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 麗水, 中國
建筑設計:DnA
面積:934 m2
項目年份:2020
攝影師: 王子凌
主持建筑師:徐甜甜
委托方:景寧畬族自治縣環敕木山建設投資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張昕工作室
City:麗水
Country:中國
項目完工照片 | Finished Photos
景寧,勅木山&惠明茶 景寧隸屬浙江省麗水市,位于浙江西南山區,是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景寧畬族于唐永泰二年(766)從福建羅源遷居浙江景寧,屬于中國南方游耕民族。敕木山位于景寧縣城外東南十里,屬洞宮山脈,有敕巒霽雪、石乳洞、石井、石龕、小石碣等勝跡,常年云霧繚繞,氣候濕潤溫和,雨量充沛,被當地畬民尊為神山。敕木山東北半山腰,冬暖夏涼,云霧蒸騰,有利于茶樹的生長。
唐代惠明和尚建寺于此,并和畬民在寺院周圍辟地種茶。以其命名的敕木山惠明茶,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傳承。上世紀70 年代中后期,惠明寺附近的幾個村落重新整合,新辟半山茶園,開啟量產的茶園基地化模式,并且對惠明茶的制作流程進行了規范與整理。
惠明茶工坊 由敕木山景區管委會主導建設的惠明茶工坊,作為景區游客服務配套設施以及周邊村民日常的活動場所,展示傳統惠明茶制作工藝,結合地方畬族文化以及佛學文化,未來可以作為正在擴建中的惠明寺的禪茶工坊空間。
項目選址位于惠明寺北側的半山茶園,場地平整,呈南北走向,北面是山頭的一組松樹林,南面正對寺廟大門;周邊大多已開墾成茶園梯田,西面地勢平緩,東面則落差較大,東北方向可眺望山腳下的縣城。場地的獨特地形地貌,以及周邊的自然及人文環境,賦予這個項目使用功能以外更多的可能性。
建筑設計為一層的水平體量,呼應周圍茶園梯田的層級,作為場地的方向標尺,由三條南北走向的平行空間構成:面向茶園的傳統惠明茶制作工坊,面向東面遠山的觀景品茶空間,以及中間可以觀看制茶流程的休閑開放廊道。制茶和品茶構成一個完整的茶文化閉環。
中間的參觀廊道對外開放,是村民和游客都可以自由進出的休息場所。采茶制茶時節的傳統惠明茶制作工藝流程展示和現場表演,是最直觀的“勞作”展示內容。
工坊和茶室的東面墻體均采用鏤空砌塊墻,既能為工坊防曬遮陽,又可以分隔茶室和展廊。砌塊的預制圖案由畬族象形文字符號圖案組成,畬族在歷史上曾度過漫長的狩獵生活和“刀耕火種”的年代,有本民族語言,雖沒有系統的文字,但是,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也形成了一些會意圖形,可以表達簡單的含意。
墻面上的畬族象形文字砌塊,根據符號含義沿垂直方向排列,從最下方的土地一直到上方的太陽,重構畬族山地耕獵場景,是空間的第二層文化展示內容。
縱深近五十米的參觀廊道采光,除了兩端的出入口,還有八個采光光筒。經過光筒到達中間廊道的光線,不僅是空間的自然照明,也通過直射光線在空間的規律展現農耕勞作及萬物生長的自然本質。
在中國古時候,一年被分為24個中國節氣,作為農業歷法,表示季節和氣候變化的交替。 根據每個生肖的活動模式,一天被分為12個兩小時的時段,即十二時辰。
夏至,日照時間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也是二十四節氣最早被發現的節氣。光筒遵循夏至當地太陽光的軌跡,追蹤光線,捕捉時間。八個光筒的角度和方位,分別根據夏至當地日出卯時到日落酉時的七個時辰的光照角度, 上午的日照時辰:卯時,辰時,巳時的三個光筒從東面茶室穿插進展廊,將茶室分割為從南側入口公共茶室到北側獨立小茶室等四個品茶區間。?
正午時分的午時則有兩個并列的光筒,位于展廊北側端頭,提示路徑的轉換。 下午的日照時辰:未時,申時,酉時的三個光筒,從西面茶工坊穿插而入,將工坊切分為當地制茶流程的攤青,殺青,揉捻,烘干四個工藝區間。
夏至前后,每個時辰的直射光線,只能通過對應的光筒進入展廊空間。從日出到日落,經過不同形態光筒的直射光,在空間里通過光軌流轉,作為刻度勾勒時間的軌跡。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類農耕時代的生產生活,和所有的動物植物一樣,都遵循并依賴自然規律。禪茶日晷,合生產與活動于一室,融時間與空間為一體,也是展廊的第三層內容。
八個光筒的體量和高度,是由夏至不同時辰的光線決定的。
光筒突出屋面,不同的傾斜度和高度代表夏至時分當地不同時辰的太陽高度角,屋頂做淺水池夏日散熱,僅保留居中的南北向直線步道,和室內的展廊形成環線,同時也強化了內外空間亮暗開合的反差。從山上俯瞰,水面反射大自然的天光云影,建筑體量消隱不見,只有一組太陽光軌的雕塑柱體,與自然對話。
世外桃源~空氣清新,設計真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