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孤單大街 于 2-23 11:42 編輯
很久以來想寫篇文章解釋
效果圖到底怎么能好看,當每次想跟別人說,某某公司畫的那些作(la)品(ji)簡直就難以評價的時候,總覺得力不從心,因此下面要寫的東西,就是在想辦法說明這
很久以來想寫篇文章解釋效果圖到底怎么能好看,當每次想跟別人說,某某公司畫的那些作(la)品(ji)簡直就難以評價的時候,總覺得力不從心,因此下面要寫的東西,就是在想辦法說明這件事情。(長文警告,懶得看字或者業內大神可以直接拉到第三部分)
解釋如何能好看(或者說,大家喜歡看),得請各位看官先了解如下的三件事:
1.國際上厲害的效果圖公司,以及效果圖網站都有什么
2.畫一張大概分成哪幾個大的部分
3.效果圖的數據庫和分析
1.關于高大上效果圖公司
不知道你們怎么覺得,反正我看到好看的效果圖就挪不開眼睛了。如下的幾家效果圖公司沒有給我廣告費,但是我還是抱著強烈的推薦欲望把他們列出來(假設你已經知道了,就偷偷的看,不要說出來)
A. 公司名稱:Mir 公司地點:
挪威卑爾根 人數:10+
他們公司的主頁長這樣:
(也是改了好多次版了,網址是mir.no)
很多你平時看到的投標的方案,都跟這個公司有非常直接的關系。公司有兩個合伙人,1979年的Trond Greve
Andersen以及1978年的Mats
Andersen,網上能搜到好幾篇MIR負責人的訪談,也有中文
翻譯版,這里就不放連接了。
B. 公司名稱:DBOX 公司地點:好幾個 人數:(沒去過,歡迎知道的小伙伴補充)
他們的公司主頁最近不知道是不是被墻了,反正我沒上去,但他們的圖我有不少,比較有代表性的如下圖:
和下圖:
Tianyi姐姐就是從這個公司出來的,不發鏈接了,避免成為軟文。
C. 公司名稱: DOUG&WOLF 地點:
法國 人數:(沒去過,歡迎知道的小伙伴補充)
這個其實是我最早從網上了解到的效果圖公司,代表作品如下:
D. 公司名稱: ARQUI9 地點:倫敦 人數:(沒去過,歡迎知道的小伙伴補充)
近期發現的公司,連帶著知道了一本英文雜志,叫先進PS技術,ADVANCED
PHOTOSHOP,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去
搜搜看,每本都是教程合集,質量是沒話說,他們的圖:
E. 公司名稱:XOIO 地點:
德國柏林 人數:(沒去過,歡迎知道的小伙伴補充)
也是跟著雜志知道的,只不過是另一本,叫3D WORLD MAGAZINE,圖如下:
F. 公司名稱:vyonyx 地點:法國 人數:(沒去過,歡迎知道的小伙伴補充)
我這里能查到的資源上,好多FOSTER以及AEDAS,KPF的圖都出自他們公司,如下:
還有好多,比如
法國的luxigon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
2.關于效果圖分成哪幾個部分
筆者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搜集效果圖教程,在線的和線下成品出售的。這種教程里面談到的內容基本就是構成效果圖技術環節的要素,對于渲染器和建模軟件而言,實在有很多。拋開ILM和PIXAR這種行業大佬用的工業級不談,一般不需要渲染農場的諸如VRAY,MAXWELL,MENTALRAY,BRAZIL,Kerkythea(這個渲染器得單獨說,一般很少見,但alexhogrefe在他的
博客教程里面經常用,而且也解釋過他不用VRAY專用這個的原因),KEYSHOT,ARTLANTIS,INDIGO,FINALRENDER….(太多了,不列了)。而對于建模軟件,由于跟建筑師也有關系,所以了解程度也相對比較高。
一個效果圖從軟件技術上,基本就是這三大塊,建模&渲染&后期。
但從建筑師的實際工作中來看,順序往往不是這樣,簡單描述一下就是:公司BOSS催著你得去跟效果圖聯系了,你把給他們,告訴人家建模的時候注意哪些事情,NB的效果圖公司在這種節骨眼上會跟你反饋要求,比如提供實景照片啊,提供基地航拍啊,一般的效果圖公司就是你說什么,人家就改什么,改到你舒(kuai)坦(jiao)為(tu)止(le)。模型確定了之后,你會跟效果圖公司選角度啊,定調子啊,選配景模型啊,確定材質啊,越好的公司這個步驟越精細,比如會根據建筑的功能和形態來確定適合的場景情緒。等渲染完成了之后,會進后期,這步就靠腦補能力了,你的腦補能力也行,效果圖公司的也行,渲得多后期就少,渲得少后期就多,PS,AE,MAGIC BULLET什么的就都來了。
根據上述的基本流程來看,如果不根據軟件技術分,而根據甲乙方工種來分的話,基本就是兩大塊事情:甲方(建筑師)負責建筑形體的模型控制,角度的選擇,畫面調子的控制,配景的選擇和擺位,材質的選擇和細節控制(如果負責的建筑師夠熟練的話);乙方(效果圖公司)負責技術的實現,建模的方法,材質參數的調節,渲染主次引擎以及抗鋸齒等參數的設置,光環境的模擬和搭建,光子貼圖以及可能涉及的體積霧、通道等的調整,以及后期軟件技術上的問題。
拿兩張圖來舉例子,建筑師一般管這張圖:
效果圖那邊一般管這張圖
和這張圖:
好了,本文由于不是效果圖教程,因此我們用后一種分類方式來說明,即建筑師與效果圖公司對最終成圖的不同控制方面來分析,到底這圖怎么能好看起來。
筆者喜歡看電影,有時候也裝
文藝背臺詞以備需要的時候引用兩句解(zhuang)釋(bi)用。去年的娛樂片環太平洋里面有一句話我記得就挺深,估計應該是
編劇Travis Beacham自己寫的,原文是“Numbers do not lie,Politics and poetry, promises, these are lies, Numbers are as close as we get to the handwriting of God.”,說這話的演員還演了蝙蝠俠3里面那個企業家的副手,后來扔河里那個(唉,跑題了…)。基于量化分析的這個觀點,我需要找到一個數據庫,它能比較全面,能包括從低到高的多樣化效果圖;比較專業,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效果圖領域的專業技術和立場。這樣我可以從里面找出來相對平衡的效果圖數據合集,再來說他們都有什么特點,而不至于拿著MIR的圖就說人家怎么好,因為你會覺得“這TM不廢話么,我也知道他們好”。
大概三年前,我看過火星時代上面,shiyao的一個帖子,通過那個知道了好多有意思的網站,其中就包括能涵蓋上述信息的這個,如果你不是專門畫效果圖的建筑師,也十分推薦這個站點,平時沒事的時候去看看有利于提高效果圖審(bi)美(ge)。
言歸正傳,這個按站長jeff mottle 的介紹,是從2001年建站的,大哥長這樣
至于權威性,他們干這件事:
筆者
翻譯過他們在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做的行業調查報告,很全面也很有數據支撐,但鑒于版權問題不能亂發,如果有小伙伴想看,可以直接聯系我~
為了找到合適的分析數據,筆者在今年8月底的時候,找了其中在2014.4-2013.10這段期間的200頁,共計2800張圖。但這么多圖肯定不會都好看,因此將其中瀏覽量大于300的圖,共計487張挑出來,為前17.39%,作為基礎數據進行統計。他們在這里:
(這里需要說明,鑒于筆者在這個網站上的發圖經驗,一般上傳的文件,在3個月之后,好壞基本就都沒人看了,因此挑選了上述時間段)。挑出來之后的圖,長這樣:
基于第2部分說的分類方式,建筑師&效果圖各自控制的部分,筆者把這些效果圖按如下方式進行平行分類:
A.室內&室外
B.鳥瞰&半鳥瞰&人視&其他角度
C.公建&城市鳥瞰&集合住宅&商業&小住宅&其他類型
D.黃昏及清晨&大晴天&夜景&陰天或霧
E.近景水面&近景次反射&近景草地&近景無反射
F.構圖分析
怕文章寫太長,筆者挑上述三個類別說,
分別是 D 時間段分類,E 近景材質分類,F 構圖分類
(這里需要提前解釋一個事情,本文不是專家評審意見,因此有一定的民間性,故統計數據中除了百分比以外,一個較為直接,也是唯一的指標即瀏覽量。但針對本網站的受眾人群和專業水平上來看,大量數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避數據偏離和非目的性瀏覽,因此下述的分析多以瀏覽量作為評價標準。CGARCHITECT上面針對每張圖還有兩個數值,點贊個數和回復數量,由于經筆者多次觀察,這兩者一個是數量太少,另外跟瀏覽量也不呈線性或者指對數關系,因此就沒用這兩個數據作為計算基數)
這487張圖,總的平均瀏覽量是457.29,示意圖如下:(這個數據一會兒都用得上)
[attach]636917[/attach]
D 時間段分類上,有這么幾種,如圖:
[attach]636919[/attach]
每組分類后面的數字是類別中的效果圖數量,比如149張大晴天的(我們這個城市BOSS管這叫一級天)
從統計結果上來看,如圖:
稍微解釋一下,右邊那條短黑線就是整體瀏覽量平均值457,晴天的圖從數量上占的比例最大,有149張,占31%,但平均瀏覽量是這四個分類里面最低的。最高的是黃昏&清晨,502。筆者坦白,我也遇到過這個情況,而且不止一次,甲方明確要求,“給我們整那些能看清的,別霧氣昭昭的,要白天”,比如某青島大型上市公司。我同意主管部門的基本要求,但咱這文章不是只分析圖面本身嘛。假設投標,且你能控制圖面質量以及出圖時間,根據這個數據的建議是:晴天的圖,從時間段上會比較難畫,你得多在其他環節,比如模型精細度和角度上下功夫,夜景稍微好點兒但有限,
太陽逼近地平線或者陰天的圖,會比較占便宜。
E.近景材質類,有如下幾種,如圖:
分類后面的數字還是圖的數量,后面就不啰嗦了,從比例和平均數上,如圖:
這個分類很有意思,因為建筑師能控制,而且效果圖公司一般也會畫,但如果你不提,一般都是按最基本的材質來做,就是最后一個子分類:無反射材質,當然平均瀏覽量也是最低的。而草地作為近景的時候,就這487張圖來看,別看它平均值不太高,但這些圖在這個草地的質量上都很優秀,比如下面的這張:
從技術角度上來看,完成這種草地,要么你用實體模型,通過隨機分布
插件在3D文件中自己種一遍,要么在后期的時候找合適的近景照片素材直接P,反正不能用貼圖。但如果用實體模型,渲染時間特別長不說,對草本身的材質還有不少要求,例如表面反射和高光光澤度等等,因此畫這類圖又想出效果的時候,慎重。比較頂級的草地渲染是這樣的:
(這個文件來自EVERMOTION的The.Archviz.Training)
水景那個分類有時候需要靠基地本身的特征,比如在河邊、湖邊之類,不見得每個項目都能在實際中達到,但是下圖:
你可以通過
景觀的補充方式,在近景處給一片水面(我立馬想起了安騰),這個很多時候就不是問題了。
次反射分類,說白了就是雨后或者灑水車剛經過。渲完的效果是這樣的:
(順便說一下,這張圖是MIR里的一個人畫的,Tamas Medve,是個教程,在ronenbekerman上,質量不用多說,對于他的一句話介紹" A year and a half later he sent his portfolio to MIR, where he is now… part of a great talented team.",給你個眼神,自己體會~)
從渲染器層面上,在反射通道里加一張黑白貼圖就能實現,這種貼圖一般長這樣:
渲染里有個說法叫“黑透白不透”(這句應該是PS教程里面的李濤說的,講的真是好),跟PS里面的蒙版是一個意思,這里不展開了。
總之,近景有反射情況會給畫面帶來不少的好處,如果你負責項目,且涉及到最終表達的時候,選個前面有水的角度,或者在主體前面弄一片水,或者跟效果圖公司提要求需要有雨后的效果圖等等,都能幫上你最終成品的忙。
F 構圖分類
筆者覺得這個分類最有意思,也會稍微長一點兒。從個人觀點上,筆者認為效果圖這個由計算機技術而產生的方式,在血統上來看跟
美術的關系更近,而不是建筑設計。在
油畫等傳統
美術領域里面,你一定看見過下面這張圖:
以及這張:

甚至偶爾你去看妹子的時候,還會看到這張:

從效果圖祖系的專業角度來看,構圖對于最終的圖面表現,或者說觀看者的視覺焦點集中度,是有經驗上的意義的,體現在建筑效果圖里面,就是選角度。至于黃金分割矩形,或者說黃金螺旋線,在這兒不詳細說了,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百度,這里只說兩個特點:它是斐波那契數列的圖形化體現,橫縱兩個相鄰矩形之間的比例關系越來越接近0.618。下面的分析里,這個曲線是把尺。
在這個分項里,有如下分類:

從數據比例上,是這樣的:

一個一個來說,主體居中的圖像下面這樣:

或者這樣:

還有這樣:

甚至這張:

還沒完:

再舉個栗子:

不能再說了,不然沒完了:

其實這四個字的描述也不是太準確,筆者想說的是:建筑本體沒把整個畫面撐滿或者撐爆。在487張圖里面,沒把畫面撐滿的有121張圖,其中有114張,比例高達94.2%,都有上面兩張圖的特點。即建筑主體在畫面上的呈現,或多或少滿足黃金矩形的比例關系。筆者的意思不是說這些建筑師在選角度的時候,沒完沒了的拿這個矩形去量,但從結果上看,人們更樂于瀏覽的圖,往往都符合這個特點。
從橫向構圖上來看,分類結論如下:

這些圖比如下面這種:

以及下面這種:

這種構圖方式的特點在于,建筑師會把建筑放在畫面的一邊,尤其是在橫向比例上0.618分隔的一邊,而且它們從數量上就不小,平均值也高于整體的457,從構圖上還是相當劃算的一個技巧。
最后說一個特別的分類,一點透視(我不會告訴你們我導師明確說過“就是喜歡這種視角,不要問我為什么”),這個分類里面有兩種圖,一種類似這樣,就是任性就是一點:

還有一種講究的一點透視,是這樣的:

前一種有24張圖,后一種有13張,從數量上來看確實比較低。但這兩種的平均瀏覽量分別是521.84和527.63,后者的這個值是所有分類里面最高的。它的特點就是,主體在畫面中間,兩側的配景各自均保持在0.618的比例分隔上,而且左右對稱。這種構圖實在太占便宜,筆者再放幾個:

還有這個:

以及這個:

這張圖還有個隱藏屬性:

到此為止,基本就說完了,筆者最后解釋幾點:
針對這個分析,我的幾個朋友跟我特意爭論過關于瀏覽量的實際意義,以及有可能產生的非主動性點擊。首先這個確實不是專家評分系統,因此我在開篇的時候就提到它是大眾化的分析方式(因為CGARCHITECT上每年會搞一個很正式的優秀作品評選,分委托項目組、自由項目等等分類,那個是專家評分體系,大獎是臺渲染工作站,有實力的小伙伴可以去投稿,國內好像就tianyi姐姐得過頭獎,2011年貌似),但如果只有幾幅專家作品的話,你可能無法從大量數據里面歸納出相對綜合的數據,畢竟優秀作品的數量太少了,而且專家的評審意見也無從考證。
建筑效果圖畢竟還是用電腦軟件畫的,跟參數什么的關系很大,這篇分析里面沒討論不代表他們不重要,但建筑師一般都不會去背這些參數和實際的對應調整方法(所以才有什么VRAY參數JAVA之類的小文件以便你省的去背)。但建筑師有他作為甲方和設計者能控制的事情,因此這篇分析的分類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來說明的。也正是因為剝離了這些軟件上的差別,筆者相信同樣的構圖技巧和后期色調方法,對于非渲染器渲染的底圖,同樣適用,比如SKP、LUMION或者照片合成等等。
筆者不是想說,如果你做到了上述這些特點和技巧,這圖就是好圖了,不不不,筆者只是想說明,大家總去瀏覽的圖里面,有這些信息,畢竟這些分類不是從純數字角度出發的(比如按色階區分,按色彩數字信息區分,按色彩平衡的主色調區分等等),因此里面確實還有一定的經驗性,他們只是技巧,量化統計得到的經驗型技巧。真想把圖畫好看?先把方案做漂亮吧!當然,如果你們要渲染的話,直接用扮家家的云渲染,一鍵上傳,省事 省時 省心(最重要的是24線程,可以一直免費用)。這也是為什么我一直都愿意發貼的時候有關系到渲染,我都會提及到的原因.......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還在學習,不妨加我微信2191681908,有交流群,咱們共同進步哦
,將為您
表示沒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