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趣村鄉戲——鄉村復合小劇場
設計方: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項目設計:同濟大學代表隊(第三屆國際高校建造大賽)
設計&完成年份:2018
指導老師:鄧豐、宋小超
學生: 張篪、鐘光淳、陳錕、王子宜、劉至善、金大正、楊學舟、謝雨晴、張文、陸雪吟
項目地址:江西省萬安縣夏木塘村
建筑面積:100m2
攝影版權:同濟大學,UED
合作方:UED
客戶:萬安縣人民政府
品牌:原竹、鋼片、活動鉸鏈、混凝土、LED燈帶、熒光石
“趣村鄉戲”是同濟大學代表隊參加“2018第三屆國際高校建造大賽”的設計作品。在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背景下,此次大賽在江西省萬安縣夏木塘村舉辦,以“趣村”為主題,意在思考如何“讓鄉村更有趣”,采用針灸的手法,通過設計對鄉村小的場所進行激活,進而激發整個夏木塘村的活力。▼劇場外觀
同濟大學團隊從露天小劇場的策劃概念出發,基地選擇可眺望遠山田野,卻因公共設施欠缺而無人使用的公共空間。將劇場這種經典的建筑學空間原型作為引發鄉村公共生活的“趣”點,探索劇場的空間模式與鄉村公共行為效應的多種可能型,激發鄉村公共生活和交流的潛力。配合燈光設計,劇場的獨特空間模式下可以策劃或自發形成多種功能,產生諸如觀演、游戲、餐飲、放映、展覽等多功能復合空間。▼劇場中的不同活動策劃
▼夕陽下的劇場
▼劇場夜景
建造上,采用當地速生竹材。利用天然竹片的抗彎特性,主結構根據歐拉彈性線(Eider elastic line)原理,即彈性直桿受壓的大變形(當軸向壓力超過歐拉臨界載荷時的彎曲形式),使竹片彈性起拱,兩端節點采用活動鉸接固定;次結構以連接兩點的曲面最短距離為邏輯進行編織,并以編織密度的變化暗示內外層空間聯系的疏密程度,完成整體形態生成。▼彎曲的竹片形成劇場空間
根據基地現狀的人流動向,通過結構點位的位移形成開口,引導人流進入,高區成人尋聲而至,低區小朋友可自由穿行。再結合聲光控制系統,加入交互式體驗,并配以太陽能地燈和噴霧降溫裝置,改善場地微氣候,營造舞臺意境。▼形態生成過程
整個設計和施工將傳統的竹子和傳統建筑加工與參數化設計相結合,為鄉村劇院提供更現代,更輕便的解決方案。在數字化設計和數字化建造不斷影響建筑學的背景下,我們探索數字化設計和傳統竹材加工技藝的結合,煥發出傳統材料新的設計潛能。▼傳統的竹片加工過程
▼采用傳統技術施工
彈力線可以形成空間, 不同的空間尺度,對應不同的展示方式。當高度、水平跨度和竹片長度中的一個值固定時,其他兩個數值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這讓設計和制造產生確定性。▼彈力線與人體尺度
不同彈力線角度不同,設計采用可以自由旋轉的活動鉸鏈固定,解決了如何調整角度這一復雜的問題。▼節點細部
竹片上共安裝了130條LED燈帶,經過調試后,在傳感器的作用下可根據音樂節奏控制燈光變化,燈光秀本身即可成為劇場的節目之一,并可提供一種交互式體驗。▼燈光效果調試
▼竹片上的燈帶
劇場中心區域采用竹片密鋪,內插8枚太陽能地燈,不需要額外供電,即可用作舞臺基礎照明。環形混凝土地面內鋪設有熒光石,入夜,當燈光關閉以后,即可呈現滿地繁星的動人場景。▼混有熒光石的混凝土地面,如同滿地繁星
▼兒童在劇場中游憩
▼平面圖
▼剖面圖
▼地面節點詳圖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