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一個很搞笑的圖,非常戳設計師的痛點,圖片上前面坐著一個修改效果圖的設計師,設計師的背后,是一群客戶,嘴里各種指點,燈光不行,家具不好看,這種風格不是我喜歡的,這種感覺不是我喜歡的.....種種,圖片上有一行大字特別醒目,每一個設計師的背后,都有一群指點江山的天使。
指點到最后,客戶就會對設計師產生懷疑,為什么這個設計師就設計不出我喜歡的作品呢?他真的會設計嗎,我花錢就是為了看他設計的這個我不喜歡的東西?修改到最后,設計師嫌客戶事多,客戶嫌設計師不懂自己,可又有多少設計師反復想過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呢?
當遇到這樣的局面的時候該怎么解決呢,跟著小編的腳步,別錯過這些啦。
??
你真的信任他嗎?
信任這種感覺,真的很奇妙,往往就在一瞬間。每個客戶在第一次與設計師打交道的時候,會充滿各種懷疑和陌生感,心理會有各種不確定,害怕設計師不了解自己而設計不出自己想要的設計,因此反復強調自己的想法,設計師做的每一步都要干涉,最后導致設計師十分被動,十分抓狂,自己的設計水平沒辦法發揮出來,又反遭客戶嫌棄。
很多時候,很多好的作品都是在信任的基礎上完成的,客戶如果不信任設計師,設計師就沒有足夠的信任感,也很難設計出讓客戶滿意的作品。因此,既然決定要讓設計師為自己去設計,那就要相信他,相信他畢竟比自己專業,只有這樣,設計師和客戶才能產生心理默契,最后設計出讓客戶喜歡的作品。
相信這幅圖片大家應該非常熟悉,當年喬布斯聘請設計大師Paul Rand設計logo,大師表示自己只會設計一種方案,并且不允許喬布斯有任何意見,喬布斯讓步了,經典作品也誕生了。
信任這種感覺其實很微妙,客戶相信設計師,設計師也自然而然在這種有愛的氛圍里表達出自己對設計作品的感知,從而更加了解客戶。當然,設計師也要用心傾聽客戶的想法,很多客戶水平不專業,無法專業的表達出自己想要的感覺,設計師就要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客戶剖析。
國內知名UI設計公司eico design為摩拜單車塑造硬件到軟件全新的用戶體驗。不僅從App界面設計,更包括前期產品分析(產品定位、概念設計、用戶需求)包括最終推向市場時都做了縝密研究。通過設計使摩拜單車在不同場景下傳遞品牌統一屬性。
有些人說:“消費者想要什么就給他們什么。”但那不是我的方式。我們的責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們將來想要什么。我記得亨利·福特曾說過,“如果我最初是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么,他們應該是會告訴我,‘要一匹更快的馬!’”人們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擺在他們面前。
——《喬布斯傳》
正如喬布斯所說,大多數客戶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潛在需求。客戶說我想要一匹馬,但其實他們想要更快的交通工具;我想要通訊工具,其實他們想要更高效的聯絡方式,才有了蘋果這樣一家偉大公司的誕生,每一次技術更新迭代都帶來巨大的驚喜。設計的魅力不正是體現在這里?充分挖掘客戶的潛在需求,自由創作,讓每一個靈感迸發新的火花。
??
你的溝通,有效嗎?
拋出這個問題時,客戶和設計師都會大呼:我們肯定會溝通啊??但什么是有效溝通?不是說客戶甩給設計師幾個case,“我喜歡這種大氣的風格,照著這個做就好。”或者直接給到項目設計的brief,讓設計師自由發揮,當最終方案呈現時又埋怨設計師不懂他的心。
設計師在與客戶溝通時,總是質疑客戶的審美和品位,試圖爭辯并說服客戶他的想法是錯誤的。而沒有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為什么想要這樣的設計,如何通過自己的專業去幫助客戶實現。
客戶學會將需求全面、豐富直觀地表達給設計師。當不能給到明確的需求和期望時,可以多提供幾種喜歡的設計風格,與設計師充分溝通。一位專業設計師在理解需求的基礎上,也會主動提供幾種不同的風格案例,引導并建議適合的風格。在開始設計前,客戶和設計師的想法達成一致,會為后續的合作節省不少時間~
品牌設計頂尖團隊Ramotion, 服務客戶包括Adobe、Xero、Opera 等知名企業。在每一個新項目開始時,都會與客戶一起整理出項目初稿,包括每一個必要的細節提煉大綱。當與客戶對項目計劃達成共識后,才正式啟動項目,并每天推送客戶項目的更新進度。
設計不是脫離實際的存在。設計師最重要的是多思考如何通過為客戶創造商業價值,而不是比誰的審美情趣高。任何浮于表面、華麗好看的設計如果無法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那都是不合格的設計。當客戶提出一個想法時,設計師不要立刻否決,學會換位思考???
設計是整條產品線上的重要一環,但不是唯一的。客戶更多地是站在全局角度去思考產品,設計不是獨立的個體,要與整體產品風格保持一致,在這一點還有什么比與客戶深入溝通更有效的方式呢?
??
忘掉雇傭吧,這是一場合作?
很多時候客戶會擔心,設計師不會認真對待自己的產品。但是他們忘了,合作是相互的,每一個設計都代表著設計師的個人形象。設計師同樣希望所設計出來的作品富有創造力、生命力,能夠彰顯產品價值。當雙方抱著相互尊重的同理心,設計出來的產品也許會超乎你想象的期待。
設計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次設計合作中,既充分理解客戶的需求,又不一味滿足客戶的需求。設計師的責任在于想到客戶已知的,幫助客戶還未想到的,甚至帶著他們探索未知的可能,讓每一次創意充分發酵~
被譽為日本新生代頂級設計師的佐藤大更是將個人的設計理念與商業價值的結合運用到極致。在為可口可樂公司設計Coca-cola Bottleware餐具系列時,沒有選用一貫代表性的商標和符號,而是在充分理解可口可樂需求的基礎上,利用每一個喝過可口可樂的人都熟悉的“瓶子記憶”設計而成。
“客戶需要的不是你的異想天開,因為只有那些真正能在生活中讓你感動的東西,才是最有價值的。”
——佐藤大
在為遠山商社的halsuit項目設計時,Nendo工作室在經過縝密的調查發現,顧客在店內停留時間越長,越有可能購買商品,陪同的人通常覺得逛店非常無聊,所以顯得很不耐煩,而在決定買不買一件衣服時,最后拍板的一定是妻子。所以他們打破常規將試衣間設計在中間,并與展示相結合。而這一次微小的顛覆,為遠山商社帶來翻幾番的營業額。
你們發現了嗎?如果設計師想要證明自己的設計能帶來更大的商業價值,要學會比客戶更懂需求。去了解產品、做調研、舉實例、擺數據,把所有的想法全面客觀呈現給客戶,再告訴他這樣的設計是不是更適合。想要讓客戶相信你的判斷,就要比他更明白需要什么。
為什么客戶都認為自己比設計師更會設計?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客戶和設計師從來不是站在對立的兩面,客戶給予設計師多一些信任感,設計師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設計,雙方之間有效充分的溝通,讓設計真正打動人心~
? ? ? ? 易配者軟裝學院,龍濤院長助理莎莎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