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麓湖 420m2 躍層大宅 | 湛藍之瀾 | 瀾也設計
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聲音
——Edward Maryon
△Barnett Newman,Ulysses,1952
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聲音
——Edward Maryon
這是一個約420平米的大型躍層空間,一套容納著一家三口日常起居的生活住宅,一個徐徐向內深入探索的均質性空間場域,一場關于藝術性美學與空間純粹性的延展式構建。既在日常之外,也在日常之中。
與常規的住宅空間不同的是,在這個空間之中設計師將住宅的兩種極端的特性——世俗性與精神性緊密地契合在了一起,使其呈現出超凡脫俗的氛圍,卻又確確實實承載著真實的日常場景。精神性上揚,表露在外,功能性隱退其后,以不易察覺的方式發揮著它的作用,讓空間的某種純粹與均質得以充分地延展。
01
湛藍|靜謐的力量
門廳是藍色的起始之地,占據著整個挑高空間之內相對而立的兩面高墻之上,以象征的方式,在垂直方向上構建著整個空間的氣韻與力量。
這是一種與海水有關的湛藍之色,是緩流動、變化著深淺色澤的藍色,與從頂端垂掛下來的瀑布式水晶吊燈在形式上呼應著,并以更具象的方式,將水花、海浪以及某種生動的流動狀態呈現出來。將運動的趨勢蘊藏在靜謐之下,豐富著空間的感知維度,讓微妙的空間張力在這里形成。
同時,在這里也兼容著女性的柔軟與男性的剛毅氣質,將其雜糅為一個中性的場所,在兩種特質之間平衡探索—溫柔、靜謐,卻干練而充滿力量。
02
幾何|包容的趨勢
03
審美|品質與趣味
在餐廳的設計中,設計師沿用了客廳的做法。以清晰明確的空間邊界為框架與秩序,構建統一性與整體感。與此同時,向矩形框架之中置入與之形成反差的橢圓形餐桌、做工復雜的吊燈、以及被不規則開鑿出來的水晶裝置,如此便完美呈現了從繁到簡的可逆性過程,而繁復的工藝設計與圓弧的形態無疑給空間增添了多種審美的趣味。
04
理性|垂直方向上的探索
樓梯作為連接上下空間的垂直交通路徑,把公共性空間與私密性空間進行了分離。筋骨感極強的樓梯形式暗示著理性的力量,大量光線從暗調的樓梯上方傾斜下來,有如一種精神性的指引。一層入口處的紅色鴨子,軟萌可愛,弱化了樓梯整體的硬朗感;與色彩有關的藝術品懸掛在樓梯間內,呼應著色彩與光影的搖曳,營造著朦朧與不確定的氛圍。
藝術、家具、工藝收藏、綠植、日常器物,它們被安置在空間之中,顯露出隨意、自由、散漫的狀態。尤其,當我們置身于這個二層的活動空間內,連續直角轉彎的落地玻璃窗,將光線引入進來,因為漫反射的緣故,在藍色的墻壁上呈現成出均勻過度的光影,與家具陳列所暗示的場景,形成大量微妙的互動。
這是一種產生于空間與器物之間的在場感。家具與器物通過各自的形態、材質乃至顏色,勾勒出空間的氛圍。在疏密之間,在陰影與光線之間,確定著相對的位置。與此同時,它們也通過這種方式,講述著它們自己的故事。
作為一個感知性極為微妙的住宅空間,其空間情緒的流動性處理在于功能區域之間的延續性與梯度感。從客廳到家庭活動空間再到臥室,能明顯感覺到情緒逐漸平靜低緩、重心逐漸下移的全過程。
臥室內的家具陳設,構建出一種低懸浮的狀態,柔軟而安定,他們的作用在于觸覺而非構造,通過織物與皮革組織著空間的氛圍,尋找著一種等待被觸發的記憶。
在當代生活語境下,所謂的舒適性早已經從傳統現在注重的功能性舒適或視覺裝飾,轉變為一種內在的藝術與對完美的追求。尤其在住宅空間中,舒適性更代表著于一種與業主生活狀態、審美偏好相契合的自由度。
藍色的海浪,日復一日,在墻面的光影下涌現又退卻。清晨的光線喚醒著深淺的藍,是靜謐在涌動,呼吸也變得安靜而又充滿力量;及至夜幕降臨,自然光一點褪去,墻壁上的藍漸轉為深藍或者墨藍,安靜依舊是空間的底色,卻多了一種貼近肌膚的柔和與安定。
項目名稱|湛藍之瀾
項目面積|420.270104m2
項目地址|中國 成都 麓湖生態城
項目性質|私宅
設計團隊|瀾也空間設計事務所
設計總監|鄭雅瀾
參與設計|賀婧灝
項目時間|2020年
軟裝落地|成都凡德羅家居
項目攝影|邊界攝影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