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設計成為行業的領軍產業,設計的多元化與大融合逐漸成為趨勢。在日新月異的設計行業中,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設計師跨界、融合已是常態。當設計領域的特點是跨界合作日益頻繁,設計風格逐趨風格多元化,甚至模糊化設計的固定風格,沒有界限。
本期看點,SIDW邀約了中兮室內設計創始人李鵬進行訪談,帶領大家欣賞設計師李鵬自成一派的設計多元化與融合創新。
李鵬
中國貿促會商業委員會創意設計中心理事會理事
上海國際設計周藝術指導
上海國際設計周聯合策展人
中兮室內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
李鵬,畢業于重慶大學,專修建筑與室內設計。從事室內設計工作十余年,現任中兮室內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專注于度假酒店、民宿、高端會所及私宅設計。生活于我,無處不美,在他的設計概念中,所有生活的介面都不是那麼固定,而是動態的,不狹隘于設計的邊界,做靈動的生活美學設計。
【人物關鍵詞】跨界、融合
【設計理念】所有生活的介面都不是那麼固定,而是動態的。所以我也不狹隘地自我設限在空間設計,我想做的是生活的設計,透過我心中對美學的想望與追求,逐步地挑戰自己的標竿。
?#跨界,多向發展
“跨界”并不是一個行業到一個行業的單向輸出,而是相互輸送,從而行成多像、多渠道跨界。李鵬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與人文、自然、在地文化等因素是相通的,不同領域之間的語言相互碰撞,賦予了空間多樣化的可能性。而在當下的社會中,單一的模板化設計風格必定會遭遇市場的摒棄。
的確,在新時代消費市場的引導下,人們的消費模式和理念都在發生變化,尤其是在互聯網與智能制造的帶動下,設計產品已突破傳統的界限,呈現出越來越多的“科技性”與“跨界元素”。李鵬的設計也因此多姿多彩,從毫米到公里,跨越品牌、工裝、家裝等多個領域,其設計作品也多次獲得國內外多項設計大獎。
李鵬在私多年的沉淀中總結出一些有跡可循的設計思維,常規的設計思維雖能幫助他高效地完成日常工作,但也給他的想象力劃上一個固化的思維安全區,他開始突破常規的設計腦洞,闡述自己領域的獨特設計思考。
在大環境都傾向“溫和”地進行品牌升級時,李鵬帶領著自己的中兮團隊大刀闊斧地配合品牌重塑,為品牌視覺找到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李鵬則是在商業設計領域,以自己獨特的思考,打造出一系列榮獲業界一致好評的商業空間作品。
#融合,雙向奔赴
后疫情時代,設計的邊界從來不會被時代所限,藝術也不是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設計也不是小部分群體的專屬,兩者之間存在界限卻又并非不可突破,設計與文化、科技與藝術的次元壁被打破,持續地為空間賦能。
“打個比方,單一的風格在如今的市場上,別人只會認為你是剛入行的”在每一次的設計中,李鵬除了理念上的跨界,還會融合自己對生活的美學理解,對當地人文風情的解讀、對項目甲方的需求等等方向去進行相互融合。他說:設計的融合,是雙向奔赴的。”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在設計的探索上,就比如古代人造房子,其實就是造一個小世界,在自然中創造,將日月星辰、山河湖海、四季繁茂縮寫成一個個小元素融匯成一個個居所。并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一名設計師,以專業的技術和真誠的態度回饋給甲方,就像一場甜蜜的雙向奔赴。
Q&A節選
SIDW x 李鵬
Q:在您看來,什么是設計這個行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東西?
A:這個要看是私宅裝修還是公建項目,比如私宅項目,可能我們面對是用戶本身他自己使用,我們可能從功能上去滿足他的需求,從審美上面還有從生活方式上面,去提升他的生活品質。然后對于公建項目的話,那首先是滿足這個項目的最大的盈利標準,就是讓項目去賺更多的錢,這個是我們首先考慮的一個目的,第二個就是為甲方節約更多的成本,第三個的話,是擁有一定的社會附加價值,就是你的公建項目會有很多人去參觀,會有很多對公眾的開放,那這樣的話,如果能提高它整個我們設計行業的標準,或者是有更多的原創性的東西,讓他永遠地流傳下去,這個可能對于設計的社會附加價值會更多一些,也是我們做設計的追求。
Q:設計需要了解,您最近在關注哪些領域?
A:這個基本上天天都在關注,然后我們接觸的渠道現在也有很多種,現在互聯網也比較發達,加之出行也非常方便,所以像這次來上海,也是屬于出去考察、走走看看的這種思路出來的。然后平時的話,我們自己也會通過國外的一些網站,或者國內比較領先的網站去學習,然后至于我們本地的話,我們也會與同行相互之間去切磋,去走訪、去學習,包括一些好的工地、好的項目,包外地全國各地的甚至是國外的在我們本地落地的項目,我們都會去參觀學習,然后每天晚上,我們在可能加完班,在睡覺之前,還會有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去學習或者做記錄。
Q:你怎么看待設計師個人品牌的價值?
A:這個之前的話,說實話,,我們并沒有重視個人品牌的塑造,之前一直覺得應該是設計公司,它就應該是一個公司類型的,但是后面經過這么多年的摸索以及從外面的這些做的比較好的這些設計公司,從學習的結果來推理回來,那我認為可能整個設計公司,它的名氣,可能最終只能是設計師個人品牌,比如說我們的梁志天老師,他的公司名字是什么名字,可能我們并不清楚,包括一些國內的很多知名的設計師,我們并不清楚他的公司是叫什么的名字的,但是對于他的個人的名氣是非常大的,比如說像楊邦勝工作室。那我們是最近這幾年才轉變過來,就發現打造個人的IP更勝于打造公司的知名度,所以我們也是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去轉變。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