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文化之合
自古詩歌中的廬山儼然成為文人筆下的世外桃源,陶潛抒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鮑照直言“松桂盈膝前,如何穢城市?!笨吹靡姷纳剿?,望得見的鄉愁,廬山在歲月長河里熠熠生輝,凝固成為一種集體記憶。
項目起名【初晴山院】,源自唐代詩人王勃《仲春郊外》中:“初晴山院里,何處染囂塵?!敝蒙須v史文化記憶的精神歸屬地,因此在設計之初,便帶著虔誠的人文情懷,追溯文化的淵源。
01
BEYOND THE PAINT
境生象外
-
此次項目是民國時期遺留的老建筑,主體樓為原英格蘭教會舊址,建于1900年,經百年歷史沉淀。
因業主改造需政府部門和文物保護單位的審批,允許在現有的條件下,以保留文化建筑的歷史性,對建筑外觀進行修復和出新的同時,提升建筑質量以及基礎設施,創造基于民國時期背景之下的特定場景的民宿體驗。
-
在建筑與庭院的相互呼應之下,視角由外向內一步一景。庭院是容納萬物共生的棲息之所,室外庭空鳥語,蒔花弄草;室內靜心愜意,一隅清歡,不時微風拂過綠意,將盎然生機盡收眼底。景致交疊,小筑院落,一下雨,滿眼的綠此起彼伏,格外有詩意。
02
PROSPEROUS
繁華三千
歸于此方
-
軟風煙雨,萬物沉靜,在接待大堂溫暖的壁爐與舒適的休憩閱讀區域隨心而坐,與友人促膝長談,翻半本沒看完的書。直至深夜,枕著星光入睡。
信步徜徉于寬敞的公區,以自然醞化而出的傳統文化為線索,借景于不同的角落、間隙。
服務臺背景墻在三四個手作藤編點綴下低調簡素卻又生機勃發,老陶罐當做擺件,處處匠心獨運,顏色層次遞進的磚面墻在一眾謙虛而低調的配置中展現著自己的個性。
有節奏的延伸出木格柵背景柜,將空間做了個虛晃的劃分,陶罐與書的澄澈清爽之感在內外空間中萌生,隨著光線的明暗流動氤氳出獨有的肌理質感,豐富了空間體驗。
現代質樸的沙發、硬朗隨型的茶幾,中古木椅沿著動線齊整分布,搭配了些許綠植,共同營造出一種自在融合且有意境沉淀的韻味。
空間在溫潤的包裹之下,沒有喧囂與匆忙,給予到訪者溫柔守候,在詩意自然的懷抱里,望山、見水、聊寄,陽光晴好時,暖上一壺茶,翻看一本書,感受陽光細細密密地灑在身上,靜享獨處時光。
附樓的下沉區,是餐廳意識的轉換指引,圓形吊燈在巖洞一般的餐廳中,創造著景致的循環相生。未經打磨的粗糲紋理,新舊表達的碰撞間,石、夯土等天然材料的使用,是為了尊重當地天然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性概念。
03
NOURISHING CHARM溫養氣韻-
室內規劃隨著空間的轉移,產生了動態的變化。每個客房天花的多樣格局,是老建筑留下的特色,將建筑的原始形態自然袒露,穿插于線條之中,構筑出不規則的幾何美感。
-
白晝將空間盡可能多的照射于陽光之下,光源投過紗簾轉譯為精神能量,溫養提供修復的睡眠場域,流入人的夢境之時,便是一片溫柔細膩,仿佛靜止的時光,在山的懷抱里溫習恬靜生活。
面對空間不規則的格局范圍,設計師以木質屏風隔斷來重新定義視覺空間大小。木質格柵將僅存的墻體雕琢出幾何形態,優化了空間結構的同時又變化成柜門,藝術性修飾了美學視角,也留給光影隨性而動的自由。
空間墻面顏色均以白為主,木質感的半墻圍合,素樸卻豐滿,簡單又舒適,形成與墻面呼應著的顏色層次維度,床頭半裹于鏤空的木體中,復又籠罩于藤編燈光下蓉蓉熾熱,保護式的疊加設計帶給入睡者更多的安心感。
時間長河經歷變動,經過空間的潤色和洗禮,逐漸轉化為人們心靈深處的那一份刻骨而綿長的印記。回望設計,它就隱匿在山海浪漫,花前月下,不加矯飾,不增色彩,化作奇妙的魔力,形成兼具靈魂與力量的整體。
04
ANALYSIS DIAGRAM分析圖-
INFO
- 項目名稱 -
初晴山院民宿
- 設計機構 -
太谷形上
- 主創設計 -
王光輝 劉小羿 艾益忠 朱貴敏
- 參與設計 -
李文強 蘇良海 許珊 朱華麗
- 項目面積 -
室內 580㎡
園林 640㎡
- 項目地址 -
江西 九江廬山
- 項目攝影 -
本末堂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