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成詩,時空對照
time becomes poetry, time and space contrast
保護屬于城市的具象記憶、讓“老物件”重拾新的生命力、創造經由空間展現的時光交織,在溫州母親河溫瑞塘河邊,矗立一座體現與傳統文化的會所。
▼建筑外觀
風起塘河
The wind blew tang River
自晉代成型起,溫瑞塘河已經默默流過了近兩千年的時間。它守護著溫州一方土地,見證了無盡的斗轉星移,更浣盡人事物匆匆駐留的痕跡。正是在這樣的進程中,城市與高樓拔地而起,無數曾經繁華的場所漸漸被風蝕為只可遠觀的見證者,最終消散在時間的煙瘴中。
對于這樣的建筑,是放任時間對它們無情的侵蝕?抑或留下一份客觀的記錄?還是將它們當作精美的藝術品收藏?業主聯合設計師對溫州的老建筑進行了考察調研——通過新的視角賦予一棟明末清初老建筑獨屬當下時代的生命力,讓雕梁畫棟重新開口。
▼雕梁畫棟
這棟明末清初的老建筑早已年久失修,斑駁的磚瓦與殘破的墻壁昭示著它風燭殘年的狀態,因功能與實際保護需求必須將老建筑安置于二層高度的條件無疑增加了設計與實施難度。
▼改造前建筑原貌
我們設想在新老空間中完成幾百年維度的穿越,承載“讓溫州回到溫州”的空間主旨,讓老建筑可知可感可用,這就是建筑所傳達的場所精神。
▼設計草圖
光陰成詩
Time becomes a poem
建筑被劃分為“古”、“今”兩部分,其中“古”空間以明末老建筑為核心直觀呈現歷史切片,“今”空間則關注塑造具詩意的空間體驗序列。
▼分解軸測圖
彌合新舊建筑間的時間錯位性,除了在風格、材質、顏色等諸多細節強調“畫風統一”,更重要的是從使用者的體驗出發,“重塑”一系列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舊場所,讓新建筑產生對話,讓傳統和現代間具有向心性和不可分割性。
▼頂視圖
▼鳥瞰
設計師以“九園十二景”為題,對照溫州歷史上郭璞建城時的九山布列結構,園林這一備受傳統士大夫喜愛的空間元素與相關營園技法被多次運用于空間塑造,并作為線索串聯起主要場景節點。
▼九園十二景
自入口空間序列開始,建筑就營造了一種跳脫于煙火氣之外的氛圍,與車流密集的街道和燈火璀璨的城市自然地銜接又恰好地疏離。青灰色的磚瓦立面與若隱若現的老建筑如同待啟的老書封面,預示著到訪者即將走入由光陰構筑的空間故事語境。
▼項目沿街立面
▼若隱若現的老建筑
經過由竹列構成的長廊,便來到頗具侘寂意味的庭院,空間節奏的欲揚先抑如同桃花源中“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描寫。而一束天光自頭頂傾瀉下,在深灰構成的庭院底色上暈染出絲縷妙而不可捉的禪意。
▼竹列構成的長廊
▼竹列構成的長廊
▼庭院
勁松裝點的水院序列組織起景廳與二層高的如虹云廊,成為“今”空間的重心:憑欄而眺,水木互峙,室內與室外、虛與實、厚重的建筑底色與輕盈的自然景致,共同勾勒出一副具古韻的水墨圖景。
▼水院
▼松樹裝點的空間
而在其中,呈半圓舒展的云廊同時承擔起景觀面、灰空間、路徑三重角色:設計高度不同的“天水”“地水”雙庭經由云廊的切割分列東西,而又由通透的玻璃面再視覺上相互滲透;疊落的水體將自然的韻致與意向滲透進廊道灰空間的柔性界面;穿梭其間,水聲草木聲相映,光影相錯。
▼云廊
再往西去,便是一條連接“古”“今”空間的狹長走廊,摒除多余的裝飾,強調從頂部長條窗引入的天光。而在光的指引下,場所與行進行為的儀式感被無限放大,從“今”空間向“古”空間的遞進亦被渲染上情緒的鋪墊。
▼沒有多余裝飾的長廊
▼長條天窗引入天光
“古”空間中,明末老建筑被設計師抬升至二層高度,由半透明的金屬網包裹,具有豐富光影效果的二層立面體系映襯得古建筑朦朧而虛幻。隨著到訪者的行進,二層立面間的視覺衍射將會在觀者眼前呈現動態視錯覺,表現出跳脫于靜謐沉斂空間底色的生命張力。建筑與景觀之間、實體與倒影之間,光與影之間,皆是“古”“今”共同訴說的光陰故事。
▼半透明金屬網包裹的老建筑
時空對照
Spatiotemporal contrast
如何讓老建筑的元素與精神更深地融入空間與使用者的行為,成為設計師在空間中持續關注的問題。
除了讓老建筑再生成為可進入可使用的場所,設計師進一步解構“過去”與“現在”的對照關系,讓古今的空間碎片得以更細節、更徹底地相互滲透。玻璃與金屬組成的現代語匯中戲劇化地出現在已有數百年歷史的老建筑中,與古樸典雅的梁架椽子形成沖突與和諧奇妙并存的關系。四水歸堂的天井構筑起會客廳的采光空間,幾何感的燈具一邊彰顯現代的設計感,一邊定格幾百年前雨水如瀑的片刻;曾經最主要的禮序空間成為好友間暢所欲言的舞臺。
▼接待大廳
▼會客廳
穿斗式的老構架與精美的木雕在大堂空間中圍合出層級更豐富的灰空間——穿梭于柱廊,抬頭欣賞這依舊漂亮的老物件,新老空間元素隨著人的動作為不斷角力,使用者所處的場景也在古今間無縫切換。
▼老構架在大堂中星恒層級豐富的灰空間
▼柱廊
老建筑的細部有時會更碎片化地呈現:置身于茶室的單顆柱保留了明末最古樸的色澤與形態,如同一個穿越時空的旁觀者,與玻璃幕墻、旋轉樓梯無言地對話。即使周遭發生的行為(品茗)延續了它所曾經見證的傳統,卻依舊以煥然一新的場景呈現,更突顯牽連于“時間”這一線索的對比張力。
▼茶室
“古”的意蘊也同樣參與了對新建筑語匯的編排:第五立面的圓形取景框剛好能容下一角屋檐和一枝竹,在藍天的映襯下是一副全新的國畫小品;一品品玻璃在立面上框定屏風的比例,士大夫對園林的審美意趣在建筑一隅全然展現。
▼屋頂上的圓形取景框
“古”與“今”不再僅僅是對方的旁觀者,而是在相互影響與滲透的過程中,讓文脈與時空的線索對時間線上的兩個不同節點分別帶來影響,相互牽連故而達到平衡。
▼現代的園林
古今之境,古今之鏡
Ancient and modern landscape, ancient and modern mirror
建筑片段、設計手法、材質、色彩,共同創造了難以磨滅的蒙太奇印象:是回憶,是展望,更是重塑。
當表象與手法被剝離,殘存下來的只有最純粹的本質——讓老建筑在城市進程中成為可持續的參與者而非束之高閣的藏品,空間與時間的隱喻為來訪者描繪具有強情境感的體驗,用設計縫合新與老的邊界。這些是設計師在建筑中想要達到的目的。
▼立面細部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立面圖
▼剖面圖
項目名稱:溫州茶文化會館
設計方:AAI?里未設計
項目設計&完成年份:2020.04-2021.11
主創及設計團隊:里未設計丨方治國,杜少峰,羅啟聞,包晉晉,黎超,鄭墨,駱銘樹,林鈺楨,趙桐,李可欣(實習生)
項目地址: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馬鞍池西路68號
建筑面積:2241.2㎡
攝影版權:曾江河,王廳,Holi河貍景觀
合作方:浙江天然建筑設計有限公司;中南幕墻;朗道國際設計;北京集美組;深圳瑪特照明設計顧問有限公司;浙江新邦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存真堂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客戶:陽光城招商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