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華夏 KAI建筑工作室 + SILOxDESIGN | 重慶元門清溪·小學民宿改建
場地 | SITE穿過喧囂的偏巖古鎮,是零落的三兩個村莊,以及層層的田。順著黑水灘河一路朔源,行進于山林水庫的小徑。小徑上游可以到金刀峽水庫,下游則抵達偏巖古鎮乃至重慶。再繞過一道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時間久遠的石拱橋。橋拱之下的一側巖石,被鑿開幾個洞窟,擺放佛像,成了村口的一座小廟。洞天福地。從橋上環繞下來,穿過拱洞小廟,發現這座廢棄的建筑,伴著幾株黃葛古樹映入眼簾。石橋、水灣、廟窟、古樹、廢棄建筑,構成我初次看到場地的整體意向。
▼橋拱之下的五通廟和改建之后的建筑
廢棄的建筑原來是座小學校,走進一間間教室,黑板面,宣傳欄,粉筆盒、鑲嵌的瓷磚地圖,往昔的歷史在建筑中留下了斑駁的痕跡,又像手紋一樣藏了起來。
▼改建后入口處巨蟒般的樹枝
▼西側次入口,穿過屋頂的黃葛古樹
策略 | Strategy于是,需要明確, 元門民宿小學更新改造,其中需要恢復的不是那無可考據的物質形式及輕易獲得的具象物件,亦不是一個植入住宿功能的舊有學校的懷舊布景。
▼樹木從新建坡頂中穿過,像是要把建筑舉起來
場地現狀的三座建筑中,前排的南樓為兩層建筑,上下各4間教室;后排的北樓為三層建筑,除了一翼為教室之外,其余小開間為教師辦公及住宿。南樓和北樓為磚混結構,由于地勢原因,南北錯了一層高差。西樓的年代更為久遠,石塊壘砌的墻體,木梁搭建的樓板。也許,通過山地建筑的特質,內部的多重動線梳理,可以試圖喚醒當初孩子們在這一高高低低的場所中游玩,嬉戲的場景;以及通過攀登,環繞,遮擋,凝視從而獲得周圍不同景觀的視野。這兩者均是從普通對象的呈現來激發情感,便更有價值。▼西樓和北樓之間一株黃葛樹
▼廊道盡端的樹干
改造從重新梳理動線開始,南樓由于地勢較低,加之古樹環繞,如果從南樓進入,通過樓梯爬升,會有一種逐漸明亮的上升的氛圍變換。為強化這種氛圍的轉變,西樓的二層在拆除后,決定不進行客房擴建,而是打通視野,僅搭建一單坡屋面。結合開辟出來的庭院,流線到了西側的盡端,經過最后一個單坡屋檐的壓低,穿過一道矮墻之后,視窗被急劇放大,近處的溪流,遠處的山體,散散落落的村房。納入眼底。動線的轉折,低處的陰影隱匿,到了高處的闊朗通達,使這里成為身體感知的放大器。▼場地內多重動線
▼南樓通向北樓的臺階被保留下來,由暗到明的轉變
▼通過被壓低至2.2米的單坡屋檐后,景色被放大
▼單坡下的漏墻
事實上,這條動線改變了很多。主入口的偏移,西邊打開的視野,兩條次流線出入口被小心的隱藏起來。 三座房屋,以及四棵黃葛樹的關系得以重置。在元門小學民宿里,結合地形,動線的編排與庭院的挖掘,為它的多次閱讀打開了可能性。 高低不同的身體姿態,每一次轉身,希望能提示出物體和身體的關系。視線和存在,來訪者以一種不熟悉的方式看到熟悉的東西,也許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在高處,風景變得通透與敞亮,亦可以俯瞰低處的庭院與瓦房
▼陽臺
庭院 | Courtyard作為動線上節奏轉化的重要節點之一,由客房圍繞的庭院還得保證一定的隱私性:將兩排樓之間的空地為核心,三棟建筑圍合起來,塑造一個帶有高差,環繞的庭院,通廊將不再孤立,而是庭院的一部分。新的改造在東側結合高差打通了一個向上的臺階通道。如此,廊道不再是盡端而是可以被環繞。庭院鋪上薄薄水面,水面的反射將景色納入庭院。與此同時,在有高差的界面處,間距6公分的菱形松木格柵劃分了庭院,同時也模糊了前樓廊道和后樓庭院間的距離,確保了一定的隱私性。擴建的屋面適當的延伸了接近一米的距離,強化了庭院的圍合感。垂下的格柵距離臺地0.6米,對于下側的廊道中的人來說,視線得以水平展開。
▼高低臺地的內庭院
▼廊道和中庭之間的高差被處理成青石臺面,水面被舉起
▼庭院內景
此外庭院還承擔了雨水收集的作用。雨水從坡頂流入金屬檐溝,通過豎直鐵鏈被引導進一個層層跌落的混凝土引水臺,在卸下沖擊力之后,緩緩流入庭院中的水池。
▼內側坡頂結合景觀水臺的雨水疏導
▼俯瞰舊瓦屋面,水庭與格柵屏風,寬大石臺下是排水管廊
▼雨水排泄系統(金屬檐溝,雨水管,明溝,暗溝)
▼有組織雨水的儀式化
▼屋檐
客房 | Guestroom元門民宿13間客房由原有的校舍演進過來。南樓的標準教室尺度設計為帶有夾層的客房,窗口面向溪流與古樹;北樓西翼的音樂教室設計為三面景觀客房,其余辦公室和員工宿舍根據面寬進深被設計為一到兩開間的標準間。所有客房的陽臺或窗口,塑造出不同的景觀視野
▼透過西翼客房外看新建的石板瓦屋頂
▼南樓大教室客房型
▼南樓大教室客房型-入口處桌臺與后面的陽臺
▼樓梯
▼北樓大教室客房型
對于公共餐廳及民宿接待,南樓一層將四間教室的橫墻適當打通,并進行結構加固,最大化的加強了這里的公共開放性,其中結合運營,公區餐廳亦設有自助式廚房,原有內側支撐山體的巖廊結構暴露出來,作為自助廚房的背向,而將窗外的水平風景,作為身體的面向。
▼將背后的山體巖廊作為自助廚房的操作臺面的背景
▼公共餐廳
門窗 | Doors and Windows建造一扇窗戶,最基本的建筑問題是采光、通風、觀景。我們希望采取一種系統,獲得建筑學意義上類型的統一:將以上功用分開來,通風作用的部分可以置于下側或偏側,按照實際需求滿足通風量即可;同樣的道理,采光玻璃的橫框可以置于高處,如此則可以確保人視點的尺度時,觀景的玻璃的無框最大化;
▼相同系統的不同門窗的類型
▼結合家具,改造前后的窗系統
具體的來說,二樓客房需要敞亮,新植入的木窗,上部直接利用舊有過梁固定,而下部,木質的窗下家具結合通風移動扇。中間用大的固定玻璃將光線較好的引入室內。一樓則剛好相反,餐廳需要陰翳柔暗的氛圍,這樣坐在窗邊的餐者可以更為仔細地識別窗外景色。一種類似兩分窗的措施將外部的景色分割,上部承擔采光作用,中部為獲得視野用披水屋檐壓低視線,下部則為通風采光。隨著我們閱讀角度的改變,通過臺階,屋檐,窗洞,瓦片,我們得以重新去觀察這幾棵樹與河水,拱橋的具體形態,這將揭示它伴隨樹木與溪流繼續存在的可能。
▼接待廳窗前通風橫窗與水平雨檐使得風景歸屬于個體
▼在餐桌前的拱橋與古樹,風從下方穿過
▼接待廳側窗外的折型坡屋頂
▼客房外折疊座椅欄桿(平時收起來可以當做欄桿防止小孩墜落;抽煙時可以當做美人靠)
▼北樓二層客房內透過門窗看前面的舊瓦屋頂
▼橋上看民宿入口
▼橋下看民宿入口
▼對岸眺望
▼軸測拆解示意圖
▼節點
▼立面圖
▼屋頂平面圖
▼四層平面圖
▼三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一層平面圖
▼總平面圖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