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4 年 7 月成立工作室以來,The Swimming Pool Studio 的創始人兼創意總監李麟杰在短短兩年間已完成了 20 余個項目及概念設計方案,多以餐飲空間為主。你可能會疑惑這個 10 人左右的團隊為何會如此高效,又為何會在這么短時間內積聚到這么多客戶資源?“其實我覺得是運氣蠻好的,在這個階段相對餐飲業也比較活躍。”
的確,談及餐廳設計,人們一般都會想到咖啡館、偏高端定位的西餐廳、日料店或是海鮮館之類,但就在這兩年,平價、連鎖式餐館開始比拼起“顏值”來,比如我們曾介紹過的長沙“隆小寶”米粉店、北京“陽陽小吃”連鎖包子鋪、包子連鎖“甘其食”以及北京李先生牛肉面崇文門店等等。即便是客單價僅為二三十元的小店,也開始講究起用餐體驗這回事。
他趕上了這波小餐館設計意識開始萌發的階段。
要說用餐體驗,每位食客的感受可能都不同,沒人能夠把握顧客們在乎的究竟是食材品質、味道、服務的態度、餐廳的位置、價位還是用餐環境,但餐館把心思花在空間設計上的好處在于,它會首先給顧客一個整體印象分,且是最容易從視覺直觀層面吸引到客人的元素。
就拿這次的獲獎作品大聰家面館來說,網友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類似這種電臺主持人開的名人店就是噱頭大,有人說口味一般,但在大多數評價中,環境都被給予了高分,比如“木質桌椅、暖色燈光,讓人感覺輕松”,“環境挺有特色,一墻搟面杖挺好玩”。
李麟杰談得最多的并不是設計,他認為,接手每個項目都需要做點“不一樣”的東西,這個“不一樣”體現在大聰家面館是鏤空的立方體木格子和墻面上的“搟面杖”裝飾物,在 Paras 咖啡館中是藍白色調和各種幾何元素的混搭,而在兜約創意川菜餐廳中又變成了極富趣味性的“圓洞”外立面。
這兩年滬上有不少設計工作室都在餐飲領域發力,比如芝作室(LukStudio)、Linehouse,或是早就名聲在外的如恩設計研究室。如果對這塊稍有關注的話,你會發現,像是如恩的作品 Logan's Punch 酒吧、Rachel’s 漢堡店,芝作室的上海 Lab 酒吧、Baker One 烘焙坊以及新近“網紅店”隆小寶米粉,或是 Linehouse 的 Baoism 小吃店、甘其食包子鋪和 Lone Ranger 熱狗店,都是頻繁見諸于媒體的餐飲設計案例。
相比之下,作品并不在少數的 The Swimming Pool Studio 看上去很“低調”,“我們沒有做過什么推廣,”李麟杰告訴我們,他既沒有過多向媒體自薦過項目,亦沒有在做自媒體運營,這次去參評倫敦年度最佳餐廳 & 酒吧設計獎,是他少有的將工作室作品對外推廣的動作。曝光度不是他最在乎的指標。
平民化、小體量,是這個工作室接手的絕大多數餐飲項目的共性,類似于火鍋店、串串店、面館、沙拉店和奶茶飲品店。
他大學學的是室內設計專業,畢業后與人合伙一起做的亦是室內設計,自立門戶出來后,眼下他的客戶資源多來自“依靠朋友介紹和口碑傳播”,但他留住客戶的能力還在于如何用客戶聽得懂、能接受的語言與對方溝通,這可能是幫助他贏得不少客戶信任的緣由。
在李麟杰身上,很少能看到設計師慣有的偏執和自我。在把項目做成一個屬于自己的設計作品之前,他習慣先站在客戶角度思考設計如何助力其在商業上的可行性,這是他的溝通技巧。
“前期我不會跟客戶聊室內設計本身,而是聊商業模式、商業定位,設計都是需要根據這些來調整的。”他表示,“甚至包括預算的控制,比如說放在桌面上的、客人看得到的地方,這里要多花點錢,一些看不到的地方可以少花點錢。”
他會在意究竟能不能幫客戶做成一個好生意,包括翻臺率、客單價、目標客群的行為習慣等等,都是他感興趣的部分,“我必須了解這些,了解它的定位,設計也是心理學,要用商業的思維去設計,我不是藝術家,但我可以把藝術的元素放進來。”
當然,這無疑會犧牲掉一部分作品的設計感和藝術性。
比如工作室剛剛成立時做過的幾個餐廳,李麟杰也承認,那算不上好作品,一些設計元素的運用也已過時,但他對過去兩年的發展還算比較滿意,“就是在這個量的情況下,也有一些還比較拿得出手的作品。”除了拿獎的大聰家面館,兜約創意川菜餐廳也入圍了今年倫敦餐廳 & 酒吧設計獎的評選。
這家位于上海西康路和長壽路路口的特色川菜館,用的裝飾材料都很樸實,比如清水泥、黑白拼花瓷磚、水泥裝飾磚和木材,但巧思之處在于不同材質的大膽組合,用各種整齊排列的幾何圖形給予顧客有力的視覺沖擊,布滿“圓洞”的外立面,幾何水泥磚堆疊出來的隔墻、環狀造型的裝飾性燈罩。
另一個案例則是先后被 Dezeen 、Archdaily 等國外權威設計媒體刊發的上海 Paras 咖啡館,現代簡潔的風格初看很像是出自外國工作室的作品。
店主人對原先在陜西南路的一家老店設計并不滿意,找來了 The Swimming Pool Studio 設計位于上海虹橋萬科中心的新店。
關于怎么把地中海元素做得不落俗套,這個項目還是花了不少心思,李麟杰認為,一家咖啡館干干凈凈的清爽感很重要,為了表現這種純凈的氣息,他用的是藍白色調和各種幾何元素的混搭,金屬板、清水泥和大理石都是基礎材料,專門定制的拼色花磚從地面延伸至吧臺區域,很搶眼,而墻面上懸掛著的圓形鏡子,也使得空間更富變化。
攝影 by Peter Dixie
“ Paras 風格也是代表我們最新探索的一些方面,因為我個人是非常喜歡平面設計的,這算是把平面三維化的一種嘗試,里面能看到透視的元素,做得好比較難。”
攝影 by Peter Dixie
盡管虹橋萬科中心人流密集度相對較低,導致店里客流量較小,但店主人對于設計還算滿意。不過,相對于跟這些充分信任設計師的小客戶打交道,與大公司的合作就要復雜一些,“他們會要求比較多。”
去年,百勝中國的設計部門找到了李麟杰,想要與其合作一些百勝旗下包括肯德基、必勝客以及小肥羊在內的連鎖餐飲品牌的特殊店設計,這些特殊店的設計要有別于他們一般統一化的連鎖門店,能夠為顧客創造新鮮有趣的用餐體驗,這也符合他一貫想要在每個項目中做點“不一樣”的東西的期待。
當然,這種特殊店的存在并不會大面積推廣,除了創造與統一連鎖門店的新鮮感與差異化之外,它的另一功能也在于探路,嘗試用一些特別的設計元素,為之后各品牌門店的升級提供參考或是指引。目前,他已經接手了廣東江門肯德基益華店和北京金融街必勝客特殊店的設計,前者裝修完工后已重新開業,而后者也將于今年晚些時候完工。
肯德基(江門益華店)特殊店設計
有了與百勝這樣的大公司合作的經驗,李麟杰對更多類型、更大體量的項目不是沒有野心,只不過他現在想的仍舊是把這些小項目做成一門好生意,“我就是想先把眼前的事情都做好。”
(圖片來源:The Swimming Pool Studio)
評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