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AO-北京爛縵胡同66號院改造 平面+官方攝影
6號院是典型的大雜院空間。本次改造的基礎為兩間北向正房和一間南向自建房。正房為典型的木構屋頂,山墻承重的結構體系,只有北向采光,無任何南向采光。南向自建房年久失修,需要在本次改造中重建。三間房子處于66號院深處,人們進院后要走過50米的距離才能夠到達。
西邊正房為主人居室,東邊正房為主人孩子居室及工作室,北邊自建房為兩代人共享的餐廳。這樣功能劃分既保證了兩代人生活各自的私密性,又提供了一家人交流互動的空間。建筑設計西房主人間向北面加建出小的前廳,將正房起居空間延伸,并由一個三角形衣帽柜、臨窗坐凳與衛生間等功能重新定義室內空間。北邊一個集約的廚房與此加建小前廳空間由透明頂棚連為一體,中間由公共走道分開。這兩塊加建的平面形狀都是歷史遺留,此次改造重新賦予了其新的使用功能。正房內部為起居空間,夾層布置臥室功能,加建的起居空間與正房內部起居空間連為一體。中間連接空間通高,提供豎向交通與采光通風。此處通高的簾子又可將門廳與正房內的空間隔離開來,達到起居與臥室區域的絕對私密。
東房插入了一個完整長形體量,將正房劃為一層的工作室和二層的臥室,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間。一層工作室唯一面向北邊的界面為最重要的工作臺,通寬的玻璃窗面向北面實墻。西北角為入戶門以及小玄關,布置有衣帽柜。工作室東墻南墻為書架及文件柜,西側為衣柜與儲物柜。樓梯在西南角旋轉上至夾層的臥室空間。房子東側圍繞著現有棗樹伸出一個體量,布置小休息廳及衛生間。此體量屋頂為露臺空間,可從二層臥室到達。二層臥室空間在南邊高處開有老虎窗,東墻開有可到達室外露臺的豎窗,北墻則是低矮的通長橫窗,最大限度地滿足了采光通風需要。
北邊餐廳由于和南房距離非常近(只有一米的過道),南向的任何常規開窗都會被南房遮擋,而不具備任何采光意義。因而南墻完全封閉,布置服務功能,而在立面上方采用天光,將陽光直接引入屋內。南墻2100米之下除了一個750見方的通風窗口外,完全設計為櫥柜與開放導臺的服務區。在2100之上為3mx1.1m的通長天窗,不止采光,而且將棗樹、屋脊與天空納入至景框的構圖之中。北墻上為通長開窗,西墻為入口以及一個高窗,高窗將64號院的槐樹也作為景色納入到房間中來。餐廳不僅為一家人聚餐的場所,更成為了家庭活動的精神堡壘。
由于改造對造價控制比較苛刻,因而建造采用最常規的結構和材料。兩間正房為傳統的磚墻承重結構,屋頂為木結構。其余加建均采用鋼框架加砌體磚的承重結構,屋面為現澆混凝土板。外墻為保溫板加抹灰涂料,洞口采用斷橋鋁門窗系統,地面為鋪設地暖的水泥自流平或竹地板。
本次改造的最核心問題乃是如實解決使用功能,但對于建筑外部空間的營造,結果卻出乎預料。北房餐廳的服務區為南房工作臺提供了安靜的背景,南房瓦當的影子會在這個背景上隨著季節產生變幻的投影。而退臺的天窗也把之間的走道空間完全打開:64號院的槐樹竟然可以被納入到這個細長的庭院中來。另外由于南房工作室通長玻璃窗的存在,使公共走道在某種意義上變成了私密的庭院空間,只有在行人走過的時候,才意識到其公共性的存在,模糊了公共與私密的界限。另外,由于雜院歷史生長的有機性,平面所產生的斜線折扭形狀并非是設計刻意而為,加之北房餐廳在立面上采光天窗形成的斜線,使走道/庭院在某個角度形成了平面與立面的立體圍合,將院內的棗樹立體地納入了新老建筑輪廓線共同構成的景框。這些超乎設計的驚喜也許只有在雜院改造過程中才會產生。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住宅空間的利用率很高,充分發揮了每個空間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