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坐落在上海市嘉定區南翔古鎮,建筑以鶴為題,溯南翔之源,尋找城市的空靈之境。追溯南翔的歷史文脈,將“白鶴”的身姿進行概念的抽象與提取,用現代的建筑語匯,重新表達對“白鶴南翔”的理解與思考。
售樓處外觀-上海日清建筑設計事務所
而在軟裝層面,我們希望延續當地社區的傳統文化元素之余,亦能為社區業主提供一個具有現代生活方式視角的場域。因此我們定位本案為都市生活的入口,旨在打造復合場景創新標桿。
沙盤區吊頂裝置提煉南翔當地白鶴及羽毛元素,采取異性金屬網與漸變彩玻璃組合,進行符合空間的重構及再設計。光芒變覺看散迸射,平臺之上流光溢彩,仿佛轉動于天地之地,平緩卻磅礴,充滿了新生都市的力量感。
沙盤區吊頂裝置提煉南翔當地白鶴及羽毛元素,采取異性金屬網與漸變彩玻璃組合,進行符合空間的重構及再設計。光芒變覺看散迸射,平臺之上流光溢彩,仿佛轉動于天地之地,平緩卻磅礴,充滿了新生都市的力量感。
“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當所有的喧囂和燈火都被無邊的夜色包裹,一方美輪美奐的夜色炫彩成為空間中永不熄滅的光彩。
樓梯處的落地裝置采用Anish Kapoor 的作品《海嘯》,材質上契合空間氣質之余,其神秘的形態意向也成為一種具有復合意涵和充沛能量的文化表征。
我們通過裝置表達精神力,正如我們認同空間是孕育思想文化的場所。在構思這座售樓處的主題時,一個關于「第三場所」的概念進入了我們的視線,它源自于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 ——家庭居住空間為第一空間,職場為第二空間,而城市的咖啡館、博物館、公館等公共空間為第三空間。
「第三場所」讓人們得以逃離繁瑣日常、紓解生活壓力讓心靈好好靜下來,是一處完全屬于自己的空間。對于上海人來說,生活中代表「第三場所」的就是咖啡館。上海與咖啡的緣分,最早可以追溯到1843年開埠后。至今,上海人一年人均40杯咖啡,城市坐擁8000+間咖啡館,位居全球第一。
咖啡館,象征著上海都市生活中的那一絲體面,芬芳悠長。
柔軟的布藝和細膩的皮革、大理石和木質、玻璃和金屬、不同材質的相融合,達成柔和的微妙觸感,提升了整體空間的品質和精致細節,更突顯出其中的時尚氣息。
咖啡館對于都市人而言,可以是安靜的冥想室、可以是做學問的圖書館,也可以是溫馨的聊天區,讓都市精英在家庭、工作之間,找到一處喘息的空間,重新蓄電,繼續奮斗。
相比GDP數據,都市咖啡文化更像是一種帶著“煙火氣”的指標。在「第三場所」的構建過程中,人們對品質生活的追求受到城市精神氣質的影響,往往會締造出獨有的咖啡文化。而我們考慮到營銷層面對于客戶群體的價值傳達,著重強調咖啡文化對于空間符號化的塑造。
去咖啡館喝咖啡,在消費咖啡的使用價值的同時,其實也讓都市精英得以表達其生活品味和身份認同。我們將售樓處打上了關于“咖啡”的標簽,實則也在強調當中的的“生活方式”、“情調情懷”,以進行自我表達和地位競爭,使得普通的售樓處在文化賦能下被最大程度的激活。
Sarah Vowell 說過“若沒有咖啡,我一無所有”。想要一整天生活都充滿儀式感,那必須要從一杯熱騰騰的手沖咖啡開始說起……
兒童區充滿溫馨與童真,大型裝置與小玩偶相映成趣,不失為育兒家庭度過周末閑暇地方的好去處。
我們對社區餐廳的陳設里面依然契合生活方式的精神內核。在中國人的語境里,食物是安全的享受,你可以毫無恐懼地在其中放松自己。 一個符合人居理念的社區餐廳,應是充滿煙火氣的。
餐廳空間的視覺呈現猶如一桌精美菜肴,我們提煉食物的顏色,渲染香料的氣味,美食有著五彩斑斕的嫁衣,色彩紛呈,而香料相佐,香氣四溢,氣息交融,每一次在這里用餐,都能嗅到生活幸福的滋味。
項目名稱:融信集團上海海納印象售樓部
項目地址:上海市嘉定區南翔
甲方團隊:周瑜瑋、黃勇堅、陳來
軟裝單位:KOOMARK
軟裝設計:宋浩賢、張忍
項目面積:800㎡
竣工時間:2021年1月
攝影團隊:一千度視覺?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