小孩所需要的功能和足夠收納儲物,還要滿足一些娛樂設施,但是又不能過于童趣。
這個房屋層高有3米5,層高比較優(yōu)越,所以我們搭建了一個樹屋的形式,下面搭建一個15公分的地臺做成睡眠區(qū),上面是睡眠區(qū),也可以當做他們的秘密基地,樓梯的設置可以滿足小朋友攀爬好奇的天性。利用飄窗下方搭建書桌,完全可以容納下兩個小孩一起學習,明亮的光線、溫潤的木質材質、營造出一個溫馨、舒適的兒童房空間。
親子互動不僅限于客廳、房間、應該設置在家里的各個空間和細節(jié)上,在衣柜的一側,做了一個隱形門,通往家庭圖書館,書香氛圍的營造,手足情誼,父母的陪伴,有趣有愛的童年開始了~
套衛(wèi)雙盆設置可以滿足早起上學時一起洗漱的需求,啞光長條形狀啞光磚結合花磚,讓這個空間又可愛又酷!
主臥以暖色為基調,墻面沒有做過多的裝飾,弧形曲線、歐式線條、老式木門,床頭背景那精美復古綠壁布,勾勒出極具海島風情的靜謐空間。
一扇滿洲窗,滿眼嶺南情。
滿洲窗由清代駐扎在廣東的滿洲官兵帶來的北方窗戶樣式,在嶺南文化、審美以及外來西方文化共同作用下,發(fā)展而來的一種獨特的建筑窗戶。在臥室和主衛(wèi)之間,設計師做了一個滿洲窗設計,滿洲窗花磚的設計既可以保證浴室的隱私,又能讓空間之間產生微妙的互動。
起居室連接瑜伽區(qū)和主衛(wèi),也是一個過渡區(qū),窗戶可以打開,倚在邊緣,與一層的客廳形成視覺上的互通,可以和樓下進行互動,有時黃先生在那里接待朋友,有時候孩子會在那里玩耍,陽光從窗戶迎過來,生活的重要內容一目了然。
極繁造就極致浪漫,花磚和石材材質的碰撞讓主衛(wèi)空間非常有靈氣,黃銅和老木頭為空間塑造出一種精致、復古情調,下降高度的梳妝鏡滿足女主人坐著化妝、護膚的需求,這矜貴的一幕總能讓人聯(lián)想到電影里的女主~
女主人喜歡傳統(tǒng)瑜伽,穿過起居室就是女主人的瑜伽區(qū),瑜伽區(qū)和主衛(wèi)之間也有一扇滿洲花窗,重復的元素運用,讓空間之間更有延展性。
在瑜伽區(qū)我們也做了一個景觀區(qū)域,這鋪設石子、竹子、栽種三角梅等,相比樓下,這里會更熱烈浪漫。三角梅是男業(yè)主專門為女業(yè)主種的,他說等到春秋花期的時候,三角梅熱烈綻放,可以從二樓垂墜下來,回到家的就能看到。
靜謐的空間,充足的光線,張揚的、姿態(tài)美麗的綠植景觀,一草一木,都在滋養(yǎng)身心。
室內的方案是一次性就過了的,但是花園的方案經過了長時間的討論,業(yè)主是一個有很深文化底蘊的人,去過很多地方,有很多關于自己的游園上面體驗和想法,家其實是很個人的體現,設計師要做的就是幫業(yè)主把這些情感融入在新家里面,所以景觀部分我們經歷了幾輪的更深入的探討。
最后確認的園林方案是在中式園林的基礎上結合了嶺南元素,沿著北面通過竹林夾道的長廊,或者繞過客廳、餐廳可以進入庭院,院內設有休閑區(qū)、品茗區(qū),景觀區(qū),松樹、苔蘚、菖蒲、太湖石、古建石制構件……疊山理水的假石,曲橋的百折千回(夸張一下),設計師通過空間的分隔,變化與對比,連接與轉折,塑造出了“居游之間得真趣”的美好生活場景。
《長物志》說桌上“宜置盆景及古石”。
在休閑區(qū)旁曲橋欄上,黃先生特意強調希望這里有一個盆景區(qū),盆景需要幾年時間才能成型,在日常的養(yǎng)護中和院子一起生成,它的根基深植于土地之中,正如家族的歷史和文化傳承,它就像是別墅里的一位智者,默默守望著家族的生活,在后續(xù)見證著每一代人的故事。這種時間的流動帶來的景觀具象的變化更讓人心動。
樹下橫有一池,池中有魚,遨游往復東晉簡文帝游園時說:“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借用在此處,恰如其分。
在這個家中,與其將空間概括為某種風格,不如說它蘊含著由時間、記憶、情感糅合交織而成的氣韻。家的營造融匯了幾代人的心力,才呈現出如今這種飽滿的狀態(tài)。
這個家于屋主而言是打造出他的精深凈土,于我們而言是爬過了一座新的高山,我想,設計的意義大概就是如此,攀爬很難,但是人生的意義也因為這一路的探索更加豐滿~
設計圖紙drawings
▽一層原始結構圖
▽二層原始結構圖
▽一層平面布置圖
▽二層平面布置圖
本主題由 為了聯(lián)盟 于 2024-7-2 11:53 審核通過
31.png
34.png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