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們把“巒舍”視作璀璨都市之外的情感出口,這里寄托著人們不斷逝去的鄉愁和對簡單生活的向往。
故事始于東湖綠道,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在超過千萬人口的武漢城中,竟有一條連綿上百多公里的步道,它跨越大山大湖,穿過竹林櫻花,縱橫于圩田與阡陌之間。
從車站到場地的高架路上,超大都市的繁華和逼仄感同時迎面而來。還好,這種“千城一面”的尷尬終于在場地中消失殆盡,關于武漢“湖澤交匯,山水城市”的想象又重新瘋狂生長。
01
結廬
我們已經想不出最初面對場地中兩間舊屋時的感受,因為在18年的冬日里,東湖的晨霧、凋零的殘藕和村邊蔥郁的云杉填充了記憶的全部。在其后十數次的奔走中,鳥鳴和蛙聲,翠竹和嫩藕,夕陽中湖邊的漁網,如同一片片拼圖,為“巒舍”炮煨出完整的情境。
荷塘在南面,西側則是浩渺的東湖,向東走就進了村子,曲折的泥土路串聯起散落的民房,其間環繞著郁郁蔥蔥的竹林和水杉。
▼場地平面圖
毫無疑問,對于陷在“文明”之中的都市人來說,此情此景已經足具吸引力,基因中的烙印讓我們心心念念“復得返自然”。然而對我們來說,設計絕非是框景那么簡單,“最美的風景是人”,我們不僅要將引入景觀,還要吸引人,讓這里發生更豐富的活動。
▼人來人往,建筑里上演著流動的場景
將一多半的室內面積用作公共活動,而非明碼標價的客房,這是個需要勇氣的選擇,然而建成后絡繹的人群,證明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簡潔的外形下,隱藏著豐富的室內空間
受到鄉村法規的限制,改建仍需保持建筑的原有輪廓,但其內部空間則變得十分豐富。
▼人們可以感受到狹小和高敞尺度的轉換,無疑,這也是遍布勻質空間的都市中難以傳遞的稀缺體驗
▼房屋原有的簡易屋頂被拆掉,新塑的混凝土屋頂暴露出粗野的肌理
02
登高
那么在高敞的屋形天棚之下,人們如何觀看“山林湖澤”?設計靈感來自于攀登武漢丘陵的經驗,又得到了北宋山水畫《晴巒蕭寺圖》的印證,在登高的路途中,中國意境的山丘上出現了亭塔、樓閣、水榭、茅舍、板橋……構成了人們駐足回望的“岑巒”與”重臺”,古人把紆回綿連的小山稱為“巒”,“登石巒以遠望兮”,巒舍(Step House)即得名于此。
▼北宋古畫《晴巒蕭寺圖》李成
▼平臺高低錯落,形成“登樓”的動線,豐富了游走的感受,并放大了空間感
▼在南樓民宿區,不妨坐在小庭院里仰望竹林
▼或是順著階梯爬上露臺,遠眺寬敞的湖面……
03
納物
▼于是,開窗即納入湖景與林木
▼房屋的虛空洞口成為了致敬自然的畫框
被恭迎進門的還有陽光,它們在墻壁上運動,留下時間的光斑,引人駐足,凝思。清晨,面向竹林的東窗上灑下安靜的冷光,樹影婆娑清雅;而在下午,沉浸在西側溫暖的陽光里,使觀湖也變得浪漫。
▼西側溫暖的陽光使觀湖也變得浪漫
在過去的一年中,武漢遭遇了新型冠狀病毒的攻擊,但隨后不久,城市又恢復了高速的運轉。久困家中的人們紛紛到來,巒舍最希望納入的是璀璨都市背后的豐富情感,疫情讓人們不斷反思:幸福是什么?是簡單的生活,是歡樂的團聚,更是那份割舍不斷,卻輕松轉身的“現代鄉愁”。
▼總平面圖
▼一層平面圖
設計項目:巒舍(東湖小白)
設計機構:王沖工作室
項目地點:武漢
竣工時間:2021.01
建筑面積:500㎡
建筑設計/室內設計:王沖
施工圖:王沖,黃再新,黃立宇 ,陳艷培
設計顧問:葉先鋒,林宇
攝影師:朱雨蒙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