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地產中心改造設計——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時代地產中心改造設計
設計總監:彭征
設計團隊:林俊武、蔡文姫
設計單位: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項目業主:時代中國控股有限公司
業主團隊:向杰、黃征征、黃鶴玲
項目地點:廣東廣州
設計時間:2017年10月
竣工時間:2019年07月
設計面積:1800m2
美,是人類追尋的永恒話題,且從未有過絕對的定論與答案。對于現代商務建筑而言,人們對“高大上”的理解已日趨多元化,藝術與商務的結合就是其中之一。本案的業主方——時代中國,一直將“生活藝術家”作為探尋城市建設與實踐的主張,對于空間中呈現藝術的美是雙方的共識。
原大堂中復雜的裝飾結構,及不合理的扶梯系統被整體移除,結構的簡化創造出了完整的挑高空間,同時也讓橫向的尺度更加舒展。自上而下的垂直線條里,充滿幾何美學的空間營造出屬于現代商務該有氣度與氣質。素色的石材墻面與黑色的線條相間,讓空間的輪廓感更加清晰,灰色的幾何塊面順沿建筑本身的結構鑲嵌在其中,建立出立體空間的層次感,營造出如同美術館一般的空間氛圍。簡潔中飽含力量,素凈里層次分明。
每一個空間的構建都是一種秩序的建立,其本身的功能性與人在其中與之相連接的方式共同構成了建筑空間內特有的秩序,而這種秩序也決定了建筑本身功能效率的實現。
在大廈內,除了商務辦公外還包含了部分的商業空間,分布于1至5樓的大堂挑空大兩側。扶梯移除后,兩種不同秩序相疊加的交通體系如何建立,是設計在“美”之上必須解決的另一個重要訴求。
三道連廊成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它們橫跨于2-4樓的電梯前,為原本只連接1-5樓的垂直電梯提供新停靠點,代替原本的扶梯,將1-4樓的空間垂直連接。
同時,分布于挑高大堂兩側的商業空間也因此被相互連接,形成以大堂為中心的“回”字形空間格局。這三道連廊作為新的空間支點,構建起來了縱與橫相疊加的垂直交通系統,重新組織起了空間流動的秩序。
在建筑里,“光”絕不僅僅意味著明與暗,它在詩歌中的種種隱喻也被建筑師們寫在了自己的“混凝土詩篇”中。如果說變化的環境光是自然賦予建筑的流動質感,那人為設計的光則更是一種引導,指引你走向設計師內心的浪漫。
在二至四樓的電梯廳,我們用整面的發光幕墻將空間點亮,在為整體空間營造視覺亮點的同時,讓行進步入電梯的過程如同走向一片光明,也許每個人內心的光明會有些許差異,但走近溫暖應該是一致的歸宿。
每一個空間都因其被賦予的不同功能而蘊藏著特定連接關系,越是獨特的空間,這種聯系往往越發有趣。在五樓的商務大堂里,一塊下沉的獨立空間被隱藏在大堂前臺的背后,特殊位置使得這個場域可以將等待的到訪人員完美的“躲”在里面,保證接待區域的整齊有序。
在整個商務空間體系中,它就像緊湊的動線上的一個緩沖區,在內與外之間提供一個可長時間停駐的人性化區域。大量木質元素的應用讓這里顯得更加溫和柔軟,營造出舒緩的歇息與交談氛圍,這一切也因為空間的下沉被極好地隱藏在大堂的“高冷”調性之中。
透過通透玻璃幕墻,這塊獨特的空間被向外進一步延伸,與自然環境之間有了更深刻的關聯。由內向外望去,它像在隔絕空間里被注入的一次深呼吸;而站在大廈之外,它就像是一個鑲嵌在空中的巨大櫥窗,在溫暖的燈光的映襯下,猶如這座屹立了20年的建筑終于向城市打開了自己的內心世界。
形態與材質是建筑質感與風格的最直接體現,兩者的結合與過渡無疑是建立不同時代風格連接融合的重要方式。大廈首層入口處的嶺南騎樓立柱被完整保留,具有年代感的大理石立面被更現代的不銹鋼板取代,復雜的石材肌理被簡化為平整的金屬灰色,讓沉重的立柱變得輕盈明快,以現代的設計美學賦予曾經的“砥柱”新的活力。
立柱之上雨篷則被重新設計,簡潔的弧形結構替代了原本的玻璃雨篷,結構的簡化讓它與大廈主體間的銜接更加自然,融為整體。同時,半圓弧形結構向兩側的自然延伸帶來了更多的覆蓋面,為遮擋功能帶來提升。
我們用大版面的玻璃幕墻取代了鋁合金明框玻璃幕墻,在進一步簡化立面線條的同時提升通透感,將內外空間相互延伸,為光線與視線帶來更高的通達度,建立內部空間與外部環境的新連接。
一樓大堂門前的巨蛋雕塑,源自藝術家Lindy Lee,6米不銹鋼材質的體量感,不容忽視,通體布滿細小的孔,黑暗中,它們會穿透蛋殼,投射出星辰般的光芒,讓人看到有無限的能量在迸發。如果說這棟大廈曾是一個過往的城市象征,那經歷過重塑后的它,應當是“孕育”在蛋殼的一束光芒,繼續點亮門前這條大道。
分析圖
平面圖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