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松美術館(北京順義)
設計:朱周空間設計
設計師: 周光明
占地面積:22000平米
建筑面積:2200平米
開幕:2017年9月27日
攝影師:夏至
松,君子,其性直上。雖數尺,自亭亭也!
▲松美術館夜景
靜謐的溫榆河畔,199顆松樹在一抹白墻的襯托下如長卷般徐徐展開,兩端古建與中間極簡當代建筑相呼應,仿若不愿沾染世俗的君子風骨
畫:碧色連天、物我兩忘。這便是王中軍的松美術館。
▲美術館園林
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藝術品收藏家、當代藝術家王中軍先生,他似乎對后兩個身份更為滿意。大約兩年前他偶然
萌生了建造私人美術館的想法:“藝術本沒有好壞,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立場看待它。”
于是,“松”被定義成了一個「藝術容器」,以「藝術」為主、「容器」為輔,在實體與文化雙層內涵的結構下,將“容器”與“內容”、“介
入”與“觀看”作為可以相互轉化的要素,為建筑與空間自由轉換提供最大的可能。
這與王中軍對主體建筑的構想如出一轍:一是節約,充分利用原有設施;二是簡潔,以服務藝術為宗旨。
美術館的建筑主體,由左右古建及中間現代建筑組合而成,舊建筑的舶來文化符號被全部剔除,進而形成一種‘去色效果’,設計師將其稱之
為:‘中國筆墨韻味轉譯西方油料濃艷’的效果。
新建筑的外觀亦配合了這樣的‘去色處理’,并加入幾何、凈白、具有反射質感的材料等詮釋之,使“松”成為一座極具包容力和承載力的“藝術
容器”。也在某種程度上呼應了當代中國藝術展品所傳遞出來的批判性、臨時性、進行態等特征。
而庭院松樹環繞,則給予了“松”外在的生命力,一景一物成為內外的呼吸,東方寫意也構成了傳統與現代之間互相輝映的自然韻律。
▲陽光房通道
誠然,藝術品應該有立場,但展現其立場的環境又應該具備怎樣的格局?周光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讓空間在充當背景和容器的同時,也
成為被展示的一部分。
將展品置身于中性勻質、不持表情的環境中去呈現自身符號體系的演繹;令觀眾保持適當的“物我主客關系”,同時感受展品的反向審視。
▲梯廳入口
他將「無為」由外而里的呈現,給予室內一種「凈」的存在,這樣,當“當代藝術”百態進入之時,便可毫無顧忌的展現它們的語匯與活力。
比如對于「留白」的引用,作為中國繪畫藝術里最常用的表現形式,留白重在刻畫意境,而在松美術館的室內,則更能多的體現在建筑架
構之中:鏈接新舊建筑的回廊、與庭院的借景呼應、還有室內至地下的垂直延伸。雖然看似空無,卻于無形之中呈現了空間多維度的延
展。
▲樓梯
“美術館的存在意義在于呈現藝術, 所以我們用無色調的壁面形成一個彌漫連續的展示體驗場所,為讓藝術品成為自我發聲的主角創造條
件。”設計師解釋道。
▲展示空間
除了留白和借景,自然光線的引入也是這里的重點之一,這是作為藝術容器的必要考量。把對話留給藝術品本身,在空間中創造出不同的
層次感。其實,在藝術品成為主體的同時,已經褪歸為建筑容器這一含義的建筑體,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重新成為了新空間秩序的提示
者。
▲B1天井
這也是王中軍與周光明的共同期望:當代中國藝術品在此的陳設方式不拘泥于慣常的所謂正式展覽空間。在這里,“觀,外向的看;照,內
在”的啟迪,正在成為新的視覺與內省的對話方式。
▲2F 私人畫室
在這種理念的推動下,2017年9月27日,松美術館(Song Art Museum)終于舉辦了首次展覽——“從梵高到中國當代藝術”,集中呈現了
以王中軍先生收藏為主的國內外眾多藝術珍品。
▲美術館首展現場
此次展覽分為印象派及西方現代藝術、中國現當代藝術和王中軍油畫三個部分。取名“從梵高到中國當代藝術”,其意圖即是通過這樣一個穿
越時間、跨越空間的藝術展,展示展示“印象派”以來部分藝術大師的靈感之作,以及他們對于中國現當代藝術的作用與影響。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