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與石
Bridge and Stone
杭州自古多橋,《錢塘縣志》提及:“錢塘居民稠密,百步十尋,轍有橋梁以通往來?!痹R可·波羅在游記中寫到“行在杭州,環城諸水,有石橋一萬二千座”。開門見水,遇水搭橋,橋是連接與溝通的重要建筑物,也象征著平等與廣度。我們正以這樣的主旨,希望營造出一個連接本地與品牌的空間。開門進入空間,迎面正中心體量巨大的中央水槽正是“橋”這一概念的具象化縮影。人在橋邊或漫步或停留,龍頭流出的水與飛架于其上的條形荒料石板,為“連接”生出動態的情境。
▼店鋪外觀
古橋多因地制宜。杭州城外的諸暨縣盛產一種名為“高湖石”的石材,自清道光年間開始開采已有百年悠久的歷史。其石質堅硬,色澤古樸典雅,一直被用來修造橋梁道路、寺院古剎。我們在勘察場地時欣喜的發現,他幾乎出現在杭州市政道路的各處。一直被較為粗獷使用的石料,細看其花紋卻有生動且細膩的美感。
▼概念分析
▼室內空間概覽
效仿古人,就地取材,我們將不同大小、不同加工方式的高湖石運用于室內外,放在一起就像是同一種材料的交響樂:石材從山中開采時因劈開而自然形成的荒料肌理充滿大自然原生的力量,被用于塑造柱廊、中央水槽;大塊的拋光石板可以將石材本身的花紋清晰表達,被用于室外的花園與石凳;10cm見方的錘擊紋小石塊滿鋪室內地面,為漫步其中增加多一層次的觸覺體驗
▼空間軸測
▼商品展示
二.流動的空間
Flowing space
城市的商業街充滿活力,卻對應著復雜喧鬧的環境。兩邊的商戶都是餐飲店面,同時有沿街外擺,客流量極大。我們希望客人一進入場地就感到平靜與愉悅,所以用柱廊和花池限定出入口庭院,可以坐下稍事歇息,讓情緒平復舒展。高湖石成為庭院自然的底色,而兩側植物多選用原生本地物種,不同高度的植株與垂掛于石板上的藤蔓為庭院增加野趣。隨著一天之中光線的變化和一年之中四季的變化,庭院會呈現不同的景象,靈動而靜謐。
石材分析
▼休息空間
穿過柱廊進入室內,空間以中央水槽作為主角展開。通過裸頂保證了6m的凈高突出原始建筑體量,兩側的貨架和整體空間保持與高湖石統一的色調。在中央水槽的后方,則保留了前使用者留下的旋轉樓梯,二次利用將其作為限定空間的隔墻,自然的圍合出了個人化水槽的區域。
▼休息空間近景
從室外到室內,弧形的線條將空間相互滲透串聯成整體。室外弧形的花池保證了庭院的私密性,旋轉樓梯在外表面形成的曲面張力自然的將人引導向店鋪深處,室內地面遵循水波漣漪的紋路鋪設的小石塊為整體空間增加流動的節奏。
▼私密空間
▼私密空間近景
三.手工藝的溫度
Warmth of craftsmanship
江南水鄉杭州物產豐富,且擁有大批仍舊活躍于當下的傳統手工藝人。余杭油紙傘已有250年歷史,在空間中我們多處運用了本地制作油紙傘的紙張,造紙過程中加入的龍井茶葉片使其更顯特別。最主要的是中央水槽上方的吊燈,油紙從上空一層一層垂下,燈光從中暈染開來,為傳統材質塑造出現代的形體。開業后由于兩側空調的風輕吹向紙張,紙面緩緩搖曳形成猶如水面一般的波動,是未預料到的驚喜。而在空間深處的座位區,運用余杭傳統工藝制作的兩米直徑的大型油紙傘亦被加工為“傘燈”,提供溫暖光線的同時,完整的展示手工竹骨架的結構美感。▼材質分析
▼材質細部
同時我們與竹編手工藝人合作,為空間各處增加了有趣的本地化細節。香氛衣柜強調打開的動作,于是我們將其把手用竹條包裹,增加客人與材料的接觸。竹編紋理在空間最深處的休息區和個人化水槽空間密集出現,相比主空間材料的厚重表達,則更為強調親切的包裹感。
▼平面圖
項目名稱:伊索杭州店
項目類型:室內設計 景觀設計
項目位置:杭州
設計和完成年份:2023.12-2024.07
建筑面積:224平米
項目地址:浙江省杭州上城區富春路701號
施工單位:琰麓
設計合作單位:Calathea(燈光設計);Boll是園(植物選型)
手工藝人:劉偉學(油紙傘);玩竹公社(竹編把手)
攝影版權:雷壇壇,由伊索提供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