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不確定,但該發生的一定會發生,這可能就是我們所講的命運。
接到武漢聯投的這個設計邀約的時間是2019年的夏天,那個時間武漢還沒有疫情。武漢所獨特的水文化,使它并沒有像無數個城市一樣被現代化淹沒,別無二致。武漢給我的印象就像是一座浮城,漂浮在江湖的水面上。
因為自己是北方人的緣故,水在我心中的感覺總是變幻和神秘的。所以在做一個水的主題的時候,我覺得只用空間的語言方式來體現是不夠好的,就有了這個“聲音與空間”的想法。在當代生活中我們接收的視覺信號太多了,很多時候往往會忽略了聲音的存在。我也一直認為,從感官上說,聽覺比視覺更高級。
很自然就又想到了老友謳歌,第一次聊是在2019年的12月。我們希望有一段聲音能彌漫在整個空間里,甚至不希望它給人的感覺是一段音樂。當這段聲音同空間產生關系時,應該是若即若離的。
茶是第一個空間,也是故事的開始,這里的“奉茶”其實是個小的迎接禮。飲茶的片刻,人的情緒安定了一些的時候,滴水的聲音會逐漸引起注意,聽覺系統在這里會是個小的啟動。
人類有尋聲的本能,音色之旅也從這開始……
安靜的力量
朋友之間有種默契的。由于疫情的原因,一直到來年的六月,我同謳歌沒能見面,只是寥寥的幾個電話溝通。音樂家是極其敏感的,我能感覺到他內心的變化。第一次音樂動機出現的幾個月的時間后,謳歌去掉了其中激情的部分,轉而尋找“安靜的力量”。
我們的生活中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這里的空間序列是一個有高度的長廊,有些類似“神廟”的空間。它可以讓人安靜下來,去感受一些不同。這里的語言是“比例”,一系列不同高度寬度所構成的不同空間比例關系,會對人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
室內的光線和不同的天色相互混合,產生微妙的顏色上的變化。滴水的聲音是在空中飄著的,時隱時現。“安靜”在此刻也許是種最好的力量,不需要很多波瀾,當浮力與重力達到平衡的時候,漂浮就變成了一種神奇的經歷。
觀
滴水的聲音音源是在旋轉樓梯正上方二層的頂板內,從廊道尋聲而去就會來到“觀”這個部分。“觀”這個裝置由三部分組成,箱子里的樓梯、地面的銅鏡、天上的懸石。這里空間的暗示是模糊了邊界,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聽到的也可能是幻象。水滴的聲音是從樓梯的上方傳來的,但走上去會發現,滴下來的不是水,而是上方一塊懸石。
一旦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和觀念,很多事情就變成一種習慣性的思維的定式。在這里我試圖用一種方法去打破這種思維的定式,產生一種夢境的聯想。當這種邊界感被打破,真實世界的不合理,銅鏡像中的世界反而變得合理。
對于相同的事物,在每個個體心中投射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本身有很多個方面。而先入為主的體驗往往會給人的是錯覺,而非真實,浮生若夢講的就是這個狀態。
自在
空間只是一個載體,是具有開放性的,而人的行為反而是空間形成故事的主角。當觀者走進這個房間,會聽到完整的音樂。水下的鏡像,同現實的物象;音樂中的滴水,同真實的水滴;真實與幻想一起構成了完整的世界。
門外的樓梯、窗外的竹林、爐中的火、花下的琴、地上的水、空中的水滴,是一系列互有關聯又獨立存在的線索,而聲音是包容一切的。水面上的物象是真實的,是現實的,水下面是臆想的,它可能不存在,甚至是飄忽不定……
空間中水的作用,更多的是面鏡子,映襯各個方向的鏡像。竹林是自然的自在,而觀者與空間在水中的映像是內心的自在,每個人的角度是不同的。空蕩的展廳中,人成了主角,在發現的同時,去聆聽。
屏風是個特別有意思的東西,分而不隔,半透的質感讓外面的竹林與房間內的水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鏡像。水池的邊緣也是模糊而自然的,像是一幅沒有邊界的畫卷。
聲音、畫面同裝置作品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是相互給予色彩的,是更完整的。但這段聲音又不是有歌詞式的劇情,就是一段聲音的組合,并沒有指向性,也沒有特別明確的主題。是一種情緒和氣氛,并不搶眼,同環境融匯在一起,相互依存。在我們傳統的概念中留白的境界是最高級的,空不是沒有或者不存在,而是一個參與與想象的余地。
春江花月夜
相比一樓的留白,二樓的空間就寫實了一些。長廊上層的空間由一樓串通上來,有規律的窗與墻體將空間切成一幅幅連續的畫面,既獨立又有關聯。 中國的文字是非常有意思的,拆開詩句來看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重點是在重構對物境的理解。
時間與空間在這里空蕩虛無,找尋的反而是人內心的平靜與遐思。在這里讀一本書、品一杯茶、插一束花、聊一段話、揮一筆墨……悠閑自在,找尋獨屬于自己美好人生的理想狀態。
“無酒”、“無茗”將東西方的生活方式以獨特的視角臻藏,伴著淡雅的茶香,品淳文化之間的碰撞和交融,創造空間新的價值觀,也是在闡述當代生活方式的一種革新。浮生若夢的幻境在這里恰又落在了實實在在的生活上,溫暖、細膩,讓人沉浸于舊式的浪漫中。
浮生
人生走到一半,進入了一種中間的狀態,需要停下來做一些總結,從而對未來的人生去產生更多的期待,這同二十幾歲的懵懂是不同的。這種漂浮感同眼前的武漢好像有著某種聯系。
人們對熟悉的事物,總是視而不見。武漢的橋很多,每天走在上面成為一種自然而然就不覺得什么。晴川閣也好,黃鶴樓也好,佇立在江邊慢慢就模糊了,好像也就并不存在。“當建筑停下來,而他下面的水卻沒有停下來,這種靜態和流動感是這個作品的核心。”
浮生這個裝置的初衷,是把穩定的建筑和他不穩定的鏡像放在一起,而吊橋也作為不安全的元素之一,從鏡像之中穿過。人走上去的晃動產生的不安全感,會產生一些不確定的心理變化。穿孔的銅材料本身也是一種虛幻的真實,不同的角度上,光與影的疊加,物理上的晃動,也會給人夢境的感覺。
尾聲
整個城市經歷了從正常,然后到一點點關閉,到一點點再復蘇。跟我們所說的浮生那種概念:歸到零、然后又重新開始的感覺是一樣的。這間藝術館也是對這段不平凡的經歷的一種紀念。
項目名稱:武漢聯投·浮生藝術館
項目地址:武漢市武昌區和平大道與新生路交匯處
完成時間:2020年10月?
項目規模:2500 ㎡?
音樂:鄧謳歌?
裝置:劉峰
室內設計:于舍 YU STUDIO?
室內設計團隊:呂臻、馮金軟
裝設計團隊:王玥、彭媛媛
藝術總監:于昭
燈光設計:北京八番竹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室內攝影:如你所見_王廳
視頻制作:汪家京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