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蓋爾(Jan Gehl)在《交往與空間》中寫道:“在質量低劣的街道和城市空間,只有零星的極少數活動發生,人們匆匆趕路回家。消除這樣的現象,正是探索未來社區的價值和意義。”
如何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放慢步調,設計結合萬科生活特色理念,把“度假”、“放松”、“自然”等關鍵詞與售樓部建立聯系,創設一個“城市連接”載體,表達為“生活館”概念空間的順勢展開。恰如康定斯基對感性情緒的抽象感悟,“生活館”概念集合人們對家居、工作、旅行、城市公共空間等多維度的使用設想,重構社區精神,展現城市韌性。
停頓&轉承
一個新時代的城市生活館,囊括藝術、設計、人文的匯歸,觸及人心底的柔軟。“美”的塑造,置于空間之上體現出舉足輕重的意義;而“美”的表達,則關乎形式對比、調和,在起、承、頓、續間創造變幻、跳躍的節奏。
△《小世界IV》,by Wassily Kandinsky,33.7×28.9cm,1922
康定斯基創造了“可視”音樂,自帶“熱”抽象畫派的強烈情緒。當人們以設計視角重新審視世界,它是無數元素組搭、排列構成,元素替換所創造的新穎、生動,恰如康定斯基以畫面“演奏”旋律,給人別開生面的印象。半圓曲面依次秩序排布延展,在黑色球形雕塑呼應下,將《小世界IV》畫面中曲弧及圓形元素,投射于三維空間予以“立體化”再現。墻面石質飾面淺刻簡素幾何形,平淡形式輔停頓處理悄然完成情感蓄勢。
《小世界IV》中,每一處用線轉折、留白及線面交疊,康定斯基暗藏其后對停頓的處理業已超脫語言,表乎為不可直述的形式,恣意宣泄情緒。
曲弧&探索
曲弧替代直線構筑的利落,設計悄然營造了期待。打破固有體量的平整感,直豎肌理漸序延展,因曲面映襯建立相互突顯的效果。有序、無跡,回溯設計初衷,視覺撩撥情緒在氛圍、場域和人文的對話中邂逅自然。
透過空間柔化社區形態,借曲弧“自我輸出”以某種平和形式促成空間彼此滲透,構建交集。樹木生長的年輪,海浪起伏的波瀾,樹葉飄落的軌跡……曲弧走勢,蘊含自然靈動的力量;節奏往復間,暗合規律。
△空間構成
形式表達,以“生成”融入場域,不通過另類外形做個性宣言。簡單的東西難免顯得單調;但平靜“生成”則隱含厚積薄發的無形舒適——比如,旋轉漸升的旋梯。
木生&平衡
提煉空間精神,設計不能止于對線條的把握或色彩調和,更不應局限于可見的場所本身。精神貫注牽引理念滲透,注入性格鮮明的特質,誘發人和空間共情、共鳴。
自然&交融
情感交織于理性創造,G-ART的任務是構建一種合理、樸素的形式,傳遞“自然而然就這樣”的感受。引入自然空氣和光,以綠植作為構建此間流通感的“契機”。開敞空間對心理暗示的積極作用,擺脫限制感,詮釋一種“被保護”的安全自由。
“模糊”邊界的做法,因落地窗疊加窗簾洗光作用,創設一片彌蒙通透。另一方面,圓形圍合的向心力,基于書柜、吊頂的適度框圍被強調,辟出相對獨立的“子空間”,閑適悠然。
貫續&永恒
曲弧界面已脫離標新立異的“非常規”形式;它們僅是一種設計語言,暗示理念對場域環境的“介入”,探索、承載并架構空間和人的感知共鳴。
流線弧形墻分隔出各個功能空間,引導人行流線。它們相互交疊的共同作用,并入空間成為整體流線的貫續延伸,暗示空間、物象、人之間的密切聯系。
△設計元素
作為生活館,萬科中山的“美”不是瞬間的驚嘆。她是一種沉靜的自然余韻,剎那之后,隱隱觸碰永恒的雋永,平和淡然。
項目名稱|萬科深業灣中新城生活館
項目單位|中山市深業萬勝投資有限公司
甲方團隊|羅媛婷、馬平成、李江龍、姚翥、俞冰、林海濤
項目地址|中國 廣東 中山市
總設計師|G.ART集艾設計-李偉
硬裝設計|G.ART集艾設計-袁俊龍團隊
軟裝設計|G.ART集艾設計-丁璐鋒團隊
P M總監|薛超、梁茜
完工日期|2022年6月
項目攝影|感光映畫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