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設計 l 深圳萬科博物館裝修設計表現
【甲方】萬科博物館策展及
【設計】 FLY + DPD Consultant
【攝影】白羽設計
【時間】 2016年5-7月
【施工時間】 2016年7-9月
【設計師】 馮國安, 林鎮, 林嘉琪, 曹智, 梁辰鳴
【總體設計】直徑工作室策展人: 李德庚
【團隊成員】馬妍靈、李愷悅、付頔、李嘉輝、楊雨喬
【燈光設計】 田歡, Kevin Hu, Helen Li萬科
【室內面積】 1700平方米
【施工單位】深圳杰爾斯展覽公司、深圳龍正堂
【合作藝術家】 周文斗
【未來館裝置】眾建筑空間
【平面視覺設計】 侯穎
【博物館入口改造設計】梓集設計
萬科博物館位于深圳大梅沙萬科集團總部, 總部建筑由美國建筑師斯蒂文·霍爾設計。
博物館籌建于2012年9月, 面積約1700平方米,于2014年萬科三十周年慶時開始對外參觀。
根據王石的話:“萬科博物館總體概念是建筑的故事, 要凸顯和尊重萬科人作為策展的重中之重。?
博物館可以更好的回想過去, 回想到曾經為萬科做過貢獻, 已經離開萬科的那些人。
?回顧我們正在為萬科工作,為著萬科未來在奮斗的這些人。 當然, 我們除了回顧, 也在準備迎接越來越多加入萬科大家庭的人。”▼博物館入口
經過兩年的開放, 我們工作室參與了第三次的修改設計, 在原有基礎上優化展覽空間。
項目的總策展人為李德庚老師, 他重新梳理了整個館的定位,參觀流線和內容。
李老師命名萬科博物館的英文為Documenta Vanke, 從名字可以理解到這是一個著重文獻與故事的展覽, 有別與一般企業館只著重榮譽, 不強調自己員工的貢獻。
除了總策展人, 我們的改造也有平面設計師侯穎,藝術家周文斗和燈光設計師田歡的參與。
整個空間分為四個主題: 歷史館,檔案室,萬科+和未來館。每個主題對應不同的空間設計。
▼展館內部
歷史館是一個長卷式的展示, 從萬科的前身開始, 到一直演變和發展的重要大事記。
?我們以階段性的年份來劃分空間, 平面的文字和立體的展示柜交互配合, 形成一個有趣的閱讀體驗, 在大事記的展墻上方, 我們設計了一個環狀的LED屏, 循環播放代表萬科理念的文字。
空間中間部分擺放了藝術家周文斗的作品, 他利用許多大小不一的透明塑料球把代表萬科歷史的物件重新包裝起來, 形成一個富有歷史感的藝術作品。
▼萬科歷史展館
萬科+是一個多主題的群展, 主要體現萬科現在重要發展理念與成就。 為了突出每一個小主題的特點, 我們在展示設計上也根據內容再思考。?
在關于萬科工人施工與材料技術的展示上, 原展品是掛在墻上的, 我們利用三個懸浮的交叉展臺把它們按標號順序擺放, 既可以近距離看展品, 在空間上又形成一個動線關系。
另外一個區域展示4個萬科近年代表的建筑作品, 我們利用了山丘的設計, 既有模型臺的功能, 同時四個側面為文字和多媒體的展示,形成一個立體和可游樂其中的展區。
另外我們還有兩個比較獨立的區域, 一個是小黑房展示萬科的公益活動, 另一個是利用細線來圍合的多媒體播放區。
檔案室收藏了關于萬科的出版物料和獎杯, 象一個小型圖書館, 參觀者可以這里安靜的閱讀。
▼萬科+建筑作品展示區
▼萬科+三叉臺展示
▼萬科+展館
▼萬科+多媒體播放區
▼萬科+黑房
這次萬科博物館的改造, 和其它傳統企業館的設計手法不一樣。 第一我們強調以人為核心的展覽, 所有的展示是以萬科人的故事(住戶, 員工等)來串聯, 并不只關注萬科的榮譽。 另一點就是展示方法的再思考,如何結合事件, 時間和人來組織空間, 我們認為展品不是一個平面的死物, 它們可以更立體和互動的出現在參觀者面前, 讓我們去認識萬科的過去與未來。
厲害了 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