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歸真
人、物、景共生,回到最自然的狀態
林語堂認為:“好的建筑是這樣的,我們深處在其中,卻不知道自然在哪里終了,藝術在哪里開始。”本案呼應了林語堂話中的狀態,在后現代風格下,追求人、屋、景自然共生的狀態,將房屋的一磚一瓦與大自然天衣無縫地貼合,樸實無華的自然之境可以洗滌心中煩悶,讓心回歸本真。“美是事物在無概念狀態下的自然顯現,是每個個體直接呈現出來的活潑的狀態。”
人文思想
貝聿銘說過:“建筑是有生命的,它雖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蘊含著人文思想。”建筑本身就是一張名片,真實展示著主人的生活與閱歷。原建筑是日式風格,擁有三十年以上的生命沉淀,之前的生活印記被我們選擇性地保留,反映出主人的生活狀態與生活積累。
沒有多余的東西 沒有過時的概念
并不是創造出全新的風格或者替換成全新的物品才算創造,把原本存在的東西再度搭配重組也同樣具有創造性。基于對過去發生的一切以及舊物品的敬意,設計從每一件物品中汲取靈感,再重新點燃其功能,激起更絢爛的火光。
一定層面上你幾乎無法認出它們,但是它們確實自始以來就是業主的所有物,每一件物品的存在都很自然,沒有多余的東西,沒有過時的概念。設計師認為:“存在的東西即為合理性的,它應該被‘合理編排’,而不應該被‘合理遺棄’。”所以整體構建基本沒有非功能性的裝飾,功能性的家具裝飾十分注重材質、功能、色彩的通用。
通透:客廳被落地窗包圍,室內與室外“隔窗而望”,建立起親密的聯結,空間架構更有靈性和通透感。光影在室外穿行,又在客廳里交疊,明暗錯落之間大理石地面反射起锃亮的光,營造無處不在的光線美。
質感:在柔軟的皮質沙發和硬朗的大理石地板的碰撞下,空間質感逐漸開始豐盈起來,不規則的幾何茶幾仿佛《核舟記》里巧奪天工的核舟,帶領主人晝游田野與湖江,夜談月光與城市,在客廳里獨樹一幟,極具藝術美感。
調性:西廚和吧臺空間,溫暖柔和地為居住者捕捉“流動的印記”。流動的是風,是光,是香味,是專屬記憶。希冀未來姍姍而至,帶來芬芳馥郁體驗;憧憬與家相伴同行,制造無數舒暢快樂。
線性:半開放式的廚房與窗外的自然風景有了親密接觸的機會,自然樸素卻也格調十足,不張揚、不喧鬧,只用靜謐素雅的木為主調,構造出線條流暢且井然有序的料理臺,木桌板在中央延伸,內斂的同時充滿設計感。
木意:清新淡雅的木香遇上佳肴的濃郁香甜,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運用非洲菠蘿格、沙比利等大面積的實木元素,勾勒出家的溫馨自然。木柵欄式的推拉門,帶著濃厚的日式風格,而大大的落地窗將窗外風景引入餐廳,自然的美感陡然而生。
酒潤:生活經驗的沉淀與設計的巧思,共同塑造出極富個人色彩的私人空間。如同珍藏的酒一般,歲月河流里,居住者所經歷的生活與閱歷,都是一首首無法復制、精妙絕倫的詩。這里是家里的秘密基地,寄存著詩與遠方。
承接:大自然的元素延伸到每一層樓,樓梯蜿蜒而上,連結上下兩層,木階梯邂逅大理石,空間的變化更加清晰靈動,每一處拐角皆是一處景致。也將空間的維度完美打開,寧靜中透著低調與典雅,散發著溫馨怡然的生活氣息。
觸碰:行走在木板長廊,抬首是無邊天際,眼前是芳草叢生,耳邊傳來清脆鳥啼,行走的須臾,仿佛是被大自然擁進懷里,伸手就能碰觸到最美的光景。這里疏通了空間的節奏,記錄了盛開的長夏,純潔的冬天,颯爽的楓秋,初林的沐春。
愜意:陽光流過白色紗幔,涌進柔軟的房間,綿軟的床像是漂浮在光影中的輕舟,帶著幾分輕盈,在木意的烘托下顯得格外愜意和閑適,色調也極盡簡單,純粹的白灰和木色足以勾勒一處舒心詩意的休憩之地。
妥帖:在起居室、衣帽間、衛浴空間內,慢慢描繪出山川與河流的呼吸感與自由感,每個空間有每個空間的價值,彼此之間又暗藏豐富的聯系,空間從來不特定于某一種風格,而是針對原先家里的物品,配合業主本身的需求,打造充滿人文氣質的新空間。
禪意:天地遼闊,這間素凈雅致的茶室,仿佛是隔絕于人間的桃花源般的存在。清淺茶香與木藝桌椅透出古樸的東方禪意,心中閑情與沉思便寄寓在浮沉的茶葉中。時光流逝,歲月盡在,在茶里,品我們的故事。
項目名稱 | 林溪灣
項目面積 | 478㎡
主案設計 | 許晴
設計機構 | 十八匠設計
文案策劃 | 修合文化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