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有人說M50是一個不被眾人所知的小眾打卡地,這里是藝術感知的開關,作為舊工廠改造地,擁有近百年歷史文化底蘊的M50,始終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打造成了上海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之一。
空間展示戶型圖
項目類型:辦公空間
設計范圍:硬裝改造+全屋軟裝設計
設計團隊:示覺室內設計事務所
建筑面積:157平
空間位置:上海普陀
設計理念:
本案示覺室內設計工作室便坐落于M50,在工作室改造的過程中,設計師遵循M50園區保留歷史本真的原則進行設計。
工作室的前生是一家藝術畫廊,設計師最初來到這里,第一眼便被古色古香的古樸墻面所吸引,這也是選擇保持原有歷史肌理的設計初衷。
關于本案,設計師形容,這是一種克制的設計,保留了原有的歷史肌理與氣質,融入現代環保材料,有效地平衡歷史與當代的元素,剛柔并濟,恰到好處的突顯出一種古樸的力量美,輔以藝術作品的柔和,及工業風的建筑元素,人與空間的關系層層遞進,現代與歷史,柔軟與粗糙,在新與舊的時光對望中,讓人看得清來路,知道歸處。
改造難點:
1. 空間上,原先的布局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2.空間整體結構特別方正,得房率不高,可支配面積僅120㎡。
解決方案:
在結合了所有的需求后,設計師最終選擇了保留原有墻面與地面、全部墻體拆掉、吊頂燈位和線路全部重新布置等局部硬裝改造,并根據需求進行了布局規劃。
1. 功能上,劃分成8-10人位的辦公空間、Boss辦公室、2人位財務室、8人位工作室、洽談區等。
2. 軟裝上,結合原有歷史肌理,融入當代文化元素,多元、可變,功能與工藝美學的完美融合,這次的設計更追求樸質的生活品味,還原本真的自然態度。
玄關
?
入戶--原生態的美感,是暖暖的舊時光
在綜合考慮不浪費空間的情況下,為了得到最大化利用,在財務室和儲物房之間設置了小玄關。
?
入戶,撲面而來的古樸氣息,設計師尋覓良久似“撿”似“搬”淘來的兩個草堆景觀,顯露出了一種充滿歲月感的原生態美感,簡潔安靜中質樸的美,是想要重拾滿載回憶的暖暖舊時光。
彎軌形的窗簾設計,有效的隔離了玄關與辦公空間,增加了隱私性,從玻璃門透過來,充滿神秘感,半拉,若隱若現,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感,勾起了對其他空間的探尋欲望。
客廳
?
洽談區--柔和氛圍VS舊肌理,是最溫柔的存在
區別于傳統辦公室在黃金地段安置辦公區域的習慣,工作室將空間的黃金地段留在了洽談區,以保證客戶可以獲得最好的感受體驗。
?
與舊肌理相呼應的麻毯,低明度的灰色、粉色、灰綠色沙發,柔和優美的圓弧滿花紋毯,意大利進口粉色窗簾等的融合,使空間瞬間活躍,不失內斂與高雅,恰似柔性空間,在質感與色澤中,在柔美與舊硬裝的碰撞中,彰顯著高級的現代藝術感染力,于工作室而言,洽談區是溫柔的存在。
?“一寸柚金一寸金”,無意中淘來的印尼老柚木成了洽談空間里閃光點,用于放置水果的老柚木果盤,是設計師的臨時idea,不曾想,竟是如此的合適,置于洽談區,它也仿佛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
藝術畫《對話之一》的融入如此“湊巧”,仿佛畫是為了這個空間而存在的,整個空間更添文人氣質。
作者是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木板油畫專業的青年藝術家鄒杰,這幅畫所表達的是一場超越時空的對話,通過窗的視角去看,發現人類社會在各種交流碰撞中不斷變得充實與飽滿。
?
閑談時,我們會打趣的問道:你喜歡哪些裝飾品?“燈”實至名歸成為首先,開著可以照明,關著就是活脫脫的藝術品。
?
展示區-- 化繁為簡 返璞歸真
這里是與洽談區遙呼相應的存在,洽談結束后,這里可以進行產品展示。
?
2.9m的原木大板及因其特意打造的不規整柜體,正好可以讓整個空間更具靈動性,不至于顯得那么“規矩”。
?
通體透明的椅子,趣味性更強,與原滋原味自然氣息的大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激活了空間的生命力。
?
設計師說,她最喜歡的空間是展示區域,許是原木的大板更有返璞歸真之感,許是這個區域的設計,本身就很有禪意,嗯,是的,我用禪意來形容這個空間。
藝術畫來源于當今天下塑馬“第一人”田躍民大師手稿。
?
辦公區-- 極簡的理性與藝韻
在硬性需求上,辦公區域更注重舒適度與適用性,空間之美不在于繁雜的造型,克制是一種美德,刨除過多過濃的色彩點綴,利用原始的工業化建筑結構,結合理性與藝韻,從空間的形態及功能布局上,有了更深層次的延展。
?
柜體、logo與歷史斑駁墻面的相撞糅合,激活了空間的生命力。此刻,非常適宜響起的音樂,瞬間點燃了小哥哥小姐姐們的熱情,好的辦公氛圍,既能提高辦公效率,也能讓人身心愉悅,溢于言表。
Boss辦公室,極簡的品牌標識置于其中。
?
會議室-- 一切有為法,應作如是觀
黑色極簡的桌子, 淳樸的素麻地毯,綠色系素麻窗簾,會議室是整個空間中最安靜的存在,功能上,這里是洽談正式合作的地方,情感上,這里是沉思靜謐之處。
猶如青年藝術家王一恒《陸離》這幅畫所表達的意境,大千世界,充滿諸多誘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肌理是建筑的歷史見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任何舊建筑的改造都無法忽視歷史肌理的藝術價值,而本案的改造整體呈現的也是回歸最原本的存在,于返璞歸真中尋找差異,正如我們的設計理念,因看見不同而不同,我們和而不同。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