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山云舍是在當代鄉村振興背景下,對鄉村居住環境改善和商業經營的一次探索。項目坐落在河北省淶水市馬各莊一個普通的鄉村中。雖然位置毗鄰景區但是村子市政配套和風貌比較原始,業主希望能通過此項目作為節點帶動村落的旅游產業。
▼村落環境
▼空間布局融入
在傳統的中國鄉村建設中,存在著一種即單調又雜亂矛盾特性,在設計與施工能力和預算限制下的民居幾乎是用著一種同樣的建造方式,形成了單調近乎壓抑的村落空間。但同時由于土地,規劃和私搭亂建的問題,在單調的機理上又形成了雜亂無章的排布與質感。忘山云舍希望能在傳統的鄉建模式上探索出一種新的設計施工體系以及能運營生存的生態系統。
▼項目與街道尺度的關系
▼項目與街道尺度的關系
建筑在材料的選擇上與當地現狀形成了較大反差,是希望項目在視覺上能適當跳出與脫離原有村落的質感,但又通過形式和院落布局在機理上融入村落形態,也形成了街道與公共空間。在近幾十年中國近乎瘋狂的城市化進程中,大部分鄉村還保持著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但在近幾年鄉村建設的大潮下,鄉建的新陳代謝頻率也已經悄悄超過了城市。
▼總圖布局演化過程
▼項目與遠山
鄉建有一個對建筑師很不友好但也挺有趣的現象,就是很難有一個明確的設計條件。每一棟新建筑的建造,房屋邊界的確定基本都是不停地和周圍鄰居,和公共道路空間,和村委政府溝通與摩擦出的結果。幾代人不斷的重建與擴建,原有村落已經很難找出一條筆直的馬路,道路也是時寬時窄。宅基地用地范圍的不明確,與極度的不規則,給初期方案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幾版方案由于用地的變化流產。一開始很規則的布局方案被認為浪費了基地的面積。之后設計定制出了化整為零的策略,建筑群由四個獨立的小院落圍合一個公共庭院組成。 每個小院落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甚至可以根據紅線溝通的結果進行各自的調整而不影響全局設計。
▼體塊推演
▼首層的景觀視線連接
設計在四個相對獨立的體塊上進行了削切,形成了各自獨享小庭院以及露臺,露臺的高度在普遍是一層的村落中擁有很好的視野。四個露臺設計上面向東南西北四個不同的方向,望向包圍村落的山體。而中間共享平臺則享有360度的環繞景觀。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也是人生的三重境界。而忘山云舍不僅僅是一間民宿客棧,我們更希望他成為人生修煉的道場,透過建筑能多理解多喜愛自然一點。
▼入口庭院
第一重界:被遺忘的“山”
The First Realm: The Forgotten “Mountain”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還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里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第一重更像是小孩子的視角,從喧囂塵煙的擁擠城市中逃離出來的人們,走進自然的懷抱,如圖孩子投入母親的懷抱。忘山云舍設立的初衷就是希望提醒城市中的人們,心中的“山”就在不遠處,喚醒心中對自然的向往。
▼項目公共中庭
四個獨立的院落圍合形成了新的公共的院落,作為整個項目的接待以及公共活動空間。設計用平面和立面兩個嵌套的圓形形成了豐富的空間感受并于地面的圓形沙坑形成呼應。我們希望即使是一千平方米左右的住宅項目也能營造出類似大型公建或者美術館的空間體驗。在建筑的首層設計的圓形沙坑是小朋友的最愛,和幾個墻面及樓板上的圓洞相互嵌套形成了豐富有趣的空間效果。
▼圓形沙坑上面圓形的天空
兩層近7米高的背景山墻則用現澆的竹模板混凝土墻形成了雕塑感與紀念性的氛圍。竹模板混凝土墻體雖然受施工工藝和材料影響略顯粗野,模板痕跡也似乎東倒西歪,但這狀態反而有幾分竹林隨風搖擺的神。
▼景觀墻空間關系
▼竹墻與竹門
庭院內用了竹子作為墻面材料,營造了溫馨自然的休息環境。竹模板混凝土墻體與竹墻的材質對比也頗為有趣,形成了一冷一暖,一硬一軟,一重一輕的有趣對比。
▼竹庭院
平面與立面上相切嵌套的圓從不同角度觀看也形成了豐富的視覺效果。中庭的幾何形體成了觀星的“望遠鏡”,厚重的混凝土景觀墻體后面隱藏著通往客房的小徑,回到客房的路徑也充滿了曲徑通幽的體驗。
▼兩圓相套形成的空間細部
▼私密庭院
▼客房內嵌套著庭院
庭院的尺度不大,幾乎是被客房完全的包裹著,但是卻為房間引來了自然光線,陽光和自然。 房間內的布局也圍繞著庭院展開。民宿本身更想傳達的是一種“山下”的生活方式。設計風格以極簡為主,材料上輔用了大量的木材和竹子,希望能用自然的材質增加一點溫暖的情感。
▼樓梯與餐桌的結合
▼客廳庭院
▼客房庭院
第二重界:望“山”
The Second Realm: Looking at the “Mountain”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我們開始用心地去體會這個世界。忘山云舍坐落在太行山和燕山山脈交匯的小山村中,設計在原有場地內劃分了4個獨立的院子,同時又圍合成了一個公共的大中庭。在享受首層私密小庭院的同時,每套戶型都享有一個二層相互獨立的平臺,平臺分別望向東西南北四個不同方向的山脈。這也是民宿“望山”的含義。除了能真實的看到山,民宿本身更想傳達的是一種“山下”的生活方式。登上二層平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在群山環抱的環境中乘涼,烤肉。除了建筑本身,民宿中提供的食物,床品和其他娛樂無不讓游客沉浸在自然之中。
▼客房陽臺
▼建筑融入山景
▼房間內部屋頂關系
近乎于每一個獨立的院落單元都是一個loft戶型,二層的客房屋頂設計上采用了單坡的設計,為室內帶來更多光線的同時也為客房掀起了一抹山色。厚重的混凝土屋頂也因為光線的引入變的輕薄。
▼街巷空間尺度
▼街巷空間尺度
景觀墻體的運用在空間上劃分了活動與交通空間,公共與私密空間。同時又形成了類似村落中街巷的空間。
▼首層的景觀視線連接
第三重界:忘掉“山”
The Third Realm: Forget the “Mountain”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后的反璞歸真,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棄的是什么,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種內涵在內了。達到第三種境界那么恭喜您畢業了,通過自然而領悟到的生活方式和處世哲學,相信即使身處城市之中,心中也有一座“山”會心處不在遠,善于領會大自然情趣的話,并不需要太多的奇花異草之類;只要看到一個小小的池塘和幾塊奇形怪狀的小石頭,就能像置身名山大川一樣賞心悅目。善于領悟大自然情趣的話,同樣也不必跋山涉水去尋求,只要在茅草窗、竹檐下靜坐,讓清風拂面、明月照人,就足以使人感受到無比愜意的清爽自在。可真正能做到的十不存一,這才是忘山真正心中少一點的原因,難得糊涂,大智若愚,心中所裝之事少一點,才有心能體會更寬更廣闊的世界。“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這才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客房中的對景
酒吧的吧臺上空正對著的天窗延伸了空間,又讓吧臺更具有儀式感。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軸測圖
項目名稱:忘山云舍民宿
項目類型:建筑
設計方:北京集美勘察設計有限公司
完成年份:2023年
設計團隊:楊圣晨,向芯瑤,常江,王箏,張巽
項目地址:中國 河北野三坡
建筑面積:700㎡
攝影版權:沙飛宇
客戶:佑然鄉居
材料:竹模板混凝土 竹子 空心磚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