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一情,在構成敘事的日常生活里,物件的存在軟化了我們與周圍世界的邊界感和硬朗關系,也反映對于自身的一種誠實關切。人賦予物以生命,即便尋常之物,同樣能夠作為重要的信息載體而被他人識別。其本質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受情感、記憶、個體感知等因素的影響,不論具體或抽象的表達,都一一地被投射于空間。
01
自由
生活之態
建筑空間中所討論的形態,無不是意志力的自覺體現,而生活之態,則更多的是對動態場景的真實描繪。以場地原始結構為基礎,新的平面布局依次排開,電梯而出,對應圍合的、半開放式的多功能區域,滿足平時活動、休息、接待的需要。避免開門見山,由半高墻體建立起象征性的視覺過渡,將訪客引向左右兩側。
依據功能的定位,將整個互動與共享區置于木盒子的體塊中,一步抬高有利于創造起伏的行徑節奏,而一級疊落則與素白的天花面區分開來,借以構建統一的場所里視覺的異同和趣味性。結合立柱的所在位置,開放吧臺區利用高柜的設計將其收納其中,并滿足所需電器設備內嵌的標準尺寸要求。
模擬家居環境中的窗臺意象,北側以原始外窗為立面開口,在百葉簾的作用下,為室內提供了柔和的自然光。自由、隨性、可移動和任意組合是布置的基本特征,或同事三三兩兩、或短暫接待、或活動沙龍,散布的沙發組為不同的未來場景提供各種可能。白色天花因為弧形結構而四角垂下,合攏的姿態之下,使休息區成為空間里聚集的能量中心。
02
描摹
生活之景
生活的豐富性和非凡意義,總是隱藏于細微事物的情緒表達之中。在木盒子的體塊里,作為“墻”的另一種形式,玻璃既圍合出了獨立場所,又因其透明性,使空間穿透、延伸。與入口前廳相鄰的樣品展示區呈現了“家”的真實局部,由玄關處、衣柜以及完整的室內收納體系共同組成,為潛在的客戶群體提供理想生活的家居范本。
當陽光滿盈,百葉簾斜角的縫隙里跳躍出生動的光影,投射于地面、立面和溫暖的木飾面上,構建了一處暖心、舒適的“安身之所”,作為專屬的辦公空間,家的氛圍一以貫之。L型木作與對面虛實結合的柜體形式遙相呼應,互相補充,圍合出素雅、潔凈、線條利落的空間情境。間隙閑暇,一杯熱茶,氤氳著自然意趣。
03親近生活之趣
與完全開放式的布局不同,以東西向為參考,半高木作形成了明確的邊界,職能部門之間積極地聯系、互動,彼此又有著獨立的“空間”意識。于通道一側,一間小型的洽談室內嵌其中,木盒子賦予它親近的底色,面向外側的玻璃減弱了內部小尺度的壓抑感。一盞吊燈自圓形的孔洞垂落而出,使其成為饒有趣味的空間細節。
作為國內“生活好物”品牌,懶角落一直以探索日常生活里有趣之物為驅動力,無論物件的大小,必有一份隱藏的“心思”,令你滿懷期待。將物體進行一定比例的放大,既可構成空間的基礎形態,人與物的關系則自然比擬成了人與空間的關系,而后一一歸置,如同不謀而合的默契生發于簡約又細膩的空間情境之中。
04溫軟生活之味
基于東西兩端的客觀需要,會議室分開布置,便于實際使用時減短路徑、就近溝通,工作效率在某種程度上等同于空間效率,積極、有效的方法或策略成為設計的另一種確切考量。尺度、形體、面積,相同的形式語言構建其中,形成彼此的遙相呼應。相鄰空間,垂直向或水平向的局部留縫,有意使光、氣韻、視野自由流動。
于樓上西側,為了增進同事之間的感情、互動,家的其樂融融被大餐廳所承載,天南海北的同事歡聚一堂,此時的食物,成為了心中的一種溫軟,品之則別有一番生活滋味。“懶”代表一種舒適的方式;而“角落”除了指物理空間,也指精神空間,“懶角落”的使命在于試圖通過對日常的細微構建,進而不斷地豐盈每個人、每個家庭的精神角落。
△ “木盒子”的置入
△ 家的”局部”
9層平面圖
10層平面圖
項目名稱丨懶角落辦公室項目地點丨廣東·汕頭
室內設計丨宅這里設計
主創設計丨陳裕豐
執行團隊丨陳櫻、陳妍、陳蓉蓉、紀宣威
項目施工丨宅這里·施工部
軟裝機構丨ING lab
項目面積丨3000㎡
設計時間丨2023年03月
竣工時間丨2023年08月
項目攝影丨ATC STUDIO
項目撰文丨無遠文字·太白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