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睿設計 | 現代簡約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內巷
【項目地址】:北京,中國
【項目類型】:建筑設計、室內設計
【項目狀態】:已完成
【主持建筑師】:趙楠
【設計團隊】:張娜、陸春華、戴圣國、趙桂英、張旭
【設計開始】:2017年5月
【設計結束】:2017年7月
【施工開始】:2017年7月
【施工結束】:2017年11月
【建筑面積】:200平米
【實際使用面積】:160平米
【深化設計及監理】:雅思睿設計研究室
【實施及施工】:桉瑞塔建造實驗室 AMRITA Workshop
【家具品牌】:Habitat, HAY
【照明】:STAGE
【廚房】:bauformat
【衛浴】:Duravit
【建材】:ZENwood, StoneSAGA
【攝影】:蔡云普
設計師認為可以建筑師的身份從空間和觀念,印象的類型和角度來研究這個空間,設計這個空間,他認為這很有趣,也有挑戰,所以接受了這個項目的室內空間設計工作。就普遍的住宅樓室內設計而言,普通的設計方式與設計手法很難帶來空間的新鮮感。來自北京的業主夫婦和設計師討論時,表達他們需要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感受,需要類似傳統北京“胡同”中的空間感受(并僅兩人和寵物在此居住)。
因此設計師基于“內巷”的概念,在設計的過程中嘗試很多的可能性,而在建造的過程中盡可能使用普通的建造、裝修方法去實現和表達它。設計師執行了很多他們稱為空間的“搭載”與“卸載”設計,在這個過程中他意識到這個空間的隱私性與開放度之間的關系和比例是設計的重點。他敏感地和認真地對待著這有趣矛盾,所以當業主想要更多隱私和隔離時,業主使用格柵、窗簾等構造,而當業主需要更多的寬闊空間和開放度時,則不使用。
▼軸測圖
事實上,為了將空間面積的觀感和效果擴展到兩倍或三倍,設計師去掉了一些室內的分隔墻體(來合并不同的小空間)。空間的原狀是一個典型的方正的住宅樓的戶型樣子,如果不減去一些墻體,不做一些空間結構上的改動,這個空間仍舊很普通、很無聊。所以他把不同類型的房間視作具有不同功能的空間體,每個空間體設置至少兩個或更多的與其它塊體的“連接”,例如洞、窗戶或者門,由此整體空間形成了墻體掩映,空間流動的效果,就像是“街區內的街”,“胡同里的巷”。設計師向業主提供了更多元的、更自由的空間連通的選擇。業主有了更多的機會和自主的可能性,去開發、創造業主自己的美好生活,同時體會著空間中自由關聯所帶來的便利。業主甚至可以隨時無障礙地與家人和親人直接交流。
▼每個空間體設置至少兩個或更多的與其它塊體的“連接”,形成墻體掩映,空間流動的體驗
房屋的中央區域是一個功能性的走廊,走廊的后區包含了業主的串聯的隱私空間, 是業主的私密房間,窗戶,窗簾,格扇,隔斷門,可以調節并起到阻擋作用。這同時照顧到了隱私,也考慮到了開放度的可變性。當業主關上這個走廊中所有的木門和鏡子的門時,這個私人空間便與外界有了較強的界限以及相當的距離,而留給業主自己的是一個非常核心的有儀式感的清凈區域。
▼串聯私密空間的走廊
在使用時,業主可以隨意選擇在廚房,臥室,客廳,或某個桌子用餐或忙一點工作,隨時看到、感受到整個大面積空間帶來的便利和感受,也瞥見整個空間和成員的狀態。這大大提升了同一時間內業主對于整個空間的感知和了解,也大大提升了整體空間的視覺和感知的使用效率,在這個“昂貴”的城市中使用這樣的生活方式很有意義。在這個項目中,設計師堅持選用原生的材料:石材、木材、金屬和玻璃等。并堅持對它們進行很少量的處理。他使用了室內裝修和建筑搭建的通用手法,兼容的材料和搭建方式,在設計中使人感受到更多開放性,以及整體氛圍和諧的效果。在“自然在線”的思考和文章中,阿爾瓦.阿爾托提出:“建筑師所創造的空間應該是和諧的,也是其用線索把生活的視線和時間編織在一起的世界。而用來編織的最基本的經緯就是人紛繁的情感之線與包括人在內的交流與互動”。
▼入口門廳
▼客廳
▼書房
▼餐廳
▼廚房
▼臥室
▼臥室細部
▼貓房
▼布草間
▼盥洗室
設計師認為這個項目最大的挑戰是:作為一個建筑師和設計師,他在這個項目設計時經常要面對“在這個空間里的生活態度是怎樣的”的問題,他將設計的過程看作是對這個問題的態度方面的探究和沿襲的軌跡。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 他對這個空間的體會,設想,調整和優化一直沒有停止過。在整個過程中,他一直努力降低或減少顏色、形狀等元素和手法對于設計的干擾,而專注于生活的方式,儀式等本質上”。設計師認為:居住生活的精髓是一個他在不斷思考的事,這不僅是因為他經常為不同的業主做私人的空間設計嘗試,也因為他逐步感受到居住和庇護的主題,是建筑和室內空間設計的初心和本意。
更多實景推薦:
我想知道那個書房改衛生間,施工好做嗎?
可能是軟裝的原因 白天的話室內應該不至于這么暗的吧
感覺太深沉了,個人不是太喜歡,不過設計的感覺還是不錯的
哈哈我喜歡改造后的暗門,還有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