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黯然的人群中脫離,與山林為伍,與百川歸海,去抵達歸屬之境,和鮮活的自己相處。”
在遠離市區的避世深山海岸,季節的邊界在此消散。苫也與蜚聲同入山野,呼吸著山影層疊的翠綠,輕撫著海浪繾綣的蔚藍,收獲著內心純粹的寧靜。蜚聲以“向野而生”為本心,懷抱拙樸的真誠,將關于漁村文化的野性贊歌,落于曠野之上。山海相應,淺唱低吟,關于自然與生活的本質,在「溪上嶼」留下伏筆。
在地/“野”呼吸自然之息,生于存在
東涌沙灘是有名的“沖浪圣地”,被譽為“深圳最藍海水海灘”,也是深圳“東西涌徒步”的起點。海水湛藍,沙子細軟,遠看浪潮如雪,仿佛身處巴厘島的夢幻景色。
沙灘盡頭藏著十分奇特的海蝕拱橋,形似由陸向海伸展的象鼻,因此被稱為“穿鼻巖”。邂逅如此具有深圳代表性的自然景觀,「溪上嶼」選擇在此駐留,繼續向山海走去。
蜚聲流連于大海、星空、山林、溪流、沙灘等自然意象,采擷貝殼、巖石、木材、沙粒等本土化符號,獲啟「山海·野趣」的在地性文化的獨特體驗與生活方式。通過自然給予感官沖擊,令旅人感受環境與空間的交融,豐裕人文風情體驗,沉浸式享受度假之“悅”。
空間/ 落于曠野走進自然的時候,自然也走進我
沿山而行,尋覓靜待的建筑,轉身便可見堆疊而成的柵格石墻。光在柵格間輕靈跳動,留下內外之間影影綽綽的曖昧私語。明暗搖曳,虛實相間,動態的光影呈現著層次交錯帶來的空間美學。
新的秩序從入戶開始被重構。穿過光影相攜的走廊,無邊泳池與水景相連一體,構成絕妙的風景。接待大廳面朝大海,視覺隨著粼粼波光而層層遞進,與海天相接之景做一番悠長對話。
大廳圍繞著山體,構筑出“L”型的獨特框架。貝殼和海沙混合于涂料,在墻上留下獨特的肌理,延伸出海邊沙灘一般蒼茫的顆粒感。
天花處橫排相拼的黑色木條模擬著船骨,空間就此與海洋感應相連,生發出樸實的原生氣息。藤編的地毯與暗色的沙發塑造柔軟,以一種松弛慵懶的基調,邀請旅人于此短暫休憩。
公區室內劃分出多個落座區域,可滿足日常用餐和下午茶的場所需求。
進而向前,推門可入靠山的庭院。蜚聲依地取樣,以洞石、回收的老木頭與竹編為材,圍構出庭院的邊墻。上竹下石的組合,契合著自然生長的規律,圍合出山野漁村的原始風情。
回歸大廳,沿階而上,位于錯層位置的一個小榻榻米茶室獨立于旁。懸空而筑的精致茶室禪意氛圍濃厚,不會受到過多拘束和打擾。茶香裊裊,予人靜思。
尋著自然的氣息,繼續上行,步入玻璃鋪就的樓梯空間。“只此青綠”映照在玻璃之上,傳遞出蒼翠綠意中流動而出的生命力。
美學/ 回歸野趣山川與文化交相輝映,自然與人文互為注腳
輾轉步入棲居之所,便可知巴爾蒙特所言“我來到這個世界,為了看看太陽和藍色的地平線”的意義。那一派澄明與蔚藍穿過大面積的玻璃門窗而來,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自然之美。
色調延續著公區的沙粒色,鋪陳流動的光影。家具中和著復古與現代,呈現出靜然的侘寂美學。貝殼和海螺串成的免打擾門牌,是自然流淌的細節,意在一片海的休憩中,塑造充滿詩意的棲居感受。
蜚聲放棄繁復的風格與形式,選址與設計皆是以“野”為美學內核。通過多元材質的碰撞與簡拙克制的手法,將歷史、民俗、藝術、建筑等在地元素融入設計,以溫和、靈趣的方式回應自然。
屋內盡可能的平和,后山老木頭用作客房吊頂,將安靜氛圍與環保理念引入室內。空間均勻搭配紋路細膩的海沙石肌理漆,自然的拙與設計的巧,在此達成完美融合,暗合著見素抱樸的人文哲理。
陳設不過一二,恰到好處地點綴著野性的氣息。蜚聲從當地的漁民文化汲取靈感,設計師自己創作屋內的手作裱畫。漁網、麻布等海邊常見材料“登堂入室”,“野”得別致,也“特”得鮮明。
粗糲質感的文化石,裝飾著露臺外墻。獨有的材質肌理與遠方的波光、流云交相應和,在建筑元素構建著漁村在地文化內涵,祈愿旅人在返璞歸真的居住體驗中,重新找尋生活的本質。
客房共有9間,滄溟、梵隱、嶼岄、樸拙,取名巧妙對應「溪上嶼」抱樸守拙的理念。房間內盡可能地去除多余的裝飾,只加入原始質樸的元素,凸顯對自然和漁村文化的敬意。
冥想/ 詩意棲居
「溪上嶼」是蜚聲和苫也以“探索和思考:如何打造出度假方式的更多可能性”為宗旨所合作的第四個項目,它詮釋著苫也品牌“持續探索多元化度假體驗,引導住客回歸自然之間”理念,也展現著蜚聲不斷嘗試著“自然、設計與在地性文化相結合”的設計體系成果。
蜚聲尊重自然與人文,立足于在地性文明,取之于自然山海元素,從中凝練提取意象符號融于設計筆法之中,在塑造民宿的功能標準的同時,不斷契合旅人內心的衡量尺度,表達「以自然之景 回歸生活本質」的淡然之心。
項目名稱|苫也·溪上嶼
項目地點|中國 深圳
設計公司|蜚聲設計
設計范圍|建筑/景觀/室內/陳設
主案設計|文志剛、李詩琪
設計團隊|向維方、張文堯、周應通
軟裝團隊|王晨曦、胡建美、苗慧
設計面積|室內1000㎡ 景觀1000㎡
內容策劃|陳芊
項目攝影|歐陽云-隱象建筑攝影
項目甲方|深圳市苫也文旅發展有限公司
評論(0)