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中央美術學院北區禮堂改造設計
【項目地點】:中央美術學院
【面積】:1000平方米建筑
【室內設計】:楊宇/中央美院建筑學院
【景觀設計】:侯曉蕾/中央美院建筑學院
【攝影】:金偉琦
【使用時間】:2018年5月
【主要材料】:外墻:鋁板/氟碳噴涂室內
【地磚】:冠軍室內木
【地板】:德國漢諾
北區禮堂原來是作為階梯教室使用。此次改造是為了提升空間以及設備品質,用以舉辦國際會議,同時作為學院的學生活動中心。在傳統的觀念里,禮堂空間象征著榮譽感與秩序,其所呈現的是內向的,程式化的穩定性。然而,基于當下美術學院開放、靈活的教學氛圍,我們將禮堂定義為校園公共空間的一部分,讓它成為集校園活動、學術交流、集會等多元化的交互場所。
▼由校園北區入口看建筑
空間拓展場地的最大問題在于內部公共空間的局促與外部環境的雜亂且浪費。首先,我們打掉正面外墻,將原有較為狹窄的前廳向廣場延伸;其次,拆除了門廳南側墻面,讓常年廢棄的花架納入到室內中,并利用臨近綠地設計了一個微型花園,使其成為面向景觀的獨立閱讀區;最后,擴大了入口門斗的面積,增加了一個從側面進入閱讀區的路徑,建筑南側由此形成了一個圍繞景觀的院落圍合。
▼原始基地情況
▼建筑擴建概念
▼空間生成概念
窗景與舞臺建筑正立面是一個6米高,20米寬的折面巨大櫥窗。白天,它將外部景觀納入室內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采光和開闊的視野。到了夜晚,從室外像室內望去,由于室內地臺相比室外地面升高了90公分,因而自然形成一個面向外部廣場的“舞臺”。人們的視線所觀看到的內部活動場景就像是一出生動的舞臺劇。
▼建筑正立面的折面關系
▼從室外看內部空間的層次關系
▼立面的通透性與室內平臺的舞臺感
新建的折面鋼板與原有建筑構件相互穿插生成若干連續的“視窗”。這些窗景沿著人們的行走過程產生由私密到開放的變化。其核心意義在于打破室內外的邊界,為學生創造一個開放、生動和有趣的活動場所。
▼沿車道透過庭院看南側立面的視窗
▼視窗與庭院的圍合
南側由于新舊結構的并置所形成的視窗經過微型花園的介入,有效的隔離了室內與外部廣場環境。人們的內部活動透過院落吸引著外面人的視線以產生“窺視”的趣味。
▼入口南側加建通往閱讀區的回廊
▼從入口看擴建后由花架改造的閱讀區
▼從閱讀區看向前廳
紅與黑的空間構成蒙德里安說:真正的造型表現,只能通過形狀和色彩的動勢平衡來表達“純粹的實在”。受此啟發,我們讓樓梯的紅色在空間起到控制構圖和平衡的作用。原有外墻被拆除后所形成的框架被強化成兩個巨大的景框。透過其中,樓梯展現了黑與紅的圖形關系。當人們站在窗外,可以透過景框感受形狀與色彩相互疊加的戲劇性。也讓樓梯成為了一個充滿形式感的“秀場”。
▼室內休息平臺與室外景觀
▼正面墻體拆除后所形成的鏡框與樓梯的對景
▼樓梯與前廳的對應關系
▼樓梯欄桿與休息平臺的視線穿插
▼行走在具有儀式感的紅色樓梯上
校園公共空間存在的意義就是讓師生們產生“使用”的欲望,因為“使用”是實現人與空間交互的重要方式。在美院理性、嚴謹的灰磚建筑背后,是一個個無序而具有活力的藝術與文化生活場景。我們希望改造后的空間能夠成為展現這些場景的舞臺。
▼禮堂天花折板對照明的隱藏
▼改造后的臺口所強化的舞臺感
▼平面圖
奈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