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如子猷之訪戴,其來也,不畏經宿之遠,其返也,不惜經宿之勞,一任其意興之所至,而無所于屈。其尊內心而輕外物,灑落之高致,不羈之遠韻,皆晉人之所企求而向往也。”——國學大師錢穆
瓦舍往外,是繁華世景往內,是東方新境外立面|FACADE
豐富藝術的外在形式,調動內心的美學感知。從細微之處放大特色,每處折轉、鏤空、分隔都是空間婉轉的韻腳。純凈的留白,讓素雅氣質、自然生息、閑情雅趣在視覺內漸次綻放,低調地表現了瓦舍庭院璞膳的空間調性與美學基因。
窗戶像空間的眼睛,漏大千世界,收無邊景致。捕捉在地文化,構建水體景觀,塑造下沉空間,穿插多元化場景,運用材質的立體結構與特殊質感,令人與環境展開自然共鳴。四季流轉,風物成詩。前廳|HALL
通過透景、框景、借景等藝術手法,悄然擴張空間的景與境,以大小對應、疏密得當的趣致維穩綠意生機。欲藏還露,或淺或深,強調了移步換景的感受性,讓人在行徑中對空間進行再一次的精神解讀。
保留周邊民居的標志性拼花形態,將之放入暗光端點,既有效補充采光,又展露出經典、質樸、親切的形態,輕而易舉地勾起回憶,深化了跨越時空的文化交融。漫游其間,欣賞每一隅、每一步的風景,言有盡而意無窮。
以古建筑落水系統中的雨鏈為靈感,采用拆分、橫排、錯落的手法布置光效,再現“朧月煙雨”的詩意,強化前景與后景的互動性與協調感。宋人曾曰“今人燕集,往往焚香以娛客”,構筑巖板,承載焚香、插花、點茶等雅事。過 道|TRANSITION
“山花照塢復燒溪,樹樹枝枝盡可迷”,由幾何形體交錯而成的天井,為過道注入探索新景的契機,順著陽光語素懸置樹枝,賦予啟門瞬間滿溢而灑的浪漫與驚喜,同時書寫出觀景動線的節奏韻律。
立面的肌理感,在延伸、滲透、分隔中把動容之色與內斂之氣串聯,張弛有道地凝結起東方美學、自然調性、實用功能。利用端景形態塑造基調,從藝術的角度解構精神內核,讓人仿佛置身園林。
選用傳統青瓦制造波浪透景,擬態祥云意象,又以祥云為一道視覺線索串聯各個部分。宋微宗曾為理想中的“艮岳”尋遍奇石,設計回望了這種精神,每每邂逅轉折便“種”下一塊奇石,達成以“石”代“山”,以“苔”呈“林”的山水畫境。包房|PRIVATE ROOM
創造有生命的空間,留存有溫度的藝術。自然材質與精致圖紋,攜手揭示“曉看天色暮看云”的詩情底蘊。隱藏光帶,烘托了愜意寧靜的氛圍,光影變化、飾面搭配以及穿插結構,讓空間更具舒適感與松弛感。
通透的窗戶,建立了內外的聯系,讓自然更多地融入空間,促使空間體感向遠、向深拓展。早一刻、晚一刻的風景皆不同,只等太陽的隆重出場,光影交織,詩情畫意,用心創造不期而遇的驚喜。
傾瀉的陽光,消弭了空間的邊界感,輕柔的垂簾,一半定格室外動態,一半唱和室內氛圍。無需去往山林,身在城市亦能感受山林之意,也無需身臨自然,包間的咫尺之境內,自然親切地擁抱了你。樓梯|STAIRWAY
提取云中白、石中灰、楓葉紅等色調,匠造內外交互性的美。石紋串聯立面與地面,從樓梯口游弋到過道內,適時暫停,上下流轉,分別與灰玻、硬朗線條、金屬質地對話,顯示出澄澈暢然的脈絡。茗茶區|TEA AREA
應用光繪手法,盡顯木質家具的古典氣質與精美質感,把控文化調性,甄選畫作,汲取文雅之息,在安逸一隅形成優雅的詩。一陳一設,皆在回應審美品味。空間,沉淀著生活的態度;印記,流動著空間的特質。平面圖|PLAN
△1F
△2F
項目名稱:瓦舍
項目地點:中國 淮安
項目面積:900㎡
設計時間:2020.08
完成時間:2022.11
文案策劃:修合文化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