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漢岳】怎樣才能開創自己的設計風格(中)
"老司機,作為中華田園設計DOG里的老中醫,你說說,到底該怎么學習設計才能讓自己進步飛速,又該怎樣學習才能像大師一樣開創自己的風格,做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設計?
還有,老司機,你的文章都是理論性的,我看著有道理,但是這些道理離我好遠,我不知道怎么把這些事轉換到工作現實里來。我現在依然是'夜有千條路,天明還得賣豆腐'的狀態,怎么破?"小梅說接連問到。
"兄弟,你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學習從理論到實踐的落地問題。學習了理論,不會用,看了好作品不會抄,歸根到底還是落地轉換的問題。"老岳說。
Part1 ? 道理你都懂卻依然學不好設計
"兄弟,假如我給你一本講摩托車引擎的工作原理的書,你合上書本就能開始修車嗎?"老岳說
"恐怕不能!"
"假如你修理摩托車10年,不但理解摩托車引擎的工作原理,你也可以修復大部分引擎的問題,這時你可以造出一部可靠的摩托車引擎嗎?"老岳說
"不行,我造不出來。"
"再比如,你得到了一本辟邪劍法,你看完書里的文字,你覺得你能成為一個絕世高手嗎?"老岳說。
"在金庸的小說里能!包教包會和藍翔技校一樣的靠譜"
"那么現實生活里呢?你跟著視頻學個瑜伽都那么難,看一本書你就練成高手的可能性有多大?"老岳說。
"沒可能,小時候體育課學做操都好難啊!"
"可是,為什么你會認為,讀過我的文章后你就學會了里面的知識呢?
你讀文章覺的有道理和你學會使用這個知識之間還有巨大的跨度,你學會使用這個知識和你能用科學方式生產知識還有巨大的距離。
這個就像是:讀摩托車修理書到修理摩托車再到造摩托車一樣的遠。"
"上一篇文章《讓我們用學習來終結抄襲這個話題(上)——設計師學習篇》我們討論了怎么學習,怎么解碼,可是有了知識,不能把知識轉換成可以應用的技能,你依然是:道理你都懂,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老岳說
"可是為什么啊,老岳?我到底該怎么學習設計知識才能把它轉換成設計的技術啊?"小梅問。
Part2 ? 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
"知識有兩種:陳述性的知識和非陳述性的知識。這個概念在我之前的文章《從設計屌絲到設計大師的學習方法》里詳細的敘述過。
我們長時間經歷的應試教育主要教給你陳述性知識,而面對陳述性知識,你需要背誦和理解就夠了。理解的好,背誦的準確量高,你一定可以考一個很好的成績,但都和應用無關。
可是設計和藝術、體育一樣,是非陳述性的知識,理解背誦的方式學習這種知識效率很低。而這種非陳述性的知識,必須通過實踐來學習。那么,背曲譜沒用,必須要彈琴。
那么,看拳譜沒用,必須要上手練習。
所以,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所以,只學不練,全都白干 。
這也就是為什么清華和藍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針的原因,因為學習所面對的知識不一樣。
所以相對于非陳述性的知識領域,你想成為大師,唯一的道路就是,多練!多練!多練!"老岳說
"我看過一篇文章說一個人在一個領域里努力練習一萬個小時,就會成為這個領域里頂尖的高手,彥祖,我是不是努力的還不夠啊?"小梅說。
刻意練習
"你這話只對了一半,成為大師不是努力練習一萬小時就夠了,而是刻意練習一萬小時才可以。好多業余愛好者,一輩子練習一種藝術門類,但沒有刻意練習,這輩子也最終是個業余水平,其實就是這個原因。
很多年前我就遇到過一個年紀好大的家裝設計師,照理說他的工作年齡,就是熬也能熬成水平不錯的人了,結果呢? 水平之low讓我發指 ......"
"老岳,成為大師要怎么展開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呢?"小梅問。
學習區
好問題,小梅兄弟,你打過游戲對吧?
游戲里一般分為里3個級別:容易,挑戰,英雄。
容易就是:比較簡單的,輕松搞定,一鍵通關。
而挑戰級別就是: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你多玩幾次一定可以成功通關。
而英雄級別就是:自虐,玩很多很多次也不一定能成功通關。
其實學習這個事也和打游戲一樣,一般而言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 :最內一層是 “舒適區 ”(簡單級別),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中間的是 “學習區”(挑戰級別),而最外一層是 “恐慌區 ”(英雄級別),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
一般而言,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學會一個知識,掌握了一項技能之后就停留在舒適區了,不停的重復簡單級別的游戲,幾十年如一日,不再進步。
同樣,如果你突然進入學習的恐慌區,就會像一個新手進入了英雄級難度的游戲,一般8秒都撐不到就被干掉了。比如我們讀一本哲學書的經歷,基本上一頁的前三行就足以催眠,甚至讓你憤怒,因為你會懷疑自己的智商。
那么對一個普通人來說,保持學習進步的最佳區域就是"學習區",就像玩游戲一樣,在搞定了簡單級別后,進入挑戰模式,不停的打磨技術,在這里你不會覺得簡單,不會覺得歲月靜好,你會覺得有壓力、有難度、有失敗,但是這個難度和壓力都是你能承受的。
科學家們考察花樣滑冰運動員的訓練,發現在同樣的練習時間內,普通的運動員更喜歡練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動作,而頂尖運動員則更多地練習各種高難度的跳躍動作;
同樣,高爾夫球普通愛好者打純粹是為了享受打球的過程,而職業運動員則在各種極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
真正的練習不是為了完成運動量,練習的精髓是要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我之前遇到的設計師,就是掌握了初級的設計技能之后,再也沒有前往學習區挑戰自己,所以幾十年下來,他幾乎沒有進步。
自動完成
可是老岳,我們怎樣才能保持在學習區接受挑戰呢?"小梅問
"第一,我們人都有惰性,我們掌握一個技術,一項技能之后,即使有外力驅使,我們也不愿意長時間承受壓力和挑戰。
第二,我們都有一個行為的慣性,叫:自動完成。也就是說你會不自覺的按照你以往的標準完成你手上的工作,放棄了思考和挑戰。
舉個例子:
多年前我畫效果圖的時候,總是有一段時間進步不了。我非常著急,問一些前輩怎么辦?有的前輩說,多看多學習,有的前輩說,停一段時間不要畫,換換腦子,這兩種方法我都試過,但效果都不好。現在看來,其實我當時就是陷入了深度的自動完成,每一次工作、每一次練習的難度都是上一次的重復,但是自己當時在完全意識不到的情況下自動完成了手里的工作。
第二個例子:
前幾天有個小伙伴問我:
A:老岳,你看看這是我們這一期的平面作業,一個單親模特的家,你幫我看看唄?
I:嗯,你的這個平面衣帽空間太小啦,同時工作室留出的空間不夠大,你再去做足功課!
A:你為什么這么說?
I:前幾天陳冠希的模特女友和前夫的撕逼大戰,別的我沒注意,但是注意到那娘們兒的衣服、定制的飾品箱包什么的,真多!
還有那個特丑的模特好像叫呂燕吧?她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服裝品牌,你可以看看她談創業的訪談節目。然后你會更多的理解模特這個群體,我看到你的平面,覺得你就是為了做一個抖機靈的平面作業而做作業,你談不上刻意練習,還不自覺的進入了自動完成的狀態。
A:好吧,老岳,我去看視頻。
I:兄弟,既然你的作業是給模特設計房子,首先你要認真的研究模特這個群體,了解她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能把這個群體的生活里的需求提煉出來,然后你應該建立一個模特需求的需求池,把你能想到的,了解到的需求都放到這個池子里,越具體越好,然后給這些需求排重要等級,然后再把些需求按照重要次序轉換成功能,往你要布置的空間里放。比如需求是:要收納好多的鞋子,那么轉換的功能就是一個收納能力強的鞋柜。甚至是走秀的鞋子、健身的鞋子要分開放置。
通過這樣的學習,你鍛煉你對生活方式的歸納和整理能力,同時你還應思考在這個些特殊的生活方式背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練習你在空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分布和取舍這些需求,只有這樣你才能通過這一次的作業更深入的了解生活。
你做作業的目的是為了把生活和設計練習到一起,不是為了抖機靈,賣弄一些手繪技巧。
A:嗯,你說的對,我為了設計而設計了,為了作業而作業了
I:你現在布置平面的技法已經非常熟練了,人總是習慣性的用自己擅長的沒有壓力的技巧去解決問題,而練習的意義不是讓你重復已經熟練的技巧,而是讓你嘗試那些你不熟悉未知的領域,有時候圖紙之外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對你的設計的決定性作用更強......
你看積累一萬小時的練習沒有什么用,不過是原地踏步而已,專業水平和業余水平之間的區別不在于什么頓悟什么天分,本質在于'刻意練習'!"老岳說
Part3 ? 老司機的套路
"老岳,我的刻意練習總要有個對象吧?我刻意練習什么呢?"小梅問。
"當然是練習套路啊?"老岳說。
"套路???"
"套路!!!"
"能詳細說說嗎?"小梅問。
好萊塢
"兄弟,你知道好萊塢拍追逐戲的時候,只有57種拍法嗎?
你想一下,生活里人與人之間應該有幾乎無限多種可能發生的事情 ,為什么劇本中只有57種追逐方法?
很簡單,因為從有通俗文學那天開始,一代代的作家和編劇們絞盡腦汁,就只發現了57種好看的追逐戲的模式。
其實在高度成熟的好萊塢,專業的編劇團隊們甚至給每一種電影橋段都起了一個編號和名字,專業人士之間的溝通會直接用這種編號來說明。
比如:
甲編劇:主角出來后,上車我們使用一個YH004的橋段,然后用PD34過度一下........
乙編劇:PD34不好吧,不夠緊張,用KHG78 會不會好一些?
你看,你要是想學習電影編劇,你必須要從這些個大大小小的幾千個橋段開始學習,然后才能編劇。
再舉個例子:
其實皮克斯動畫電影所有的故事都是一種結構模式:
很久很久以前……每一天……
直到有一天……
正因為如此……
正因為如此……
到了最后……
我們來把皮克斯的《海底總動員》套上這個公式,看看是不是真的符合:
很久很久以前,海底住著一對小丑魚父子馬林與尼莫,每一天馬林都告誡尼莫大海很危險。
直到有一天,尼莫為了反抗過度保護的父親,獨自游到陌生的海域。
正因為如此,他被潛水員逮到,并且困在一位牙醫的魚缸里。
正因為如此 ,馬林踏上了尋找尼莫的冒險旅程,一路上得到許多海洋朋友的幫助。
到了最后,他們終于父子重聚,并且重新找回彼此的愛與信任!
還有,還記得庖丁解牛嗎?一頭牛在一名高手的眼里不過是幾個肉塊,幾個部分的解剖組合,不過就是另一種套路和橋段。
我請教過專業的舞蹈家,我說為什么我看到一個舞蹈動作加以學習時,老師要教半天,而你們怎么看一遍就會呢?他說,他們看到的不是動作的位置,而是動作的組合,是從這個經典動作變形而來的一個動作,過渡到了一個什么動作,過渡銜接用的是某一個動作的哪一個分解小節。
你看專業人士都是何等的相似?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絕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隨意的動作,它們大多具有某種 “結構 ”,這些 “結構 ”就是套路。
比如:下棋用的定式、編程用的固定算法、電影劇本的橋段、舞蹈的經典動作,這些都是套路 。"
胡姥和戴昆
CCD的總監胡偉堅先生(我們昵稱之:姥姥),曾經在亞太酒店設計協會的課程上講過他的設計經驗,他把一個酒店客房可能出現的布置方法盡量終結,最后歸納為58種處理酒店客房平面的方法,并且命名為《客房鉆石切割法》。
姥姥說:新手不要總想著創新,首先要把前人積累總結下來的這些方式方法吃透,等掌握精熟之后,創新和突破自然就會發生,這個慢慢來的過程反而對年輕設計師而言比較快。
你看姥姥在說什么?不就是設計酒店客房平面的套路嗎?是前人智慧的結構性總結。
那么姥姥總結出了58種客房分割方式,一名NB的家裝設計師應該做什么?
我這幾年來一直有個遺憾就是沒聽過戴昆老師的演講,當我在朋友圈里看到戴昆老師演講PPT里,有個對一個鞋柜的詳盡的'設計考現',我非常感動,戴老師在做什么?他在通過自己的歸納和研發,在為這個行業貢獻知識,貢獻能結構化的知識,就像是姥姥的鉆石切割法一樣。
你看,人類所有的知識想被運用和傳承,必須要結構化,結構化的結果就是要:形成范式,形成套路!從神話故事到經典文學再到科學方法,乃至設計莫不如此!
記得看過戴昆老師的一次訪談,戴昆老師說:
其實我一直不太認同所謂設計抄襲的說法,因為每一個設計師、每一個學設計的人,我們了解每一個學畫畫的人,都是在臨摹前人畫作的過程當中學習,學畫的過程中都有范例。做設計的每一個設計師一定是通過模仿、學習前人的作品長大的。這個過程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大家很在意這個事情,一個是不了解、不理解,我覺得一個年輕的設計師直接去模仿一些成型的、好的案例,應該是他最快的成長捷徑,只不過你需要大概知道到什么階段可以甩開學步車自己開始走路了,僅此而已。你在那個過程中不用有太多的糾結,好像我在模仿,模仿是應該的。
如戴老師所說,什么叫臨摹范例?什么叫成型的好案例?其實就是從學習前人的套路范式開始。大師所見,和現代的腦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
抄襲?
記得崔華峰先生講過一個故事,他認識一個英國的女設計師,只做傳統的英式風格,她手里的圖紙是她爺爺傳承下來的,整理的非常系統,所以女設計師每天非常的輕松,端著咖啡笑看云涌,工作起來也不累。我當時就想,這個英國版'樣式'做的對:范式!模版!整理的真好!正因為如此,人家的這個設計可以賣那么多年。
問題來了?這個'啃老'的設計師,算是抄襲嗎?
記得有一次邱德光先生演講(好吧,我承認我不太喜歡ARTDOCE風格),臺下有個寧波的設計師說,當年做ARTDOCE風格,抄了邱先生的作品,掙了不少錢.......
我當時在想,從品牌的角度來看,邱德光老師的公司切割 ARTDOCE這個品類沒有問題,而且邱先生確實做的非常成功,應該就是消費者心智當中的ARTDOCE風格第一人,但是我不太同意做ARTDOCE風格的設計就是抄邱先生,當然我承認:邱先生為ARTDOCE風格天才的提供了一種新的范式和模版,光憑這一點就堪稱大師。
同樣所謂美式風格,也不是戴昆老師發明的,但戴昆老師為美式風格提供了新的套路和范式。
其實人類知識和文化的傳遞方式,永遠都是新知識在舊知識之上層累和疊加出來的,正如牛頓所說:我只不過是恰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所以人類有信史至今,為人類提供了全新的思想范式的人不超過10個,而牛頓算是一個。其余的人或多或少的都是在做局部的推動和改善,就像是站在巨人之肩。
那么在這個理解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
學習層面上講根本不存在所謂抄襲,因為學習套路范式是必須的過程,無論學習的是什么?(當然,直接盜圖不算學習,沒有什么好的說的,盜圖就是偷)。
"臥槽,老岳!照你這么說,假如套路窮盡了,人類不就停止進步了?誰來產生新套路呢?"
"這是個好問題,就讓我們把視角拉回到電影的故事,電影里探索新范式,新套路,原創新劇情是高雅文學和文藝片的事情 ,流行文學和商業片只需要‘好用的’劇情。
評價嚴肅作品,往往要看它是不是發明了獨一無二的人物和劇情(套路)。所以嚴肅文學作家是科學家,通俗文學作家是工程師 。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在《從設計屌絲到設計大師的學習方法》的文章里所講的:什么是大師?就是給整體行業增加了知識總量的人。
你看,人類從遠古起就有專職負責解釋世界的人,最早是巫師,再到部落首領,再到哲學家思想家,再到宗教教主,再到現在的科學家(主要是物理學家),由這些人提供基礎的思想模型、思想范式,然后這些更新的世界觀,影響到藝術家,推動藝術創新和實踐。(比如發現相對論之前,沒有哪個劇本使用過時間旅行、穿越這個橋段。比如沒有電的輸入輸出和存儲,你不可能看到現代武俠小說里的內力!) 然后藝術的進步帶來新藝術范式,新藝術范式強烈的影響設計,而設計行業中的一級大師提供設計行業的新范式,二級大師負責演繹這個新范式(做加減或變形),并在這個范式的基礎上沉淀出更多的小橋段,小的變化。”
聞香師
在上一篇講學習設計的文章《讓我們用學習來終結抄襲這個話題(上)——設計師學習篇》里我們講過了如何解碼大師的作品,假如你不了解設計行業里都有哪些經典范式經典套路經典風格,你是不可能學習到精髓的。
風格層析法
一所培訓新聞香師的學校,首先要培訓學生識別香味和香味組合的能力,他們把這叫做香料的層析法,比如:
奇華頓香料學校的學校實驗室收藏著奇華頓集團使用的1300種原料,每種原料都裝在一個個瓶子內,瓶上標簽注明里面是單一原料或由多種原料制成的混合物。
吉夏爾說,學生們必須熟練掌握其中500種原料,“就像字母表的字母一樣”;隨后是“和弦”,就是一些已知的原料混合;最后是“短語”,也就是學校創始人讓·卡爾定義的氣味家族,包括柑橘香調、花香調、木香調、蕨類香調、東方香調和西普香調??
同樣的道理,一個會學習的設計者,應該像是一名聞香師一樣,使用風格層析法(風格分析方法,點這,教你抱大師大腿的正確姿勢!),看到某一個作品的時候,可以非常明確的解碼出來:
嗯,這套作品的前香來自于雅布的衡山路,平面基韻來自伍仲匡老師的四季餐廳,哈哈哈,還有一點橋本的性感和土豆的調皮,又加上了斯卡帕的分離做調和??”老岳說。
“老岳,我有點明白了,針對套路和范式爛熟于胸的學習,才能讓我真正的形成自己的風格,哎,以前為什么沒有早些聽說這個練習方法啊?”小梅說。
“科科,你早就聽說過啊?只不過你知道,但并不了解罷了,你以為我們常說的苦練“基本功”這個三個字是什么意思?其實不就是讓你苦練套路,勤學范式嗎?”老岳說。
“歐拉,老岳,我會去就對套路展開學習”小梅說。
苦練殺敵本領
“嗯,很好,可是你知道基本功要什么練最有效嗎?
我有幾個方法:
1重復重復
2有針對性
3帶著問題
4及時反饋
先說簡單的重復,這個應該很清楚,也是讓你在沒有練習到理想效果前不斷的重復,重復……
其次練習要有針對性,一個已經掌握的套路就不要重復練習了,去學習新的。如前文所講,始終讓自己處于學習區的位置,不斷的給自己小壓力和小挑戰。
最后是帶著問題去學習,這個最重要,舉個例子吧!
A:老岳,我剛工作沒多久,想去工地學習施工圖,我該了解木工的哪些知識?該問木工哪些東西?因為我實在太迷茫,不知道怎么辦。
I:我建議你去工地之前,先把你要去的工地的施工圖找來,從頭到尾的臨摹3遍。不懂不要緊,不明白也不要緊,先抄上3遍,這3遍臨摹完了,你就非常清楚自己要學什么,要問什么了,你的問題不在于你不知道學什么,你的問題在于你針對學習對象完全沒有問題,沒有問題你去工地基本就是在旅游。
那么回到我們說的學習基本功、練習套路上來,假如你不帶著問題去學習的話,效果會非常差。
以前軍訓的時候,教練教我軍體拳,學了好久后,我們基本上把拳打成了操,細節總是不對,氣勢不足,沒有殺氣,后來教練問我們是否知道每個動作的實戰作用?然后開始教我們每一個動作在實戰中的意義,于是我們有明白了為什么要有這個細節和動作,于是進步非常快,拳打出來虎虎生威。
最后,我們說說及時反饋。
之前我們說過,設計、藝術和體育一樣都是以非陳述性知識為主的,(不懂什么是陳述性知識的點這補課:從設計屌絲到設計大師的學習方法)學習非陳述性知識必須通過練習,而且必須是刻意練習,但是刻意練習的結果好壞要及時反饋出來,最好有高水平的人在一旁指導。這就是為什么高水平運動員的教練如此重要,NB的導演如此重要的原因,他們不停的修正運動員和演員的動作或表演,及時提供反饋。
其實學習設計也一樣,兩個同樣學校和年齡,甚至智商、學習能力等等都非常接近的年輕人,一個去了大設計公司,一個去了小設計作坊,即使一樣努力,5年后他們的差距都是巨大的。這個一方面是因為大公司套路深,對范式等知識的總結歸納能力強,你學起來更快。而且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公司里高水平的同事和上司,可以對你的工作做出及時的反饋,幫你及時修正行為,少走彎路。"老岳說。
去你的天才
"老岳,學習果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好羨慕那些天才可以生而知之。"
"是的,我承認現實生活里是有天才的,可是天才的概率少之又少,而且遠比你想象的少,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見到過設計行業里有沒法用科學解釋的天才,所以你不用羨慕天才,我個人認為這個行業里根本沒有天才,去除運氣成分,只有看誰的訓練學習更科學。
都說設計是創意行業,要講究天分,那么我們就拿比設計創意更講究天分的文學創作這個事來舉例子吧:
文學講究天分,天才。我們誰都不相信曹雪芹是可以被培養的,就連王朔也贊美劉震云:上帝那一刻在握著劉老師的手寫作....... ?以至于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如何科學的培養作家。
長久以來,中國作家的訓練就是寫小說,評論小說,然后一篇一篇的寫完整的小說,除此之外,大約就是到各地體驗生活。問題在于中國大學的中文系,從來沒有成功的培養出一個像樣的作家,面對這種局面,一般人馬上會得出結論:寫作靠的是天賦,作家不是能培養出來的。
可是美國的大學是可以培養作家的,而且還培養了中國的作家,比如哈金畢業于波士頓大學文學寫作專業,而我最喜歡的作家嚴歌苓,畢業于哥倫比亞學院文學寫作系。
大部分中國作家幾乎從來沒有經過專業的寫作訓練。而在美國專門的寫作課程非常多,內容也很成熟。很多中國作家對這種基礎的訓練非常不屑,認為這種課程會帶來一身工匠氣,但這種寫作班至少能夠告訴你,如果你的小說寫到3/4時崩潰你該怎么辦?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不會被教壞的。
作家應該怎么培養呢?應該像訓練小提琴手和籃球運動員一樣練基本功,展開針對性的練習。
其實設計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請問你學習設計的時候,花過多少時間做過針對性的自我訓練?
中國的設計師是不是也像中國的作家一樣,除了天天參與設計,就是看圖片評論設計,最多背著相機去某個項目拍拍照?專業訓練在哪呢?學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設計,創造,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當我看到一個好產品、好作品、好書的時候,我都會覺得很性感,心里和年輕時撩到一個妹子一樣的高興。現在我自己開始嘗試做產品,開始嘗試寫作,才能明白每一個性感的背后那種日復一日的重復訓練、重復打磨,其實根本不性感、不美麗,乃至是痛苦煎熬。
所以:天下沒有白做的事!"老岳感慨到。
"嗯,彥祖,你給我說過了,學習設計時,獲取知識的解碼,以及獲取解碼后的練習,其實這些知識,我隱約的有感覺,總結不出來,只是沒有能力像你一樣說出來罷了......"小梅說。
"兄弟,首先做出這些知識總結的人不是我,是研究人類學習模式的科學家,我只不過是做了我自己的解釋和翻譯,以便能最快讓你吸收而已。
同時,我不能忍受你的這種"我原來就知道,只是說不出來"的SB言論。
相信我,你原來好像隱約知道,不過是你的錯覺而已,就像你來到一個地方似曾相識或覺得某這個場景你夢里見到過一樣,都是大腦的錯覺把戲。這種把戲阻礙了你繼續深度的學習。
你知道為什么我能講出來,寫出來,而你不可以嗎?"老岳說
"不知道!...... 不過你現在問我問題的這個場景我好像夢里見過...... "
最后用經典的《盜夢空間》的橋段來結束這篇文章,向偉大的范例生產者致敬。
老岳的第一本智識輸出書籍《年輕設計師必修的七堂課》正在售賣中,關注蒙漢岳公眾號(ID:shejishiyuemeng)即可直達微店。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