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只要挑戰就是異類的社會中生存,需要一點幼稚的信仰。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遠山皆有情
項目位于江陰市綺山森林公園內,西南方位有花山,東北方位有綺山,朝南向湖。入山那渡的設計完整地尊重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這種共處并不是物理層面,更多的是精神層面。
山水,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性格。或許,等到世事看盡,我們仍要向山而歸。入山那渡門前的湖景四季風雨變幻莫測,朝湖面建筑的開窗方式,盡可能地放棄了所有的遮擋,并延伸出一部分屋檐,讓柱子形成內退,從室內往外看更具開闊性。
我們說“天人合一”,其實就是浸潤在山水之間,感受天地的精神,而大山,往往成為我們精神的依歸。古時士人功成身退,就是隱寂于山林,現代人總以為歸隱是失意的象征,事實上,這反而是士人的最高追求——在與自然的共處中,尋得最高的自由。
中國文化建筑,除了傳統的木結構建筑,青磚是最具典型特點的元素。設計師找來20萬塊老青磚,斑駁的痕跡被重新整理,堆砌出了新的圍墻和造型。盤旋的廊道空間,對每一位來訪者訴說著不一樣的故事,有些人說,她是精神城墻;有些人說,她是歷史記憶…
進入建筑的第一瞬間,被一個巨大的鋼鐵圓環籠罩。如果說建筑需要靈魂,那么這個大圓環就是這棟建筑的靈魂,它不在外在表現,卻是在入門的第一瞬間侵入人心。只有兩個支點的鋼圈,巧妙地斜靠在一根梁上,靠近地面的部分,像深陷入地底下一般。樓梯并沒有扶手,入門的體驗是屬于險峻的,是需要駐足停留,留意自己的行為是否能確保行走的安全性,這是一個帶有警覺性的空間。
邏輯
為了突顯建筑框架,空間更具延續性,將梁柱關系與室內吊頂和墻體在材質和造型上形成脫離。處理成超薄內退結構,抬頭望去,能強烈感受到原始建筑與內建筑之間的邏輯關系——新老建筑結合的痕跡,過去與現在同時映入眼簾。
光
建筑設計就是要截取無所不在的光,并在特定場合去表現光的存在。建筑將光濃縮成最簡約的存在,建筑空間的創造即是對光之力量的純化和濃縮。
景即是畫
設計師打開有景觀的窗洞,除去空間中的其余裝飾物。自然與人的關系,與其特別前往,不如時刻享受之。自然給予人類的靈感,在于分秒荏苒。
形隨樂趣的嘗試
空間是不是一定需要實用?除去常規的實用之外,在一些輔助空間,設計師嘗試去創造一些令人驚喜的實驗,將登山的樂趣,放進建筑中,去往閣樓的通道險峻又有趣。
項目名稱丨入山那渡
項目地點丨中國 江蘇 江陰
設計時間丨2020.01
設計面積丨750㎡
建筑設計丨入山那渡建筑設計(上海)有限公司
室內設計丨入山設計
設計總監丨曾蓉
設計團隊丨余佳航 朱桐 黃希楠 張晶 朱鈺雯
項目攝影丨徐義穩
項目攝像丨陳天奇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