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對我們曾經是,野性和驟然的滋味。但愿這里的幸福,賽似荒冢的繁花。
/紀德 《人間食糧》
“糧倉與鄉村”
“Barns and Rural Areas”自古以來,人們對于糧食的信仰是扎根于農耕文明的血脈記憶, 如今隨著時代發展和進步,那一座座儲存著代代中國人安全感的糧倉漸漸淡出歷史舞臺,和它們腳下的土地和守護的鄉村一起去尋求新的變化。▼入口
▼入口立面
糧倉與鄉村共同構成合肥1953聚星糧驛·上海三聯書店的設計底色。在建筑形式上尊重土地文脈與歷史傳統,在功能上滿足未來書店的使用場景,完成從存放物質食糧向存放精神食糧的空間轉變。對建筑師而言,不單純是面向新舊命題的又一次挑戰,也是對鄉村建設中“時間性”和“地域性”的一次審視與思考。
▼草圖
01宏大敘事之外的地域延續
01 Continuity of Regionalism Beyond Grand Narratives項目位于合肥市肥西縣銘傳鄉,距離合肥市區也不過一小時高速車程,下了高速,車窗外的景色逐漸從鋼筋叢林變成密林溝渠,最終抵達山林深處剛剛改造完成的糧倉建筑。沿著溝渠逶迤而上,在山林掩映中的紅磚建筑逐漸明朗。▼改造前
▼建筑概覽
作為園區入口處的第一座建筑,去除繁雜的設計技巧與手法,建筑師寄望于聆聽這座建筑的獨特自白。它游離于宏大敘事之外,承載著這片土地與鄉村的家長里短。敦厚謙遜,與其如地標一般宣揚自己的存在,不如像糧倉內酣睡的稻谷般,低調地延續溫暖日常的文脈記憶。▼建筑特寫
▼書店鳥瞰
原有糧倉具備較高的基座,建筑垂直空間的層次在場地的高差中得以展現。基座西面的草坡,前方的水域和后方的山林共同構成一種和諧整體的場域氛圍。建筑、水域、密林和山嶺于場域中渾然一體。臺階和無障礙坡道連接了道路與書店基座,使游客能自如地拾級而上,進入書店。建筑四周的基座形成了共享廣場,室內入口空間的紅磚鋪地延續了室外廣場的公共性,進一步消解了人為與自然的邊界。
02 新材舊物之間的并置張力
02 Tension Between New Materials and Old Objects基于對場地歷史及村落景觀的尊重,設計中對建筑形式的干預被謹慎的克制于結構維度之間,原始糧倉墻體建于1953年,為磚木混合結構,主體磚砌體結構已然粉化。為了保留大部分墻體,新的鋼架結構被用于承托主體荷載,加固后的原始紅磚得以脫開成為表皮,像容器一般,將新結構包裹其中。新與舊的協奏闡釋著“時間性”,形式和材料作為鄉村文脈和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在新的空間秩序中被重新演繹。
▼玻璃與紅磚
除此以外,南側的部分墻體出于安全性的考量進行了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以木結構為支撐的玻璃外立面,這無疑是一種直接的介入。但當我們在安放了錨固于地域的文脈傳統,脫塵于場地的戲劇張力同樣令人心向往之。玻璃這種透明的材料,能極大限度的將窗外的水天山色引入室內,而木構架既被抽象為立面的線性構成,又作為室內的書架發揮其具象的物質存留。在虛實之間,紅磚,玻璃,木架完成了新材舊物張力并置的有意為之。
▼門廳
03聚光于內的象牙之塔
03 The Ivory Tower Illuminated from Within原有糧倉受限于單一的糧食保管功能而顯得厚重、封閉、寂靜。但作為書店,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遵循一種理性的建構,在立面上擴寬了幾個窗口,盡管在功能上對于光的必要得以滿足,但必要之外,空間與光的互動卻少了某種情感的共鳴。自此屋頂的幾何中心被打開了一個直徑1.5米的洞口。
▼象牙塔書架
建筑師通過在洞口下方放置延伸的塔狀空間,光線傾瀉而下,被聚焦于內部空間的中點。圍繞圓形空間創造的“象牙塔”成為自然光的通道,使其兼具書架功能屬性的同時營造了一種儀式感的空間氛圍,而其底部的圓廳交流空間則弱化了這種神圣性,一揚一抑的對比中,體現了知識的崇高卻不傲慢。
感知和互動在此處發生,即滿足了書店的使用場景,也開放給周邊的小學學生與小鎮居民作為圖書館使用,讓新空間能夠最大化共享給周邊場所與使用者。
04漫不經心之下的精心編排04 Careful Arrangement Beneath Nonchalant Surface建筑的西立面迎著園區入口方向,磚砌的1953,不做注解,不曾言明,對往來的游客露出諱莫如深的友好問候,使其抱著探究之思繼續向前,沿著基座往內轉,來到建筑的縱向一側,上海三聯書店的招牌揭曉了答案。就此左轉,拾級而上,便可進入書店內部。亦或是沿著道路繼續探索,來到書店的橫向一側也可抵達。
▼紅磚立面
▼入口廣場
建筑內部的流線邏輯不以功能性為目的,互動和感知才是此處的命題。獨立的兩種樓梯暗示著兩條不同的穿行體驗,圍繞“象牙塔”的圓廳共享區設置螺旋樓梯,將人們引導進入多個空間,迂回而上的片刻中感知“看”與“被看”。
▼草圖
▼一樓共區
螺旋樓梯的后側,兩片兩層高的木質書架間界定出一步窄梯,成為意外之喜,空間被突然擠壓至一人堪行,拿一本小書,席地而坐,就此沉浸于你發現的秘密角落。也可悄然行進至路徑的終端,在空間的暗喻里來到室外露臺,以另外的視角回望來時的路,草地,森林和遠處的民居透露著鄉村的盎然野趣。轉身離開,窺見墻上磚砌的1953,這一次,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注解。
▼樓梯
▼門廳
書店的路徑,是障眼于漫不經心表象下的精心編排。與之相比,空間的秩序則在書店和圖書館場景預設中清晰直接。整體布局呈現一種近似軸對稱的關系,圍繞“象牙塔”的共享沙龍區居于空間的中心,閱讀區,休閑區和兩層通高的入口展示廳被規整地安置。儲存和服務等附屬空間被隱藏于一角和不規則的空間暗格里。同樣被藏匿的還有一處客房,滿足了自帶書蟲屬性的人們,夢想睡在書店的兒時愿望。
▼二層書架
▼接待臺
▼二層卡座
▼座位區特寫
▼二層休閑空間
▼室內細部
05 糧倉書店之上的社會使命
05 The Social Mission Above the Grain Store Bookshop“時間性”和“地域性”是建筑師討論鄉村振興時兩個基本維度。獨特的地理面貌和時代背景構筑了千變萬化的鄉土聚落。那些房子帶著對土地自然的理解,從場地里生長出來,承載著人的情感與記憶跨越時間與空間。
在鄉村建設中,利用好舊建筑的空間與要素,不僅最大化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同時也能夠傳遞給未來的使用者跨越時間的體驗。人們在不同的時間切片里對待同一片場地有不同的行為方式和使用需求,如何傳承其中的智慧與感受,對設計來說是一個有價值與使命感的命題。
▼總平面圖
▼首層平面
▼二層平面
▼剖面圖
▼立面
▼模型
項目名稱:聚星糧驛1953——合肥·上海三聯書店
項目類型:公共書店
設計方:素建筑設計事務所
項目設計:2022
完成年份:2022-2023
設計團隊(建筑/室內/景觀/軟裝/VI標識):素建筑設計事務所
主創建筑師:郭少珣 ,許文潔
設計團隊:張世林,林夕茜,李衛慶,曹洋,曹毓和
燈光設計:studio illumine
結構設計:欒櫨構造設計事務所
項目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農聚路044縣
施工團隊:安徽鑫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建筑面積:920㎡
攝影版權:唐徐國,素建筑設計事務所
合作方:乘核智慧科技
客戶:合肥市肥西縣鄉村振興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材料:紅磚,彩色亞克力,玻璃磚
品牌:民增新材 ,雅法塑業,力海玻璃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